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馆:重现消逝的时光

2016年09月24日00:00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河南博物馆:重现消逝的时光

  东汉石辟邪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

  □策划文体新闻部执行首席记者姚伟文图

  河南的文物到底有多少?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祭祀科学与艺术女神缪斯的处所,但真正的博物馆是近代科学文明的产物。据《中国文物报》总编辑、三门峡老乡曹兵武介绍,建成于1683年的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是公认的第一座真正的博物馆。随后百年,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相继出现,是英法为提高国民素质、构筑国家形象而创建。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蔓延,新兴城市的发展,欧美国家掀起了第一轮建馆热潮,博物馆成为现代国家与城市必不可少的文化设施。二战后,一批民族国家摆脱殖民走向独立,博物馆作为族群象征与文化建设的必备设施,在全世界迎来又一轮建设高潮。

  作为非营利机构,博物馆的功能是采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这里不仅是物的汇集,也是一种精神性的集聚,无形中折射出一个国度、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

  中国第一家博物馆是建于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河南第一家博物馆兴建于1927年,即今河南博物院。如今,河南各类博物馆已达274个,其中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南阳汉画馆被认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近些年来,河南博物馆成就斐然。迄今为止,“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举行了十三届,河南斩获了十一项精品奖,一项特别奖,获奖数位居全国前列。

  河南共有文物170余万件(套)

  一尊青铜方壶前,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安静地欣赏。良久,他们收回目光,走向其他展品。

  郑州博物馆“古都郑州”展厅,三三两两的观众都很安静。这大概是所有博物馆的特点,不管人多人少,都十分安静。所有进入博物馆的人,第一眼看到展品之时,表情顿时专注起来。或许是被震撼到,也或许是心里一下沉静了。随后,就感到眼睛不够用,记性不够好,拿出手机,将那些触动心灵的古物“珍藏”起来。

  在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展”的展厅里,我们跟随着导游,从远古时代走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然后是汉魏、隋唐、宋元明清,仿佛在时光里穿梭。无论哪个时期,古物都丰富、精美,让人目不暇接。一路走来,你会感到,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历程,从未如此真切、清晰。

  “古都郑州”“河洛文明”能有这样的观赏效果,首先是因为“家底儿厚”,文物资源丰富,有充分的挑选、布展余地。

  关于河南文物之丰富,民间历来有种说法:“河南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我们向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胡赵建先生求证此话,他说这不是一个严谨的说法,事实上,并没有人为各省文物排序。不过,河南的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数量的确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都很高。

  1927年,河南博物馆建馆之时,家底是在新郑发现的100多件青铜器。90年过去了,现在河南的文物到底有多少呢?

  国家文物局目前正在进行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这次调查的统计标准,是一套一个文物号,按此标准,河南共有文物170余万件(套)。

  “河南文物有个特点,大多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成套成组的多,所以如果按件算的话,那数量更多。”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说,“比如河南博物院文物共10余万件(套),如果按件算,则是20余万。”

  河南文物不仅数量多,科学、艺术价值也非常重要。田凯说,河南长期是中华文明核心区,从远古到现在没断线,一直延续下来,文物的考古学价值非常高,可以完整地展示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频频出彩

  近些年,河南博物馆事业以河南博物院为龙头,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南阳汉画馆、许昌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平顶山博物馆等紧随其后,形成群体优势,全省博物馆事业十分兴旺。有丰厚的家底儿做依托,再加上博物馆人的努力,河南文博事业在全国都颇有影响。最有力的佐证,是“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河南频频出彩,屡有斩获。

  这项被称为“中国博物馆界奥斯卡奖”的评选,从1997年启动,一年或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进行十三届,是全国博物馆界的一件盛事,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河南推出的“中原文明之光”“古都郑州”“河洛文明”“南阳汉画像石”“许之昌——许昌历史与文化陈列”“鹰城古韵——平顶山历史与文化陈列”等十一项陈列展获此殊荣,文字博物馆的“中国文字发展史”则获得特别奖。

  这些陈列展,浸透着河南博物馆人的智慧和心血。如河南博物院的“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不仅布展精心,文字说明也优美而不失通俗,充满着诗情画意。其“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展板文字如下:

  天地玄黄,鸿蒙顿开——我从哪里来?在布满鸟踪兽迹的中原大地上,骨笛唤醒的文明晨曦,沐浴着裴李岗最初的农庄。仰韶的彩陶描绘着心中的日月星辰、花开蛙唱。蚌塑的龙虎之间,是延续了五千年宇宙和生命的思量。三皇五帝,从穴居走向城邦,中华民族从此崛起在东方。

  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陈列展”则在展厅外配以巨幅油画,描述重大历史场面,气度恢弘,生动感人,倍增文化气氛,与文物展相得益彰。

  文物需要“活”起来

  9月6日~8日,全省博物馆讲解大赛在信阳举行,该赛事四年一度,已是第七届。赛事旨在以赛代训,提高讲解水平,更好地架起展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全省各地博物馆对大赛都十分重视,先后举行初赛、预赛,挑选优秀选手参加全省比赛。

  9月16日~19日,“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简称“博博会”)在成都举行。由省文物局组织,河南博物院携手中国文字博物馆、郑州博物馆等共12家博物馆首次以“河南博物馆集群”抱团参展。

  9月20日起,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举办,作为丝路起点的河南,是该展览重要参与方。

  博物馆人的忙碌,无疑是文博事业兴旺的写照。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各级博物馆的发展冷暖不均,一方面大量文物沉睡库房,另一方面不少博物馆展品不足,不少民办博物馆更是面对生存困境。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博物馆和社会各界一起努力。

  1

  文创产品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

  一个来自洛阳的辟邪,在成都博博会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这个辟邪是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东汉石辟邪分身出来的小辟邪。

