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著名钢琴家茅为蕙:博士是我们家“标配”

2017年09月20日00:00

来源:广州日报

著名钢琴家茅为蕙: 博士是我们家“标配”

99%的琴童不必成为钢琴家

希望中国孩子能够快乐学琴

茅为蕙是国际著名钢琴家,屈指可数的施坦威艺术家之一,美国南加州大学音乐艺术学博士,多次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得主。除此之外,茅为蕙还有一个身份——“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孙女。

尽管她已是享誉世界的钢琴家,但在外仍常常被冠以茅以升孙女的称呼。对此,她半开玩笑地表示:“我父亲和我学钢琴就是为了摆脱祖父的‘阴影’,他实在太出名了。”

近年来,茅为蕙将更多精力用在中国钢琴教育上,她希望中国孩子都能快乐学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刘铃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延

国际著名钢琴家茅为蕙:博士是我们家“标配”

茅为蕙

上周六,茅为蕙在天河举办了一场钢琴公开课,台下座无虚席。全程两个小时的音乐教学课,茅为蕙基本都是站着,舞台上她声情并茂,双手挥动着节拍,双脚轻击着地板,激情四射。“这么多年,我每天都只睡四五个小时,但只要一上了舞台,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祖父劝她放弃当电影明星

说起茅为蕙,便绕不过她曾经的小影星经历。1981年,7岁的她就因为《巴山夜雨》里小娟子的角色拿到首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茅为蕙回忆说,当年演“小娟子”,给全家人带来了很多快乐。《巴山夜雨》全国公映时,茅以升专门把司机和警卫都带上去看。一边看还一边指着电影中那个大眼睛的小女孩说:“瞧,那个是我孙女。”童年的茅为蕙,每年暑假到北京见一次爷爷。

拍完电影,茅为蕙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虽然当时只招10人,她还是顺利考上了。当时的校长跟她说,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弹钢琴,以后就不能再拍电影。

当时“星途”大好的茅为蕙有些犹豫。但祖父茅以升还是鼓励孙女弃演学琴,“爷爷是搞科学的,他觉得当演员很可能昙花一现。”就这样,红极一时的小童星走上了钢琴之路。

如今出现在舞台上的茅为蕙是国际著名钢琴家和钢琴教育家,1999年,她加入“施坦威艺术家”行列——全世界拥有这一头衔的钢琴家不过百余名。茅为蕙的父亲、著名音乐家茅于润曾在人前骄傲地说:“茅家的一老一小最出名。”一老是新中国桥梁事业的缔造者、“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一小就是茅为蕙。

国际著名钢琴家茅为蕙:博士是我们家“标配”

茅为蕙在指导琴童弹琴

后代都想走出爷爷“阴影”

茅为蕙说,茅以升的子女都有一个“阴影”:不管自己多成功,都无法超越爸爸,因为他实在太出名了。茅以升的6个子女中,没有一个选择从事与桥梁有关的事业。“他们觉得做得好,肯定是沾了父亲的光;做得不好,则被别人看来更丢脸。”

在茅家,只有茅为蕙和父亲是搞音乐的,其他学的全是理工科。“父亲比较另类,他说既然是做了茅以升的儿子,那必须选一个跟父亲的土木工程越远越好的职业,父亲做这行儿子也做这行,大家会想当然地认为,父亲很成功,儿子成功是理所当然的。”

茅为蕙回忆说,小时候有次她在爷爷的书房,爷爷对着大书架失落地说:“我有这么多土木工程的书,但等我走了,没有一个人看得懂。”

但说归说,茅以升还是很豁达,他没有责怪过后辈,也从来没有勉强后代一定要“子承父业”,“他很开放、豁达,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才有了音乐家茅于润和钢琴家茅为蕙。1987年,茅于润前往美国杨百翰大学任教,两年后,茅为蕙和妈妈追随同去。“一切从零开始,没有人知道你是茅以升的孙女,也没有人知道你是小童星。”

15岁到美国后,她想自己独立便去餐馆打工,铁板牛柳的盘子曾把她弹钢琴的手烫起泡,别人知道她是茅以升的孙女还在这里打工感到吃惊。她却俏皮地回答:“茅以升的孙女为什么不能在这里打工?”

