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复兴之路:以“不变”应时代之变

2017年08月23日0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昆曲的复兴之路:以“不变”应时代之变

浙江昆剧团“代字辈”演出的《牡丹亭》。浙江昆剧团供图

中新网杭州8月22日电(胡小丽)“昆曲无它,唯一美字,”这是作家白先勇为昆曲定下的基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昆曲列于首位,为“百戏之祖”,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不管时代如何更迭,潮流如何导向,昆曲一直持守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以文雅的唱词,细腻的表演,流转于真正懂得欣赏“她”的人之间。

昆曲的复兴之路:以“不变”应时代之变

《十五贯》周传瑛饰演况钟、王传淞饰演娄阿鼠。浙江昆剧团供图

然而,昆曲曾经败落得几近消亡。“解放初期,昆曲几乎已经没有了。”浙江昆剧团(以下简称浙昆)“秀字辈”演员汤建华说。

他入行已有40年之久,曾经那批与他同时进入浙昆的演员,如今大多已转行或转至幕后,像汤建华这样还继续坚守在舞台上的已寥寥无几,而他也正好见证了昆曲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复兴”的征程。

汤建华回忆起当时浙昆最早的“传”字辈,如朱国樑、周传瑛等一批老艺术家如何辗转至杭州,排演《牡丹亭》、《长生殿》,最后以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的故事。

昆曲的复兴之路:以“不变”应时代之变

汤建华在昆剧百讲“幽兰讲堂”现场。浙江昆剧团供图

“新中国的昆曲发祥地是杭州。”汤建华称有了浙江昆剧团,全国许多地方才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随后为了更大范围推广昆曲,在1994年前后,浙昆尝试将《牡丹亭》带到了台湾、香港、澳门,“当时是一票难求。”汤建华没有料想到昆曲在这些地方会如此受欢迎。

然而当今的昆曲确也再难以回复到18世纪之前的辉煌了。对此,汤建华表示,“昆曲不可能会成为大众文化,‘她’原本就是阳春白雪的东西。”他认为昆曲不会让所有人都喜欢,但一定会吸引真正喜欢传统文化艺术的人。

同时,随时代变革,在昆曲的传承上,汤建华明确指出,“她”的表演、音乐、曲词等体系是改变不了的,在他看来“没有规范就不是昆曲,不精致、不细腻也不是好的昆曲”。

只是这样的昆曲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有所差距,为此,汤建华便尝试引导更多人去欣赏昆曲的美。他主导策划了昆剧百讲“幽兰讲堂”,旨在向公众传播和普及昆剧之美,该项目还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之一。

昆曲的复兴之路:以“不变”应时代之变

《十五贯》的传承排演。浙江昆剧团供图

此外,浙昆一直在以与时代接轨的方式推广昆曲,如开展公益培训班“跟我学”、开网红班免费教网络女主播学昆曲等。

如今的浙昆在周传瑛、王传淞等“传字辈”艺术家的栽培下,剧团的演员阵容出现了“世、盛、秀、万、代”五代同堂的兴旺局面。

目前,声名卓著的“传”字辈艺术家已相继离世,世、盛、秀三代以传承教学为主,“万字辈”作为浙昆的生力军担纲主要的演出任务,同时,浙昆第六代传人“代字辈”已初出茅庐,含苞待放。(完)

编辑:首席编辑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