  东汉石辟邪是至美的石刻作品,威武雄健而又轻盈敏捷,双肩各长一翼,爪子紧抓地面,似乎随时要腾空而起,一飞冲天。相比之下,它的化身小辟邪们“呆萌可爱”,十分吸引眼球。

  这些小辟邪是洛阳博

  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辟邪在传统文化里有镇宅辟邪、招财纳福的寓意,洛阳博物馆文创团队将石辟邪形象进行卡通画设计,既保留威严正义、守护平安的传统内涵,又增加了可爱、呆萌的一面,使其贴近现代流行文化,辟邪抱枕、辟水神兽杯、辟邪牛角梳、辟邪U盘等等,吸引了很多观众购买。

  “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正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目标。

  在博博会上,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历史教室、华夏古乐系列教育互动项目、“让文物活起来”4D科技文创新产品互动体验项目,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古代雕版印刷、甲骨文、“十二生肖我来绘”等体验项目,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让古老的文物贴近现实生活,表达出博物馆主动走近观众的决心和努力,近些年文物展的内涵和形式都表现出这一趋势。

  2

  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今年5月16日,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馆长陈训祥一行4人来到安阳,他们是应安阳博物馆之邀,前来参加“无‘锁’不在,锁具文化图片展”开幕式,并举办学术报告会。

  “无‘锁’不在”是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推出的一项展览,本有大量古代、近现代锁具展出,条件所限,安阳博物馆引进的只是图片展,但也配有一些模型,可以让观众操作。

  锁具分古中国、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及近代等展区。

  安阳博物馆将这项展览安排在安阳一中。与平时常见的锁相比,那些锁具模型十分奇妙,有的锁眼密置,拿着钥匙也打不开;有的钥匙要拐几道弯才能打开。学生们看着图片说明,饶有兴趣地尝试开锁,历经困惑、迷茫后终于打开锁具,无不兴奋不已,随之对其中的物理原理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IhearandIfor-get,IseeandIre-member,IdoandIunderstand.”(我听见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得,我做了才会理解。)

  这是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壁上醒目的格言。

  博物馆有三大职能:收藏、展览、教育。文物展让人目睹古代实物,并通过一定方式吸引观众参与互动,从而实现社会教育的使命。引进或策划“无‘锁’不在”这样的展览,无疑是增进博物馆活力的一种方式。

  3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双丰收

  在河南博物馆界,民办博物馆是一支独特的力量。

  河南民办博物馆协会成立于2012年,该协会秘书长李宝宗告诉记者:“起初有100家,开馆的60多家,数量在全国靠前。”

  李宝宗是郑州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这是一家股份制民办博物馆,该馆坚持公益方向,常年免费开放,并逐渐探索出一条“藏品立馆·学术强馆·展览养馆”的新路子。他们推出了“书道圭臬——中原巨碑名志拓片展”等八个文物展,在新疆、广西等省、自治区及河南省内巡回展出。这些展览主题接近大众,都是定制化展览,标准化布展,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靠展览解决生存问题的,全国可能也只有我们一家。”李宝宗自豪地说。

  但更多的民办博物馆情况并不好。民办博物馆拿到的补贴少,而维持博物馆需要大量经费,不少民办博物馆因此陷入生存困境。

  “河南很多民办博物馆的藏品非常出色,单项在全国也可当老大。这些藏品不能更多地让公众共享,是件遗憾的事情。”李宝宗说。

  其实不仅民办博物馆很多文物“藏于深闺人未识”,即便国有博物馆的文物,也有不少锁于库房,有待“重获新生”。而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建了新馆,有足够的空间,但却展品不足,人气萧索。

  4

  加强交流让文物“动”起来

  某地博物馆,展览大厅空空荡荡,只有记者一人游览。停下脚步欣赏文物的时间长些,保安会用好奇的眼神盯着看。

  毋庸讳言,各地博物馆发展冷暖不均。在一些大馆,展品丰富,布展主题突出,并经常策划或引进新颖独特的文物展,吸引了大量的游览者。如河南博物院举办的“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展”“鼎盛中华”“欧洲玻璃艺术珍品展”等,都大受观众追捧。

  而一些地方博物馆只能勉强维持,尽管硬件建设大幅度提升,但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文化内涵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不少博物馆特色不突出,主题重复,千展一色,缺乏创新。

  大量文物沉睡库房,而不少博物馆展品不足,通过文物展等方式,让珍贵的文物流动起来,显得十分必要和急迫。

  博物馆的发展越来越好

  在对博物馆人的采访中,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一个特殊的年份——2008年。这一年,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国有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展厅条件也大为改善。

  “过去经费特别紧张,冷暖气都解决不了。2008年后改善很大,陈列、接待条件都有很大提升。”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康国义处长说。

  从这一年开始,各级政府对博物馆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全省博物馆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新馆,以及安阳、新乡、平顶山、许昌、濮阳、周口、信阳、驻马店等地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与此同时,全省博物馆服务设施、服务能力、公共文化项目水平,也都有明显的提升,观众人数急剧上升。以河南博物院为例,2008年前,每年观众50万人次,2008年突破100万,2014年突破200万。全省数字表明,每年博物馆参观人次已达5000万。

  近年博物馆事业的长足发展,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中央重视,各级财政加大投入;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公众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全省博物馆人的努力,尤其作为主管单位,省文物局奔走呼吁,做了大量组织工作。

  目前,新建、改建、扩建博物馆的工作仍在多地进行。除基本陈列展外,全省举办和引进的临时展览数量也不断增加,已从2009年的500余个增至1000多个,其中既有新颖别致的原创性展览,又有从省外乃至国外引进的精品展,为公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盛宴。

编辑:首席编辑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