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重症医学备受关注 后疫情时代是否会迎来大发展?

2020年05月24日07:25

来源:大河网

  河南商报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周崇臣河南商报记者杨东华/摄

  河南商报记者王苗苗

  作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重症医学科(ICU)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而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支神秘的队伍走到了幕前,承担起挽救大批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担,守护了众多家庭的完整和幸福。

  经过这次疫情,重症医学战功赫赫,但也暴露了存在的不足。后疫情时代,重症医学是否会迎来大发展?

  临危受命的重症医学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全国29个省市派出超过4.2万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市,其中重症医务人员超过1.4万名,占全国重症医务人员资源的10%。

  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眼中,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人民战争,作为省、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在此次疫情期间先后收治并治愈5名从全省转运来的患儿。

  在接到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收治新冠肺炎患儿通知的当天,该院就迎来了第一批3名新冠肺炎患儿。

  “和成人相比,医护人员既要管患儿的治疗又要管生活,是小患儿的‘临时妈妈’,感染的风险非常大。”周崇臣回忆道,当时留观病房、防护设备和物品准备得都较仓促,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更高,这对医院感染管理充满挑战。

  令他骄傲的是,医院临危受命收治了全国年纪最小的重症新冠肺炎患儿,并为此抽调新生儿重症专业医护人员,做好防护进入隔离病区“贴身”照料患儿。在“临时妈妈”们的精心治疗、照料下,这名刚出生5天就入院的小患儿治愈顺利出院,这件事也让周崇臣对重症医学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从起步到快速扩张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小军,从1995年开始从事重症医学工作。

  那时,国内重症医学工作刚起步,即便同在医院上班,但与ICU没什么关联的同事,对刘小军从事的工作也是不大了解。

  直到后来经历这么多年发展,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2005年手足口病及2008年汶川大地震三次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后,重症医学在挽救生命中的重要性凸显,这也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和社会人员开始了解和接受重症医学。

  2009年,刘小军来到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担任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他至今仍清楚记得,当时科室只有8张床,经常只有两三个病人。而经过10年发展,该科室现在已拥有39张床位。到今年下半年,该科室还将再开一个病区,届时床位数将达到60多张。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扩张的背后,是全国重症医学的大发展。自中国公立医院在2003年后开始一轮扩张潮以来,ICU成为医院评级的重要指标,也迎来其高速发展期。

  ECMO运用遇难题

  ICU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比如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救治成功率依然比较低下,另外,也会看到一些救与不救的伦理问题。”刘小军举例,比如,一位近百岁的老人,家属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治疗,另一位年轻小伙子病情很重,家属因经济问题提出放弃治疗,这样的情况在ICU并非个案。

  另一个难题,是ECMO(体外膜肺氧合,也被称作人工心肺机)技术的开展。刘小军说,ECMO是世界顶级生命支持手段之一,然而,什么时间实施这项技术最合适,却成为该技术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过早会出现滥用,晚了病人会失去活下去的机会。”

  除此之外,刘小军表示,挡在ECMO面前的还有费用和并发症问题。“这次新冠肺炎救治中,使用ECMO技术的病人每人花费在50万元左右。”刘小军称,河南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省份,将ECMO技术列入医保和农合的报销范围,且对ECMO的报销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以“新农合”患者为例,报销比例随着花费的增多而提高,比如花费20万,可能报销60%,花费30万,可能报销比例就会达到70%。家庭条件贫困的患者,除国家政策给予的报销外,还可向以刘小军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申请救助。

  而并发症的问题,刘小军认为需要重症医学专业人才的不断实践才能降低。

  重症医学的未来

  “重症医学会得到很大提升,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周崇臣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重症医学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还转运去不少重症医学相关设备。有人就提出,出现这一情况是否与武汉重症医学发展不足有关,又或者与打造一个重症医学科投入费用过高有关。

  “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不足。”周崇臣称,当时新冠肺炎主要发生在武汉地区,特别是重症病人多集中在武汉,这就导致重症病人集中式增加,让武汉原有的重症医学资源不够用,也就是说,在疫情特殊情况下,出现了重症医学专业人才和设备相对不足的情况,换言之,与武汉当地重症医学发展无直接关系。

  就重症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周崇臣认为,从政府和医院层面来看,对重症医学的投入会加大,特别是对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会加强,而目前存在的问题会逐步解决,基层重症医学人才培养薄弱和设备短缺问题也将被重视。

  “这次疫情肯定会促进重症医学的发展,重症医学会得到很大提升,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他说。

  能否将需要使用ECMO技术的疾病,独立列为保险类疾病?

  ——刘小军

  谈到对未来重症医学发展的建议,刘小军称,顶层设计中能否加大医保对重症的重视程度,能否将一些重大疾病,如需要使用ECMO技术的疾病独立列为保险类疾病,“比如每人交50元,遇到用ECMO技术时,除医保报销外,其余部分由保险公司兜底,这或许更有利于ECMO技术的开展。”

  此外,刘小军也希望各级有关部门能够关注重症医学科医生和护士的身体状况,“他们的工作量远超其他专科的兄弟姐妹们,最忙的时候,护士一班下来脚都肿了,必须休息一会儿才能回家。”

  刘小军称,新冠肺炎对重症医学是一种考验,而接下来重症医学仍要解决一个个难题,特别是ECMO技术的开展问题。

  他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他们计划依托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在河南成立4个ECMO分中心,并派出团队长期24小时在分中心工作,其中,豫东分中心选择了永城,豫北分中心暂定浚县,豫南是在罗山,豫西则定在孟州。“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在一到两个小时之内,为患者实施ECMO技术,使病人有可能活下去。”刘小军说。

  未来重症医学应该是以个别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为中心式的发展。

  ——刘小军

  “ICU今后应该是综合医院或者大型医院里最大的科室。”刘小军指出,实行县域综合医改后,国家要求大病不出县。在这个大背景下,今后省级医院或大型医院所有科室的床位都可能会减少,唯独ICU的床位会增加。

  “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刘小军进一步解释道,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发生改变,如今人们病重时,更多选择到医院进行救治。此外,与ICU自身能力提高、对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不断提高有关。

  刘小军说,未来重症医学应该是以个别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为中心式的发展,“一定会成立若干个国家级的中心。”

  就郑大二附院重症医学科而言,2017年,该科室入选国家疑难疾病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国家发改委给我们拨款1.5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第一次对一个学科给予这么大的支持,而我们就要努力将ECMO技术做到国家级区域中心。”刘小军说。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