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的世界综艺之都开封晚会节目都有啥?

2017年10月14日06:19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记者游晓鹏

  今天,看戏、看晚会、看演唱会是很多人的周末精神生活,其实古人也是这么过的,汇集120件包括陶俑、砖雕等类型文物的“中原音韵——中原汉唐宋元戏剧文物特展”正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展出。研究者认为,至晚到宋代,当时的中国戏曲——宋杂剧已经非常成熟,孕育这种成熟的地方就在开封,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对这些演出无比痴迷,甚至还有如今天一般的“追星族”。那么,一千年前的中国观众是如何看戏的?他们能看到什么?

  开封是世界综艺之都

  “在宋代,民间戏曲活动非常繁荣,城市和乡村到处都有演出的场所。”因为手头接触了不少宋金元时期遗留的戏曲文物,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河南省民办博物馆协会秘书长李宝宗对古代戏曲发展做了系统研究,“中原音韵——中原汉唐宋元戏剧文物特展”就出自他的策划。他认为,当时最主要的演出场所当数东西两京的瓦舍勾栏。

  能入瓦舍勾栏表演的艺人,都是演艺圈的顶级高手,相当于现在的“一线明星”。还有大量的艺人则在瓦舍勾栏之外卖艺谋生,他们被称为“路岐人”。可以说,当时全国的一二三线“演艺明星”都以能到开封演出为荣。如今,中国的很多综艺娱乐节目都自国外引进,而在当时,开封却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综艺之都。

  以瓦舍勾栏这种新兴的游乐场为例,据文献记载,里面上演的“官本杂剧”就多达280种,特别是以说话、傀儡、杂技、杂剧、影戏最为流行。其中,在中国流行的一些艺术形式也传到了国外,比如日本的能剧,就是在宋代大曲和元杂剧的影响下形成的,而元杂剧则是宋杂剧的一脉相承。

  开封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有着最为庞大和狂热的观众群。北宋遗民孟元老创作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是一本追述北宋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他在记录勾栏瓦肆演出盛况时说,“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也就是说,当时以“棚”为主的各种剧场和表演场所非常多,不论刮风下雨,演出不断,来看演出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搞笑的内容很重要

  所有演出中,最受瞩目的是杂剧。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戏曲文物志》主编车文明告诉记者,北宋的很多演出特别是一些重大节庆上的表演活动,往往是以类似于今天“拼盘儿”综艺晚会的形式出现的,“歌舞、杂耍、戏法、舞龙舞狮这些轮番登场,但是最终,杂剧会做压轴”。

  南宋的耐得翁曾在《都城纪胜》的“瓦舍众伎”条中这么说:“散乐,教坊传习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也就是说,在官办的各种文艺演出中,杂剧占据主要地位。当时,一场演出的情况是这样的:首先,舞台旁会有一大批配乐者,很多表演必须要有音乐伴奏的。舞台上的角色,则通常有四个,分别是“末泥色”“引戏色”“副净色”“副末色”,有时候也会再增加一个“装孤色”,“孤”大体就是官,所以这个角色是官员形象。这些角色跟今天的戏曲角色如何对应,研究者们并不能完全确定,不过大体上,副净、副末相当于现在的丑角,引戏色类似于现在的旦角,末泥和装孤类似于生。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所记源于北宋汴京教坊的杂剧演出形式是:“末泥色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发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装孤’。”

  通俗来讲,一场演出分为几个部分:有点像指挥或者戏头的“末泥色”负责安排、调度杂剧的演出,上场念诵诗词歌赋,通常手里拿着一根竿子出来,大概会讲一下这段戏是怎么回事,然后引戏色出场,任务是“分付”,也就是来一段开场舞。这两位把场子里的气氛烘托起来,副净、副末两位登场。副净是滑稽角色,表演特征是“发乔”,也就是使尽各种怪异滑稽的手段逗乐。副末是跟副净配对的角色,在副净搞笑的时候,负责在旁边“打诨”,也就是对他进行讽刺嘲笑,还会用木板、皮棒槌等道具击打副净以制造喜剧效果。

  与今天搞笑类的话剧通常在剧场中最有票房一样,宋代的这些演出,搞笑部分的分量是非常重的,所以副末、副净往往处于中间位置。这种情况到了金代以后有了变化,末泥和装孤处于中间,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在杂剧中逐步加重。

  “追星族”很狂热

  有戏就有角儿,特别是名角儿。在北宋时期的开封,最红的艺人因为《东京梦华录》等文献的存在而得以留名,其中提到宣和年间宋徽宗驾登宝津楼观赏杂剧的情况,“是时弟子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揔惜、崔上寿之辈,后来者不足数,合曲舞旋讫”。

  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揔惜、崔上寿这几位能给皇帝演戏,足见是当时艺人中顶级者。其中,河南近年发现的一组北宋末年肖像雕砖,就刻画了丁都赛、薛子小等人的形象。《中国戏曲发展史》作者廖奔看到之后认为,与其他砖雕不同的是,这是真实的杂剧艺人肖像,具有实指的价值,演员擅长的角色分别是引戏、副末、末泥、副净色。他们的形象在豫西的墓葬砖雕中发现,也说明了杂剧的盛行与影响之广。

  当时也有“追星族”。诞生于宋元时期的戏曲剧本《宦门子弟错立身》里面,描写了官居河南同知的完颜寿马的追星情形。他对山东的散乐女伎王金榜爱到不能自控,冲破父亲的阻挠,一路艰辛,跋山涉水,只身追寻王金榜的家庭戏班,从河南一直赶到山东,最后还成为戏班中的一员,且最终成为“乘龙快婿”。

  这部《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另外的《张协状元》《小孙屠》,也是因收入《永乐大典》而流传下来的仅有的三个宋代剧本。根据文献记录,北宋开封已经有了撰写剧本的专业人员,比如《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记载,“向者汴京教坊大使孟角求曾做杂剧本子,葛守诚撰四十大曲”,不过却没有剧本流传下来。

  看起来,宋杂剧和今天的戏曲、戏剧还有不少差别,但可以确定,宋杂剧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戏,长度并不比元杂剧差太多,已经称得上“大戏”。李宝宗认为,考虑到角色配置基本一致的宋金砖雕在黄河北岸和南岸的多地都有发现,宋杂剧在角色设置等多方面都已成熟定型,已经是戏曲的成熟状态。

  “之前很长时间,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的观点占据主流。这些年,国内出土的很多戏曲碑刻、砖雕记录了当时舞台上的情况,也说明了,就戏曲的本义而言,演员身穿剧中角色的服装,以道白和歌舞表演故事,面对观众在舞台上演出,中国戏曲在元代之前很久就已经形成了。可以说,中国戏曲在北宋已经诞生,就诞生在汴京开封。”廖奔说。

  (本版配图均为洛阳关林宋墓杂剧砖雕拓片)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