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物修复师:给古画“泡澡” 稀罕吧

2016年12月30日00:00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走近文物修复师:给古画“泡澡” 稀罕吧

  甘岚(左)与同事商量文物修复的具体细节

  河南商报记者 邓万里/摄

走近文物修复师:给古画“泡澡” 稀罕吧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高云

  《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文物修复师们“择一事,终一生”。不少年轻观众被一下打中,都说“献出我的膝盖”“跪了”。

  在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纸质文物保护研究室主任甘岚看来,择一事,终一生,那么幸运,那么自然。

  12月29日一早,甘岚和同事们围着一幅古画,为修复工作收尾。

  这幅画,甘岚的团队已经围着它“转”了一个多月。按照流程,做完这第十一个大步骤,就能完工了。

  这是他们这一年的“收官之作”。

  【探秘1】

  石头“按摩”“画背”打蜡

  从艺术价值上看,这幅画作只是文物中的3级品。可对于信阳市潢川县来说,这是“无价之宝”。

  甘岚说,这是受当地博物馆委托进行的修复。

  这幅画作,名曰“双城图”,记录着潢川清代的场景。

  “当地人说它是潢川版的《清明上河图》。”甘岚笑着说。

  裱好的画作,在地上“晾”了好几天后,被平展地扣放在宽大的“大案”上。

  在画的背面打蜡,用一块石头手工碾压。

  甘岚说,这叫“砑装”,为了蜡和纸张更好融合,纸张背面更为光滑,卷起画作才不伤画芯。

  70厘米宽、8米长的画作,就这样被“碾”两三遍,一上午的时间就匆匆流过。

  从17岁拜师学装裱修复,这份工作,甘岚已经干了42年。

  【探秘2】

  古画里的虫粪

  用小铁刀剥离出来

  看着即将修复完工的古画,甘岚回忆起它曾经斑驳的模样。

  她说,初来时,这幅画纸张脆弱、老化、发霉。

  更麻烦的是,画上还沾染了很多疑似昆虫粪便的黑点。

  密密麻麻的黑点,就像人脸上的麻子,让画作的容貌大打折扣。

  甘岚拿出了实验室用的玻璃器皿,里面是很多细如针尖的黑垢。

  “这是我们一点点从画纸的纤维里剥离出来的。”她说。

  薄如蝉翼的宣纸,纤维里还能剥离出虫粪,这得要怎样的“轻功”?

  工具要用古老的“铁刀”——一根铁棍,一端被打制成长三角形的铁片。

  细致入微,一点点把虫粪剥离出来。

  甘岚说,团队全员协作,花了三四天才把这些碍眼的黑点剥离干净。

  “文物是宝贝,我们要呵护它,像做衣服一样,要讲究小针脚,精致和文物才匹配。”她说。

  【探秘3】

  给古画“洗”个热水澡

  从“脸色蜡黄”到绽放“第二春”,这幅画还经历了诸多修复过程。

  其中一步,就是“泡澡”。

  给古画洗澡,这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

  甘岚揭秘说,这就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

  颜料中含有胶质,能经得住时光考验,经年累月不脱色。

  尽管如此,古画还面临着颜料胶质老化的风险,所以“洗澡”之前,还要小面积实验。

  古画洗澡,也分原始的“泡澡”和新洗法“淋浴”。

  原始方法,要把画放到大理石池子里,水深刚好没过画,用排笔轻轻洗刷。而新洗法,则是用洗画机“淋浴”。

  修复师拿喷头,往画上喷水,一边喷一边用排笔清洗。

  “水要弱碱性水,根据画作酸化程度不同,要调节水温,水温最高能用到开水。”甘岚说。

  而这幅“双城图”,就这样泡澡、淋浴反复了五回,才洗去了岁月的苍黄。“污水就像过夜的浓茶叶水那么黄。”她说。

  “绢画清洗则不能用水,只能干洗。”甘岚说,这时就要借助面团的黏性,对字画进行干洗、吸附。

  【探秘4】

  岁月的“皱纹”

  用上千张宣纸条“弥补”

  留存的修复照片里,记录着这幅画伤痕累累的过去。

  画作背面,揭开装裱的背纸,一片止痛膏扎眼地闯入画面。

  轻薄的宣纸,丝丝缕缕透着光,是折痕和裂纹的镜像。

  修复,要打补丁。大伤口,用染色的新纸补上,再用小刀轻刮结合部位,直到缝隙只有一两毫米,纤维搭界。

  小伤痕,则要用垫条修复。

  “两三毫米一张的宣纸条,用糨糊,逐一粘贴在画芯的裂缝、纹路上。”她说,就连垫条的纤维纹路也有讲究,要和原有画作的纹路正好十字交叉。

  “这张画背后,垫了上千张垫条。”她说。

  【坚持】

  择一事终一生很自然

  细致而繁琐的过程中,他们步步推进。

  甘岚的团队里,有刚毕业的研究生,有三四十岁的中坚力量,也有她这位延迟退休的专家。

  不急、不躁,静静地修复字画,这正是甘岚日复一日坚持的。

  提起工匠精神,她有着很深的感触。

  刚参加工作时,那时的“匠人”并没有现在的社会地位。

  “被称作裱糊匠,有些人听不惯,都不干了。”甘岚平静地说。

  而她坚持下来了,她觉得自己很幸运,能静静地和名家之画打交道。

  修复就像对古画的再次创作,找到了和画家的“通感”,仿佛穿越时空的联合创作。

  经常和糨糊打交道的她,有着把日子过成诗的情趣。守旧的老师们穿着炊事员那样的围裙当工作服,她就给自己缝制了荷叶边的小围裙。

  再到深蓝色工作服、实验室用的白大褂、粉蓝大褂……从工作服的更迭中,甘岚一步步从工人、转干,走到今天的正高级职称专家。

  在她看来,择一事,终一生,那么自然。

编辑:首席编辑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