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 谁在“忽悠”?谁来保护?

2016年07月13日00:0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老年人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 谁在“忽悠”?谁来保护? 

  □本报记者马雯

  核心提示

  据中国保健协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健品的年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50%以上,成为保健品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与此同时,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有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现状表示不满。一边是保健品销售市场疯长,一边是各种营销骗局频出,谁来保障老年人群体不被“忽悠”?记者日前进行了调查采访。

  老年人屡陷“温柔陷阱”

  家住郑州市一小区的刘女士最近非常头疼。这半年来,她父亲将每月的退休金全买成了各种保健品。“自从家门口开了一个养生堂之后,他天天去听讲座,劝都劝不住。”

  和刘女士有着同样苦恼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的母亲身患糖尿病,却因迷信保健品而不愿到大医院就医,“许多销售保健品的业务员天天打电话或者亲自上门来推销,老人竟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

  记者走访发现,在不少社区,都存在一些打着养生旗号的店面,许多老年人每天聚集在这里听讲座。“我们通过家访了解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以免费诊疗等一些福利吸引他们参加活动,进而再向他们推销各种产品。”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以会议、讲座等形式销售保健品,已经是行业内的‘标配’推销手段。如今许多骗术正在不断升级,比如赠送礼品、旅游兜售、现金返还等,许多老年人因贪图便宜接连受骗。”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神奇功效多为虚假宣传

  能治癌症的神奇药粉,包治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口服液……采访中,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宣传的功效让人瞠目。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目前市面上不少保健品都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辨别保健品是否正规,可以查看该保健食品的外包装上是否有“蓝帽子”标志,只有具备该标志的才能称为保健食品,正规的保健品,其所有数据都能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数据库中查到。但是,“虽然执法力度不小,违法行为却屡禁不止。”

  保健品行业缘何如此“火爆”?业内人士认为,保健产品低成本、高利润是致使违规商家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按照国家规定,保健食品的科研经费应占其利润的3%至5%,但很多保健食品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还不及利润的1%,利润却可达100%至200%。据调查,一些商家只要“忽悠”成功销售几个疗程的保健品,就能收益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而如果被查处,罚金也就是几万元,这对违规企业无法产生威慑作用。

  针对保健品商家违法成本低、执法乏力、监管存漏洞等问题,许多专家建议,应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对假劣保健食品、非法添加以及虚假夸大宣传的生产经营企业,要列入“黑名单”,规范市场环境。

  子女关爱是最好的保健品

  据民政部11日发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已经达到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空巢老人,也就是子女离家后的老年人,占到老年人总数的一半。

  保健品真的能保护老年人健康么?“老年人一定不能迷信所谓具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如果有病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时机,即使正规的保健品也无法代替药物。像钙片、鱼肝油、蛋白粉之类的普通保健品,也应对症服用。以蛋白粉为例,如果老人存在血压高等症状,盲目补充反而会有副作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膳食科主任付慧表示。

  在采访中,一些销售员告诉记者,“老年人之所以更容易成为销售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看重健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比较孤独,而推销员的培训中就包含如何打亲情牌获取老人的信任。”

  “他们比我儿女陪我的时间都长,愿意听我说话,陪我聊天,我为啥不信任他们?”74岁的退休教师张大爷告诉记者。对于子女而言,多花时间陪伴老人,让他们的晚年多一些温暖,少一些孤独,这也许比任何保健品都来的有效。

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