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童年的记忆 “亲历”一场社火会的全程吧

2017年02月11日00:00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跟随童年的记忆 “亲历”一场社火会的全程吧

跟随童年的记忆 “亲历”一场社火会的全程吧

跟随童年的记忆 “亲历”一场社火会的全程吧

跟随童年的记忆 “亲历”一场社火会的全程吧

跟随童年的记忆 “亲历”一场社火会的全程吧

跟随童年的记忆 “亲历”一场社火会的全程吧

跟随童年的记忆 “亲历”一场社火会的全程吧

跟随童年的记忆 “亲历”一场社火会的全程吧

跟随童年的记忆 “亲历”一场社火会的全程吧

跟随童年的记忆 “亲历”一场社火会的全程吧

  □策划文体新闻部执行记者张丛博实习生张艺文记者平伟摄影

  总动员

  社火母女搭伴“出会”,晨起对镜贴花黄

  丁酉年正月初九的早晨,浚县古城比往常醒来得更早一些。

  “参加秧歌组、高跷组的人员起床化妆了!”凌晨4点多,喇叭里的催促声在古城青石板路上回荡,安静的古城逐渐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东街的孙睿玟被叫醒,妈妈常志荣很快从锅里盛出热腾腾的饺子。

  这天是浚县大伾山的正月初九社火会。海拔只有135米的大伾山,是典型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此修炼。孙睿玟母女作为东街村社火会的参演人员要“出会”,到山顶的吕祖祠朝拜,妈妈饰演宫廷格格,女儿装扮成白娘子踩矮跷。当地有“上山饺子下山面”的说法,这顿饺子是必须吃的。

  吃这么早,是怕化妆、戴戏服头饰后再吃会花了妆。对16岁的孙睿玟来说,打起精神早起并不容易,因为前一天下午,她踩了两三个小时的矮跷,巡街并到火神庙祭拜。而在5年前头一次参加社火时,她化完妆后又回家补了一觉,结果醒来成了大花脸。

  母女俩到村委会大院时,这里早已人头攒动,院里支起两口大铁锅,村里红白喜事颠勺的大厨师傅齐百顺,正和几个伙计将速冻饺子下锅,朝人群中吆喝着:“吃饺子喽!不吃的话就只剩米汤了!”几口备好的大蒸锅稍后将会用来蒸酥肉,为中午下山后的大碗菜做准备。

  常志荣钻进门口街坊开的照相馆,在姐妹们的帮助下化着淡妆。扭秧歌的媒婆、踩高跷的传统经典人物的装扮则采用流水线作业,要经过拍底色、画腮红、扑粉、上眉眼、画口红5道程序。为孙睿玟化妆的是63岁的李风奶奶,一勾一描细致专业,她已为村里的社火会化了40年的妆。

  “9点必须出发,大家时间都往前赶!”院里吆喝声最大的不用猜,肯定是68岁的任保安,他今年被村民推举为东街社火会大会首。他拿着手机不停拨打着电话,忙前忙后间吐槽了句“一年的电话费都在这几天打完了”。

  每年一换的大会

  首是社火会的统领,能当大会首虽说是一份人人看重的荣誉,但承担着让村社火比其他村更出彩的责任,压力很大。任保安一整夜没怎么合眼,头天晚上11点半还按习俗上山烧香祈福,祝愿第二天的社火表演平安顺利。

  大院门口墙上张贴着毛笔写在大红纸上的捐资明细,这是社火会顺利举办的前提,是采购演出服装及食材的保障,如果资金富余,还能上个新项目。村民根据自家经济状况几十到数千元不等,东街的“首富”更是豪掷两万元。任保安到各家募捐资时还会沟通大家参演节目种类的意愿,由于形成了“出会出三年”的惯例,使得传统老节目能够在“老带新”中有序传承。从年前腊月二十三合练学习,几天工夫便可以出会表演。

  常志荣没有穿花盆底格格鞋,而是替换为更便于登山的厚底高跟鞋。格格走秀并不是老节目,而是十多年前《还珠格格》走红时,村民提议下增加的。那厢的女儿孙睿玟也“幻变”为白素贞,在她身旁,青蛇、许仙、穆桂英、杨宗保、花木兰等经典人物也已妆成,大家拿出手机玩起了自拍。选了一张得意的自拍照后,睿玟发给了西街村同学韩晶辉。片刻,对方回复一张同是白娘子造型的照片,哈,今年“撞角”了!

