气溶胶如何传播病毒?在这些地方一定要戴口罩

2020年02月24日09:07

来源:科技日报

  气溶胶如何传播病毒,戴口罩有哪些讲究?

  对抗新冠病毒,防护干货来了

  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空气传播都属于经呼吸道传播,防范的方法也一样——疫病流行期间,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去,室内经常通风,同时戴好口罩、戴对口罩,就能有效避免病毒经呼吸道感染。

  本报记者 崔 爽

  新冠病毒如何传播?弄清这个问题是防护的前提。

  可它异常狡猾,疫情暴发至今,病毒传染快、难防控、潜伏期长,被医生们叫做“流氓病毒”。不同传播途径导致传染的传闻甚至引发了恐慌。

  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强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详解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防护措施。

  科技日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还是通过呼吸道传播?

  秦川:是的,主要是因为病毒经空气中飞沫传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人体感染,经呼吸道途径感染的病毒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疏于防护不经意间就容易大范围感染。

  科技日报:近日,有报道说,该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大众对气溶胶的概念比较陌生,甚至引起恐慌。到底什么是气溶胶呢?

  秦川:其实气溶胶不神秘,它是悬浮在空气中大小为0.001—100微米的固体或液体小粒子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是空气的一种物理状态。因为处于这个大小范围内的颗粒不易沉降,所以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可以作为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载体而传播疾病。

  科技日报:那么,是否存在气溶胶传播?

  秦川:最近几天,出现了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说法。由于大多数人对气溶胶不是十分了解,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2003年SARS期间就有气溶胶传播的说法,并在相关医院进行了气溶胶传播研究,在医院内部一些区域(病房区、病房阳台、内走廊、护士站、排风扇和清洁区等)的空气中有SARS-CoV RNA的检出,但没有检测到活的病毒。

  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经,科学家在实验室开展了小鼠实验,证实经近距离直接呼吸道和密切接触最易受感染,而经气溶胶途径难以在短时间内吸入足量病毒,因而一般在空气流通情况下而非极端高浓度时,被气溶胶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科技日报:飞沫和气溶胶传播有何不同?

  秦川:飞沫传播强调感染者呼吸道中飞出的液滴,直接被近距离接触者吸入呼吸道而感染。由于飞沫直径较大,在空气中会很快下沉,通常是指近距离传播的意思。

  气溶胶传播,理论上是讲病毒或细菌可以通过气溶胶进行远距离传播,能达到数十米,乃至数百米,远远超过飞沫的传播距离,通常是指远距离传播的意思。

  病毒能不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主要取决于它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感染能力和病毒浓度。但是,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载有病毒的气溶胶会被稀释,感染发生的几率极低。

  科技日报:在不清楚是否存在气溶胶传播的情况下应如何防护?

  秦川:通俗讲,不管是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空气传播都属于经呼吸道传播,防范的方法也一样:疫情流行期间,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去,室内常通风。另外,只要我们戴好、戴对了口罩就能有效避免经呼吸道感染。

  除了有效佩戴口罩预防呼吸系统的感染和传播外,其他途径的传播方式也应引起重视,如经手抠鼻孔、揉眼睛、抹嘴巴等间接呼吸道、眼结膜、消化道传播等。防护最有效的方法是注意手卫生,不仅饭前便后要洗手,去过公共场所、触摸过公共用品后也要洗手,卫生部门强调的勤洗手就是指这个意思。

  科技日报:有报道说,新冠病毒有粪口传播的风险,您怎么看传染病特别是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

  魏强:人类传染病主要通过三大自然途径在人群中感染、传播。

  第一种是经消化系统传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粪口传播。习惯上也将这类病原归为消化系统病原,如霍乱、痢疾、沙门菌腹泻等等。这类病原相对好控制,只要保证经口的东西是干净的就没问题了,如将食品加热充分、饮用洁净水,不乱吃等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种是经血液、体液、黏膜(鼻腔、眼结膜、口腔等)系统传播,如乙肝、艾滋病等。

  第三种途径是经呼吸系统传播。经呼吸系统传播的病原最难防范,因为我们不能不呼吸。病原体会选择最大机会、最有效的途径侵入机体,因此,很多病原体具有多途径传播的能力,如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又有推测(尚未明确)可能通过消化道传播,甚至眼结膜途径传播。其实,人体各系统也是相通的,病毒只要接触到有效部位,如气道、消化道、伤口等,就有机会侵入。一旦进入机体后,病毒就会在它最合适的部位繁殖,造成相应系统的疾病。

  科技日报:如何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

  秦川:口罩大体上有三种,包括N95/K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及普通口罩。适合的口罩能有效阻挡病原飞沫的吸入,减少甚至避免经呼吸道感染病毒的机会。

  我们应该根据身处环境选择口罩。在医疗救护、病原检测、病原研究等场所,应该佩戴阻挡效果好的N95/KN95或医用外科口罩,它能充分有效阻挡携带病毒的飞沫吸入。在普通场所,我们可以佩戴普通类型的口罩,它的防护效果虽然不如专业口罩,但也能阻挡粒径大些的病毒飞沫和粉尘,同时也能起到鼻腔黏膜保湿作用,不利病毒入侵。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戴口罩不是越多越好,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如果佩戴多层口罩,导致呼吸费力,变为口式呼吸,使得口罩变湿增厚,容易导致口罩侧漏,反而起不到防护的效果。同时,呼吸受阻会引起乏氧呼吸,危害健康。

  一次性口罩不能长时间反复使用,因外表层积累了大量尘粒,会增加病毒聚集的风险。还要注意,临时摘戴口罩时,不能里外戴反了,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增大了风险。

  此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已经患病的人员一定注意,不能佩戴阀门式N95/KN95口罩,因是单向向外排气,病原会通过阀门向环境中释放。

  什么时候戴口罩也是有讲究的。原则上讲,传染病流行期间与人近距离接触时应戴口罩。在空气不流通或车站、机场、地铁、医院、影院、楼内、市场、庙会等人员易于聚集的公共场所,一定要佩戴口罩。另外,有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或活禽出现的地方一定要佩戴口罩。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空旷的大街上、人员稀少的公园内也有不少人戴着口罩。其实大可不必,病原在空气中很快会被冲散,有些对紫外线敏感的病原几分钟内便被灭活。在这种场合,我们就不需要佩戴口罩了。

  另外,口罩也有有效期。一个是产品要求的有效期,一个是使用的“有效期”。口罩主要是通过物理屏障起到拦截飞沫等尘粒的作用,效果越好的口罩,气密性越强,戴着有“憋气”的感觉,如N95/KN95或医用外科口罩。口罩戴过一段时间后湿气很大,说明通透性受阻了。当我们喘不过气时,意味着口罩失效了,该换了。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