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文 实习生 贾志昊/图)临近柳庄村,汽车盘山至山顶,极目远眺,一幅美丽乡村画卷舒展开来:山坡上梯田如链,果树葱郁;笔直干净的道路直通进村,畛河倒映着青山;岸边蔬菜大棚一字排开,路边老人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10月15日,在一年最美的季节,由大河网络传媒集团策划的“走进最美乡村、寻找最美村官——喜迎十九大·中原美丽乡村路巡礼采风活动”走进渑池县柳庄村,感受柳庄田园之美。
昔日柳庄村姑娘往外嫁 小伙娶妻难
“眼前乱石滩,四周是荒山;一条羊肠道,通往山外边;每逢雨季来,心惊又胆战;姑娘往外嫁,小伙娶妻难,十里八乡成笑谈。”这句顺口溜道出了柳庄村村民当年多少的无奈……
柳庄村全村呈“河谷川地—丘陵缓坡—浅山高地”三级阶梯状分布,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17%。不比不知道。柳庄村党支部委员岳富寿回忆,前几年户均收入不过5000元,人均就更少。而现在,人均收入5000多块,超出过去人均收入水平一倍。
为啥?因地制宜产业兴,脱贫离不开带头人。“有没有能人带头,结果大不一样。”岳富寿很感慨地告诉大河网记者。
山里人如何脱贫?一直是柳庄村的愁心事。能否让能人返乡,带动大家脱贫致富?
找能人、请能人,乡村干部走村串户调查摸底,摸清贫困村有多少大小能人。能人武安伟,在外打拼20多年,有实力、有经验,村里决定把他请回来。
2011年,面对村委换届选举中几乎全票当选的结果,武安伟无法拒绝家乡的热情和期盼,毅然回村当起了村委会主任。
“路不通,什么产业都上不了,再这么下去,大伙儿非困死在这片山坡上!”武安伟带领群众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奋战,一条宽6米、长约11公里,总投资500多万元的出村水泥路终于修成了。
“以前这还是条土路,崎岖不平,路不宽,刚够一辆机动三轮车通过。村民到镇里办事,要花上近一晌时间。”岳富寿说。出路、出路,出得去就有路。还是那10个自然村,还是那421户,还是那1568人,还是那3500亩的耕地,还是那8800亩的荒山坡,柳庄村发展的活力却今非昔比。
今日柳庄村荒山变成花果山
“过去村里没啥产业,除了种地还是种地。”村民石战京告诉大河网记者,小麦收成不高,人均亩把儿地,每亩纯收入四五百元,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最盛那会儿,村里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在外打工,撂荒的田地多达几百亩。”目前已经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武安伟告诉记者,荒着不种太可惜,辛苦种一年又没有收益,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鸡肋”。
抬头是山坡,低头也是山坡,放眼望去难觅大块平地。2013年,武安伟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改善村居环境的同时,开始谋划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拔穷根,靠产业。选择什么产业?柳庄村人想尽了办法。
最后,解决之道还是落在了荒山上。岳家坡自然村背后有一座荒山,山顶岩石裸露,山坡沟壑纵横。
要栽就栽摇钱树,要种就种经济林。“这里的海拔高度和土壤环境,很适合种植核桃树、石榴树、柿子树。”武安伟对大河网记者说,经多方调研论证,柳庄村成立专业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俗话说“一棵树,一亩田”,一棵苹果树的收益顶得上一亩粮食。但一开始村民都很犹豫。种果木,周期长,多年才能进入丰果期,还不如收点儿小麦来得保险。武安伟带领将信将疑的群众,将面积足有1000亩的荒山修整了一遍,开辟梯田,挖树坑,栽下了1.5万株核桃树、2000株石榴树、2000株日本甜柿子树和500棵柏树,总投资达300万元。
“桃三、梨四、杏五年,想吃核桃等六年。这些新品种果树当年种上,当年结果,真稀奇!”柳庄村种地老把式刘老汉赞不绝口,昔日的荒山真正变成了花果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没想到守着家门口,生活也能越来越好。”村民石战京说,种植大棚蔬菜让他鼓足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
村里的建起了日光蔬菜大棚,他承包了两个,每个一亩地,光种植西芹,一年就能收入4万元,再加上套种的西红柿、黄瓜,每年都能收入近6万元。
“太阳能(路灯)路边安,健身器材都俱全。大钩机(挖掘机)来翻山,坡沟岭地变良田。左山核桃树,右山石榴园,后山的柿子赛蜜甜。”柳庄村民又念起了新的顺口溜。
农民变成新“股民”
临近中午,柳庄村飘起了蒙蒙细雨,烟雾笼罩的柳庄村如同一幅风景秀丽的山水画。柳庄村贫困户赵孬子从清晨就已经开始泡在蔬菜大棚里,检查种植的蒜苗、芹菜、青菜等有机蔬菜的生长情况,精心侍弄着他的“股份田”。正是这些“股份田”,给了赵孬子脱贫致富的信心。
干了几十年的农活虽然没有变,但是赵孬子的身份却变了。以前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现在他变身成为新“股民”。
“现在干活投入的精力和以前自己种地时一样,收入可是增加了不少呢。”正在施肥的赵孬子直起身来,一边用手捶腰,一边乐呵呵地和大河网记者聊天,“以前是靠苦力、蛮力干活,现在靠技术,种出来的蔬菜产量高、质量好,土地效益越来越高,每亩地纯效益超过2万元没问题。”
“做梦也想不到,不拿一分钱就住上了小别墅 !”赵孬子指着山坡上一排排别墅高兴地说,房子不但不掏钱,还是独立的小院子,不但有独立的厨房还有小菜园。
村民变“股东”,加快了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弃农务工的情况下,不仅盘活了抛荒、闲置的耕地资源,而且实现了农业集约化生产,大大提高了村民的脱贫致富积极性。青山绿水、果树繁茂,柳庄村还成了县城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目的地,村民兴建餐厅、宾馆、茶社,又多了一份第三产业的收入。
村民一心谋发展,精准扶贫换新颜。在多方努力下,柳庄村作为三门峡市首批“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村内面貌焕然一新,使柳庄村真正实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农村特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