  此时,天色渐亮,雾里的古城街道上,泥咕咕、冰糖葫芦等各种手工艺品、特色小吃开始出摊,保障秩序的执勤民警也列队上岗,等候着数十万计的慕名而来的游客。

  传承

  铜号代代相传,7岁背阁女童演唐将

  上午8点多,古城便处处鼓声阵阵、彩旗飘扬。从北大街开始,途经钟鼓楼,沿东大街,过黄河路,再由青坛路直至大伾山,已经被十余个村的社火会队伍占满。当地人认为,排在前边先行祭拜能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北街的背阁、东街的舞龙、西街的高跷、南街的武术……各村的社火会也纷纷亮出拿手好戏,游客边走边看大饱眼福。

  每个社火会队伍都有一位持令字旗的大会首,指导队伍前进与表演。没有演出项目的村民肩扛着旗帜分列周围,在拥挤的人群中开辟出表演区域。队首是由直径两米的大盘鼓车边走边敲开道,几十名“小鲜肉”手握长约一米的铜号紧随其后。

  北街的张宇小时候上过背阁,现在是一名大学生,他伴着鼓点节奏,鼓着腮帮子用力吹着。一代代保留下来的铜号有很多铜锈泛黑,多数比这些年轻后生的岁数都大。吹号节奏较为固定,不需要多高的技术,却是个力气活儿,吹得时间长了,腮帮子会疼,有时大脑缺氧还会头晕。

  响器开道后,迎来的就是各种独门绝活。北街的背阁远近闻名,4到9岁的小男孩小女孩,装扮成经典戏曲人物,宽大的服装掩盖住下面的“机关”,人物若凌空站立在成年人的肩头。7岁的张静怡今年第三次“出会”背阁,装扮成薛丁山,身披盔甲护背旗,手拿长枪,屹立在背者头顶,在热闹的人群中如鹤立鸡群,格外显眼俊俏。静怡的眼睛会不时瞟向几米外“护驾”的妈妈邢翠翠,饿了吃几块饼干,寒风中冻出鼻涕,她被大人缓缓放下来。妈妈生怕破坏一点妆,拿出纸巾轻轻点拭,间隙还不忘鼓励说:“你扮演的是唐朝大将军,可不能哭鼻子哦!”

  背阁也考验着下边支撑的背者,上边的孩子加上固定的金属架,背者要承担起三四十公斤的重量,而更重要的是对平衡的掌握,背阁时整体重心与平时完全变了,需要重新适应并掌握。行进中,一个表演中的孩子呕吐起来,污秽物洒向背者的头上,为了孩子安全,62岁的邢己臣没有躲避,待将孩子安全抱下才着手清理。像他这样背了30多年的老背阁手已逐渐“退役”了,需要正值壮年的村民及时补充,38岁的周学刚今年主动请缨,尽管劳累打拼了一年,但出在社火上的“力”他们并不认为是个苦累活,“从我记事起一直有背阁,这是我们村的特色,一代代传承到现在,哪能说丢就丢?”

  拉着的小推车上放着大喇叭,播放喜庆的歌曲《拜新年》。辛庄街20多名小孩扭起秧歌有模有样,6岁半的宋雨鑫踩着矮跷一会儿一个趔趄,爸妈一路搀扶。听到游客感叹年龄小,妈妈不好意思地笑着解释:“没办法,孩子不到3点就醒了,非要嚷着‘出会’。”

  南街的武术队来了,双节棍、九节鞭、长枪、大刀等十八般兵器齐上阵。蒋玉祥耍了40多年九节鞭,尽管拥挤的人群将可供表演的区域压缩得狭窄,但他甩出的长鞭总能在即将触碰到围观者的瞬间扯回,赢得阵阵叫好声。和专业武术团体不同,村里都是业余爱好者,武艺虽说不能打败天下无敌手,但让百闻不如一见的游客过足眼瘾则绰绰有余。

  从郑州赶来的摄影爱好者牛建海挤在人流中,挑选着角度拍摄。他用“地道”来形容浚县社火给自己的印象,“这种形式虽然全国各地都能看到,但这里非常纯粹,是发自于民间的,地地道道的民间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并且传承有序,虽然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内在的特质丝毫没变”。

  新潮

  95后网红边舞狮边直播,高跷少女享受“明星范儿”

  浚县社火队多,自然讲究个“赛”字,比拼的味道很浓,各村会首不时穿梭在队伍中间鼓动着:“扭起来!扭起来!”

  防疫站退休职工李文英平时是资深广场舞大妈,她自费买了媒婆服装、烟袋,扭着秧歌,看到围观的群众,还迎上前去近距离互动,惹得观众哈哈大笑。李文英说:“一年就这一回,多闹闹才有意思。俺家有孩子在外地,都说那大城市没有一点过年的气氛,一点都不热闹,但是你来咱们浚县一看,过春节还是这么热闹,大家都热火朝天地过年准备出会,这都是多少辈儿流传下来的,都没有变过,一看你就觉得这生活多有热情不是?”

