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募捐,该如何规范

2016年07月08日00:0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卢松

  平时刷微信朋友圈,经常会看到一些“轻松筹”的转发,内容多以医疗求助项目为主,不少求助者经过转发很快就能筹到目标款项,用来解决自身困境。但最近不断有筹款人拿着未用完的善款吃喝玩乐等负面新闻曝光,这让不少人对网络慈善众筹产生了质疑。

  个人网络募捐是否合法?今年9月1日即将施行的《慈善法》又是如何规定的?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网络募捐真假难辨

  最近,记者的微信朋友圈被一则“生命接力,一位病危患者的求助”的消息刷屏。该消息以民权县一位农妇的名义写道:“6月中旬,丈夫因脑水肿导致重度昏迷,进而造成肝肾功能急性衰竭,已花费12万元。但在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丈夫,每天费用达2万多元,求大家伸出援助之手。”

  与此相似,最近两年,微信朋友圈经常会出现来自众筹平台的求助信息,标题和内容往往写得很悲惨,总能勾起人们的怜悯之心。“觉得他们挺可怜,微信支付也方便,就多少捐点儿。”多位受访的本地网友告诉记者,有时出于好意,还会在朋友圈转发,帮助扩大传播范围。

  微信朋友圈中流行的“轻松筹”,本意是通过网络互助的方式,积小善为大善,及时救助需要帮忙的弱势群体。但这个以公益为目的的慈善平台,近来却频频曝出负面新闻。

  前段时间,有网友发文说,自己和朋友曾帮助过一位在网上自称母亲患重病急需救助的女子,后来却发现这名女子在朋友圈里晒吃喝玩乐,消费水平还颇高。去年12月,佛山一对夫妇在“轻松筹”上为女儿筹集治疗费约10万元,遗憾的是孩子因治疗无效去世,但今年春节期间,这对夫妇却在朋友圈晒出马来西亚度假照,让众多捐助者质疑其“滥用善款”。

  有序有效参与救助

  面对网络上接连出现的慈善“骗局”,不少网友在“救还是不救”的问题上顾虑重重。

  “对于网络上个人发起的募捐行为,一般分为个人求助和慈善募捐两类。”7月6日,省慈善总会综合项目部长和占鹤说,如果为了救助本人或者近亲属在网络上发布求助信息,应该认定为个人求助行为,法律不禁止。

  但慈善募捐就没这么简单了。今年9月1日即将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禁止个人未经法律允许向不特定人群募捐的行为。如果个人要发起为非特定对象(如山区孩子、贫困学生等)的募捐,必须与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以该慈善组织为募捐主体,所募善款由该慈善组织管理并监督使用。“如果个人直接发起募捐,不管是采用网络还是传统募捐方式,也不管接收善款的是发起人还是受益人,都属于非法募捐,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占鹤说。

  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振魁则强调,即便是个人遇到困难在网上求助,也要保证信息的真实。“如果发布虚假信息,以骗取同情的方式达到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目的,那就是诈骗,轻者违法,重者犯罪。”

  在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运慧看来,目前个人网络募捐的兴起,一方面是这种方式容易在网络上吸引大家注意,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捐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我国有关慈善活动的规范不完善。“必须从立法、行政等多个角度加强对网络募捐的规范,严格履行‘信息公开’的规则,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让社会公益运行机制更加完善。”②7

编辑:首席编辑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