在茅为蕙身上,丝毫看不到“名门之后”的傲气。有段时间她觉得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非常难受。但这种阴影并没有笼罩她太长时间,相反,她从这种家风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她说,这个家族给她的榜样和鼓舞,其影响是巨大的、长远的。

但茅为蕙对外并不愿意多提自己的这重身份,“第一,我出生就有这么个爷爷,不是我努力得来的;第二,我做的事情,专业也跟爷爷的建筑学相差非常远,我很骄傲我有茅家的基因,但我不想通过这个来渲染自己,所以我在介绍自己时都尽量不提。”

但茅为蕙始终以“茅”姓为骄傲,她在结婚时就告诉先生,自己不会改随夫姓。

“嫁的娶的都是博士”

茅以升经常教导茅为蕙,人一定有真才实学,无论男女,都要有自立的本事。所以,茅家子弟,无论男女,都要拿到博士学位,这是“标配”,也是茅家的“家规”。“堂兄弟姐妹都是博士,后来嫁的娶的都是博士。”大家聚在一起时,谈论的都是学术成果,而不是谁挣了多少钱,谁当了官。

“能不能赚钱、出名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辈子做的事业是不是你喜欢的,是不是对得起我的能力。”茅为蕙说。

对于祖父在桥梁建筑上的成就,茅为蕙了解得不算多。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就是祖父的平易近人。“爷爷是个没有架子的人,他在家打电话,你完全不知道他是打给领导还是司机。尤其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更是非常有耐心,再忙每天也会和家中的小孩玩上半小时。他经常对我们说,待人一定要谦和,不要有架子。”

如今,茅为蕙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国内,一半时间在国外演出。在不断获得国际比赛大奖的同时,她每年在欧美及亚洲地区举办近60场音乐会,和众多世界一流的著名乐团合作。如今,她把更多精力放在儿童钢琴教育领域。

从2014年起,茅为蕙创立了“茅为蕙携百名师生钢琴音乐盛典”,邀请各地的琴童和钢琴老师和她同台演出,演出形式包括独奏、四手联弹、六手联弹以及多人联弹等,每首曲目都是茅为蕙亲自挑选。这样可以让更多的琴童和基层的钢琴老师有机会和一流的钢琴家同台表演。这个项目一经问世就大受欢迎。如今,“茅为蕙携百名师生钢琴音乐盛典”已经在全国30多个城市成功举办。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中国孩子快乐地学习钢琴。

对话茅为蕙

中国“钢琴热”有隐忧

只盯“考级”忽视兴趣

广州日报:中国学琴的孩子有几千万,但很多孩子学了一段时间就坚持不下去了,为何?

茅为蕙:对于中国琴童,我有太多舍不得。琴童的所有辛酸苦辣我都经历过。因为我是过来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就像大人也想偷懒,也想玩。家长不应该把孩子贪玩、偷懒当成一个缺点来看。应该理解孩子,考虑用什么方法能够让孩子坐在钢琴上点燃他的热情,启发他对音乐的体悟、对情感升华的追求。我希望所有的家长从孩子上学第一堂课开始,其角色不仅是陪练,更重要的应该是孩子的忠实粉丝。

其次,家长应该是一个声情并茂的启发者。如果孩子弹的是一个舞曲,家长能不能翩翩起舞,如果孩子弹的是一首儿歌,家长能不能唱一两句让孩子感觉到舞和歌不一样,如果我们孩子弹的作品是有一个标题的,比如龟兔赛跑,以及大蜜蜂的婚礼,家长可以通过有感染力的声情并茂的启发,让孩子觉得钢琴跟每天生活中的情感、经历是有关的,而非孤立的。很多孩子对弹琴兴趣不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这里。

99%琴童不必成为钢琴家。所以,家长完全没必要强求孩子一定要成为钢琴家或在钢琴上有所成就。我希望学钢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难忘和最愉快的经历,钢琴带给他们满满的自信。

广州日报:中国的家长都热衷于让孩子钢琴考级,觉得孩子钢琴十级,说出去才有面子。

茅为蕙:其实我向来是反对钢琴考级的。四级跟六级,其实是很抽象的一个数字。如果说3月份有个音乐会,5月份有个比赛,正好7月份有一个考级,考级的曲子正好是他现在能弹的曲子,为了考级这个曲子弹上两个月,熟悉一下,去考个级,这还好。

现在的问题是盲目地考级,老师以“跟我学两年包你考十级”做宣传、做幌子。要知道,音乐水平需要积累,没办法跨越式学习。有孩子说我十岁,学了三年考了十级了。但他对考的这个曲子《悲怆》也好,《肖邦练习曲》也好,理解了多少,哪怕他考过了,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他根本还没达到这个水平。考级证书证明不了孩子的才华,不见得钢琴十级的孩子水平就比八级的水平高。

编辑:首席编辑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