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拥堵,该反思什么?

2016年09月23日00:0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无车日”拥堵,该反思什么?

□本报记者李凤虎

9月22日是第10个“中国城市无车日”,今年的主题是“绿色交通,智慧出行”。但在省会郑州以及我省多个地市,“无车日”不仅未能做到“无车”,而且还如往常一样,出现了多处交通拥堵。

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们或许应该对城市交通治堵不力进行更多的反思。

“无车日”仍是“堵车日”

“选择绿色出行,为了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环保低碳出行,放弃开一天车”……从9月21日晚上到22日上午,许多郑州市民的短信、微信、微博都收到了关于“无车日”绿色出行的种种倡议。然而尴尬的是,在“无车日”当天,郑州城区不少地方依旧是拥堵不堪,“无车日”仍是“堵车日”,许多上班族依然因为“起个大早、差点迟到”而心生怨气。

郑州市交警支队民警邢红军在一线执勤多年,亲历了郑州市开展的10年“无车日”活动,对此深有感触。“前几年‘无车日’活动都是在郑州城区划出一定范围的禁行区域,‘无车日’当天禁止车辆通行,而近3年由禁行区域改为体验区域,不再强制限行。”邢红军说,“无车日”实际上是一项唤起公众节能降耗意识的公益行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各种形式的限行,更不是要消灭汽车文明和拒绝汽车,而是要引发人们对绿色出行的关注和思考。

拥堵的“无车日”量出了什么

拥堵的“无车日”如同一把尺子,衡量出了我们从道路文明到公共交通方面的若干不足。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开车随意变道和抢行、电动车上机动车道行驶、行人乱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每天都在上演,由此而导致的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只要道路文明的社会共识仍未形成,指望一个“无车日”就能改变拥堵状况,无异于天方夜谭。

而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拥堵的“无车日”还量出了城市规划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的不足。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汽车尾气污染的危害,但为什么仍然不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呢?原因也不难解释,那就是公共设施与公共交通并没有及时跟上。想骑车上班吧,自行车道常常被汽车挤占;想乘公交车和地铁吧,人挤人的情况实在难以接受。同时,不少城市在道路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上,都有意无意采取着“小车优先”的价值取向,而忽略了对自行车道、人行道的规划建设——或越修越窄,或干脆取消,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路权得不到有效保障。在这样的境况下,公众选择开车出行,完全可以理解。

城市管理需要大智慧

要让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作为城市管理者,只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无障碍设计”渗透到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管理中,更加公平地考虑各阶层的切身感受

和需求,才能让百姓以最低的成本去主动选择绿色出行。比如,如何让道路空间的分配更有利于行人和自行车,并将路权保障到位;在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时,如何让市民换乘更方便、出行更便利,使“效率、效能、效益”同步提升;公共自行车如何真正解决公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等等。

实行科学的道路规划理念,加大公共交通发展力度,提供绿色畅行的条件,让“无车日”的理念不再仅仅是个理念,这应该是城市管理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②7

编辑:首席编辑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