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河南大学生物学有多牛?

2017年09月21日00:0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许会增 实习生 王钰涵)今天(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河南大学这座植根中原大地的百年学府,经过数十年的卧薪尝胆、数十年的追求奋斗,终于重返“国家队”,开启了新的篇章!

  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到底有多牛?接下来,就让我们为你揭秘其奇迹发展史以及未来的发展构想。

   历尽坎坷 发展是一个奇迹

   此次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的生物学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刚刚卸任河南大学校长的娄源功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再到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河南大学生物学发展是一个奇迹,不仅在河南省绝无仅有,而且在全国也实属罕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就已经起步,且在当时取得了很大成就。由于全国院系调整,先后于1950年和1962年两度中断。1987年,依靠4间办公室、5间实验室300㎡的实验空间,生物系重新成立,开始了新的征程。

   30年间,在学科带头人、现任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的带领下,生物学学科围绕“逆境生物学与可持续性农业”这一领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植物对环境胁迫应答的分子机理及其调控技术研究,打造了“逆境生物学”这一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领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成功走到了国际生物学前沿。2004—2014年中国高校被ESI收录第一作者的TOP论文排行榜显示,7篇论文进入ESI植物与动物学科领域前1%高被引论文排名。

   早在2006年,国际著名期刊《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 发表评述文章“Plant BiologyResearch Comes of Age in China”,总结了国内植物生物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生物学学科在保卫细胞氧化信号感受和转导方面的研究,使河南成为国际关注的中国大陆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八个地区之一。

   如今,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聚集了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千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集聚了万师强、傅声雷、周树堂和丁建清等一批领军人才。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建立了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逆境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抗体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建制化的研究平台,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国家级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相继发表在Nature、Nature Geoscience、Plant Cell、PNAS、Ecology、GlobalChange Biology、NewPhytologist等国际著名刊物,奠定了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和影响。“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当年一等奖空缺),填补了河南省在此领域的空白。

   更令人振奋的是,河南大学作为首席单位,主持了“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的基础研究”国家“973计划”和“全球变化对中国典型草地生态过程的影响及生态环境效应”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各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7项。

   “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未来的建设任务很重,只有继续努力取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宋纯鹏表示,今后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将以解决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在作物生物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生物医学等重要研究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努力使学科建设指标达到世界一流,为河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高校提供坚实基础。

   实施“三步走战略”向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面对来之不易的机遇,河大人清醒地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此,河南大学将实施带动战略,以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拓展学科领域,彰显学科特色,建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生态体系。

   学校将以“生物学”学科为基础,突出“逆境生物学”特色优势,构建“研究方向—学科领域—学科集群”学科体系,在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促进以“全球变化生态学”为特色方向的生态学学科早日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加强生物学与农、医、环境、材料、信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带动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以此提升河南大学学科整体水平。

   按照建设方案,河南大学将实施“三步走战略”:

   到2020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建立完善适应于一流大学发展的大学治理体系,学校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攀升。生物学主要学科领域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凸显。环境科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化学等学科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其它学科积极融入、特色发展,初步形成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体系。

   到2030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以文、理、医、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一流学科体系更加完善,若干重要学科跻身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学校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基础。自然科学在生命、纳米、信息等科学领域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人文社会学科在黄河文明、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等领域产出引领社会进步的重大思想成果,应用学科在农业、环境、健康、材料、能源和物流等行业为国家和区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到本世纪中叶,扎根中原大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跻身综合性、研究型、有较大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编辑: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