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破除学术论文“SCI迷信” 优化学术生态

2020年02月28日08:05

来源:经济日报

  破除学术论文“SCI迷信”

  当美国人创办SCI科学引文索引时,一定没有想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学术界会对这个指标体系产生“迷信”般的高度崇拜。无论是学术评价、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还是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中国学术界几乎都要看SCI。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导致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

  最近,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提出今后将淡化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比如,在项目评审、人才评价中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改为实行代表作评价;在职称(职务)评聘中,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等。这显然有利于引导高校教育和科研回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正轨上,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SCI是美国创办的科学引文索引,它只是一个分类数据库,就如同图书馆内的图书分类卡片,通过统计论文的研究领域、方向、被引用频次,为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SCI论文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SCI的本质是文献索引系统,并非评价系统,不能把SCI论文简单等同于高水平论文。二是SCI论文引用次数反映的是论文受关注情况,不能对应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高被引”论文更多反映的是学术研究热点,并不直接说明其创新贡献。三是论文主要作为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SCI论文相关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创新贡献,不适用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评价。

  破除唯SCI,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中办、国办先后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相关部门也对这一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开展了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

  破除唯SCI,是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加快提升学术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为科研工作者营造潜心研究、水到渠成的创新氛围,促进高校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为追求,敢于啃硬骨头,加强原始创新,加强长期积累和持续攻关,争取实现重大突破。

  需要提醒的是,破除唯SCI也需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只看论文,也不能不看论文。一方面,文件的出台是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破除的是论文“SCI至上”,并非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相反,我们鼓励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科学评价学术水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成果的产出形式是有区别的。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需要分别建立各有侧重、更加科学的评价路径。总之,评价科研成果,要看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不能只看SCI。

  佘 颖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