  西街的高跷队气势来袭,大金脸南天老君、姜太公、余二姐和苏生、青蛇白蛇许仙等纷纷通过下腰、劈叉、大翻身、扑蝶等绝活来讲述历史及传说故事。16岁的韩晶辉表演高跷近10年,踩在六七十厘米的木跷上,朝着人群里拍照的人摆着pose。

  “我喜欢感受高处的空气,每个人都有明星梦吧,我可能一辈子当不了明星,但当我站在高跷上,大家纷纷拿着手机给我拍照时很过瘾,我很享受。”韩晶辉觉得,自己每年寒假里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出会”。古城改造后的石板路有些光滑,爸妈担心她出意外劝她今年别参演,但她坚持。人们的欢呼声也调动着演员的激情,表演中,当一些老队员做出下跪特技动作时,从未尝试过这个动作的韩晶辉,也大胆向前一跃,径直跪了下去。旁边妈妈惊出一身冷汗,忙上前询问疼不疼。

  郑州大学大四学生蒋小涵拿着相机穿梭在演出队伍中不停按着快门,她小时候也扭秧歌、套过大头娃娃,今年她要把拍摄的视频、图片制作成短片上传到网络视频平台。“老家的社火会是我一年中最期盼的事情。”小涵曾在课堂上把家乡的社火会做成PPT与同学们分享,收获了一大波点赞。

  一帮一二十岁孩子的舞狮调皮劲儿十足。趁着休息间隙,蒋博把狮头递给伙伴们帮忙拿着,对着手机实时解说社火盛况,“这就是我们大浚县正月的社火表演现场,每年的人数能达到四五十万人,各种民俗表演大家都能看到……”这位有着十多万粉丝的直播网红,将镜头对准小伙伴,“雄狮”时而抛一个媚眼时而对着镜头一阵假咬,粉丝在弹幕里一阵刷屏称赞。

  一路行至大伾山吕祖祠前的小广场,是社火会的高潮,这也是演员最卖力的时候。每村的大盘鼓先亮相,汉子们使出浑身力气敲打着鼓面,力图将声响压过其他村,短短的几分钟,你敲罢了我接档,保持鼓声始终处于最洪亮的音度。伴着唢呐、长号,拿手好戏、绝活都要在这里终极展示,格格走秀、秧歌舞、跑旱船、高跷、背阁、顶灯等都要走上几圈,最后一程是朝着神灵鞠躬行礼。

  “表演完赶紧走,后边其他村都在等待!”尽管有现场指挥的大喇叭催促,但社火表演的队伍仍要坚持演完才离去。十余个社火会队伍,每队都有五六项节目,正月初九这天的社火会表演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才算结束。

  真情

  一起“出会”同锅吃饭,全村宛若一家人

  扫描二维码,看浚县社火正月十六直播

  下山归来的社火会成员进入到自由时间,大家三三两两漫步在古城街巷里,身着格格服、戏曲服装等中国风服饰与古城韵味相映成趣。游客们争着和“白娘子”孙睿玟合影,只要有人提出请求她就停下来配合。

  紧挨东城门的先天优势,让东街社火会队伍排列靠前,11时,当村里出会的三四百人队伍回到村委会大院时,大厨做的热菜刚好出锅。而此时百米之外的东城门,北街的社火会队才刚出城。

  一人一碗烩菜,拿个馒头,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唠着家常:“你今天秧歌跳得真不赖!”“今年生意做得咋样?”“学习压力大不?”话题有关于社火的也有关于生活的。

  卸掉高跷,脚终于沾上地的孙睿玟轻揉着发酸的脚腕,感觉身子轻飘飘的。洗去脸妆,换下戏服,勒在头部的布条拆开后的瞬间,她放松地深呼了一口气。

  “妞,累了吧,先歇会儿再吃饭。”黄秀仁收拾着高跷道具,将一对对捆绑在一起,入库归档。77岁的他负责了40多年道具,很喜欢社火会的氛围:“社火会里大家一起出会一起吃饭,这个过程里,能促进邻里百家的和谐,平时有点小的摩擦的通过这个会都能化解,有些人很长时间都不见面的,在这个会上都互相认识一下,一代一代人之间相互交流,感情也就深了。”

  浚县古城正在升级改造,民俗旅游是当地发展打出的一张文化牌。不过,浚县社火表演一直是只在正月期间才有,平时很难看到,未来是否会有一些固定的民俗表演团体?统筹全县社火表演的浚县文化馆馆长张福彬认为不用担心。他介绍说,事实上,社火表演现在已成为浚县的一个特色文化品牌,社火会的表演也不再仅限于正月,企事业单位庆典、商场开业都可以看到社火队的影子,社火队参加商业性演出的现象也日益频繁,个别的社火队甚至开始尝试一些商业运作,朝专业表演化队伍的方向发展。韩晶辉所在的西街高跷队,近两年就开始收到一些演出邀请。

  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一些社火演出服是在淘宝上买的,而学习舞蹈的动作是通过手机视频。张福彬注意到,近些年浚县社火的包容性越来越强,陕北、东北大秧歌等也被村民糅进来,他大胆猜测道:“没准儿未来一些国外的艺术形式也会出现,这就是社火的生命力!”

  大会首任保安还没来得及吃饭,趁着社火会人员还没散去,他爬上二层楼,倚着栏杆大声通知:“大家这两天回去好好休息,正月十五大家早点过来,不能耽搁下午的社火表演。”

  套上羽绒服后,孙睿玟给西街的韩晶辉打电话,约着一群好姐妹晚上吃火锅庆祝社火表演成功。这时,邻居家上小学的付饶跑过来,央求着让姐姐给她绑上拐子要学踩跷,硬是在搀扶下摇摇晃晃地走上古城街头。

编辑:首席编辑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