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孩子的童年,如何安放?

2016年05月24日00:0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特殊孩子的童年,如何安放?

  特殊孩子在特殊学校找回了“丢失的童年”。赵同增摄

  □本报记者 李虎成 赵同增

  5月21日一大早,记者走进新乡市延津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殊学校”)时,一群孩子正在院里的滑梯上打闹嬉戏,欢乐的笑声传出很远。一个黑黑瘦瘦的男孩,三蹦两跳跑过来,笑容灿烂,一口白牙格外抢眼。他礼貌地叫声“叔叔好”,又指着记者手中的手机,乖巧地问能否给他拍张照片。

  这个名叫刘志宇(本文所涉及孩子姓名均为化名)的男孩,从身高上看只有七八岁的样子,其实已经14岁了,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

  让特殊儿童也有童年

  刘志宇告诉记者,他老家是马庄乡某村的,两年前来这里就读,此前一直在村小学读一年级。刘志宇说,原来学校的老师嫌他“笨”,同学们也不愿和他玩,调皮的同学还经常欺负他。

  像刘志宇这样的特殊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是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等多种类型。

  “刘志宇的故事并非特例,特殊儿童的确很难融入正常孩子中去。”延津县特殊学校校长齐同伟说,“老师照顾不到,容易被同学排挤,种种负面因素叠加,会造成特殊孩子自卑感加剧,产生厌学情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甚至可能会病情恶化。加上他们普遍家庭困难,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到最后,很大一部分孩子还会流浪街头。”

  2014年,刘志宇被父母送到了特殊学校。如今,刘志宇能够顺利地背完100以内的数字,还能工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整个人变得越来越开朗。在刚刚结束的新乡市特殊教育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刘志宇一举夺得垒球(智力障碍组)冠军、4×100米亚军两个“大奖”。“我喜欢现在的学校,喜欢现在的老师和同学!”刘志宇开心地对记者说。

  这样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刘志宇身上,16岁的张仪患有脑瘫,进校时不会自己走路,现在能蹦能跳,平时最喜欢打篮球;另一个患有脑瘫的孩子李峰,则成了象棋高手,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特殊教育亟待关注

  虽然是经济欠发达县,但延津在支持特殊教育方面不遗余力,县教育局局长杨家保介绍说,县里给学校配备了电子白板、投影仪等一系列完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硬件设施在全县小学中是最好的。与此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县财政拨出专项补贴资金,特殊儿童就学不仅不收学费,而且“食宿全免”。

  尽管如此,目前延津全县在残联注册的学龄特殊儿童有147个,但正式注册的在校学生仅有80名,特殊儿童入学率不足55%。国家政策好,县里投入大,却还有近一半的特殊儿童没有入学,原因何在?

  “除个别孩子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到校学习生活之外,很大的原因是家长不知道特殊学校的存在。”齐同伟说,他们已经跟县残联结合,拿到了注册特殊儿童名单,并将据此在暑假期间挨家挨户进行家访,争取让学龄特殊儿童全部就学;对那些身体条件不允许的特殊孩子,学校将采取送教上门等方法,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齐同伟说,和正常孩子相比,特殊孩子更敏感,他们需要来自社会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他希望学校接收尽可能多的特殊学生,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学校目前仅有16名教师,远低于国家要求的师生比1∶3的比例,学校急缺的还有康复设备和专业的康复教室,“如果孩子们能用上科学的康复仪器,他们的变化会更大!”齐同伟恳切地说。⸈꼈㬈7

编辑:首席编辑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