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00多场 谁炒热了马拉松

2016年12月12日00:00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一年300多场 谁炒热了马拉松

  全国众多跑友聚集嵩山奔赴马拉松这一“盛会”

  河南商报记者 侯建勋/摄

  河南商报记者 李笑凡 王菁

  12月的郑州,天气干冷,许多人会选择足不出户。但对于热爱跑步的人来说,这段时间河南跑步圈会有一件大事发生: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即将开始报名。

  11月13日,嵩山少林国际马拉松赛刚刚落下帷幕。12月18日,周口马拉松即将开跑。

  越来越多比赛涌现的同时,12月10日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2016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过程中有两名选手猝死。

  为什么近两年马拉松赛呈“爆发式”发展?背后有怎样的经济学逻辑?国内比赛存在哪些问题?

  【到底有多“火”】

  报名靠抽签 不愁没人来

  郑开国际马拉松发出官方消息,第十一届郑开国际马拉松将于2017年3月26日举行,赛事规模预计将达到4.9万人,报名采取抽签的方式,全程和半程只接受线上报名,取消团体报名,报名时间暂定于12月中旬。

  “我们抽签的比例接近4比1,也就是说,三四个报名者里只有一个人能参加比赛。”郑开国际马拉松执委会新闻中心首席顾问肖正超说。

  而11月13日,嵩山少林国际马拉松赛刚刚落下帷幕。虽然才是第三届,但参赛人数已经接近1.5万人。

  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办马拉松赛不发愁没人来,甚至“一号难求”,国内著名赛事曾经一个“黄牛号”炒到5000元。

  “这两年,马拉松赛呈‘爆发式’发展。”吉康恒泰体育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常彦凯,在体育产业圈里打拼多年,见证了马拉松赛事的发展。

  马拉松发源于国外。1981年,首届北京马拉松拉开了中国城市马拉松的帷幕。过去马拉松参赛者多是专业选手,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起,全民健身成为热潮,马拉松也逐渐“热”了起来。

  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上有一组数据:2013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为39场,参与人数达到75万。2015年,国内马拉松注册赛事直线上升到134场,参与者达150万人次。而到了2016年,截至10月底,中国田协的注册赛事共计306场,预计到年底这一数字还会增加。

  这可不是全部的赛事。“很多类似马拉松形式的比赛没有注册,但依旧办得非常红火。”常彦凯介绍。

  【怎么“火”起来的】

  马拉松背后有“利”可图

  现已投身地产行业的连兵,曾是第一届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的运营总监。“当时全国大的马拉松赛只有几场,我们对比赛能不能办起来、会不会有人来,心里还没底。”连兵说。

  10年过去,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的主办者再也不必担心这个问题。而挑战人体极限的马拉松赛,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归根结底,马拉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肖正超分析,现在就是“经济发展到时候了。”

  类似的观点,连兵也提到了,“著名的马拉松赛大多位于高收入地区、核心城市,这项运动本身群众基础好,门槛相对低,但参与人群相对收入水平要高。”

  简单来说,跑马拉松的人要“有钱又有闲”,要买装备,要系统训练,要到处比赛。“同时它又是一种极限运动,符合人挑战自我的本能。”肖正超说。

  而一项赛事的推广,除了便于参加,还要有商业价值。在许多体育产业从业者眼中,马拉松是全民健身与商业“最好的结合方式”。

  其他如攀岩等极限运动,无法组织大规模的赛事,而足球、篮球俱乐部联赛,又不能由一个城市完全主导。

  “一个城市办不了一场足球联赛,但能办好一场马拉松。”连兵说,举办马拉松赛虽然投入很大,但相对其他赛事,“梦想距离我们更近。它能在一天时间内点燃一个城市的激情。”

  “马拉松是一项能集结大量人群、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运动。”一名业内人士说。

  政府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

  此外,马拉松近两年的盛况,也和政府主导力度分不开。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中国田协全面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

  地方政府对马拉松也有很大的热情。“马拉松赛是一个绝好的宣传机会,全国各地的跑友聚集过来,必定带动当地消费。如果电视台转播比赛,那无异于一部超长的旅游宣传片。”上述业内人士说。

  肖正超介绍,国内的马拉松赛主要有两种举办形式。一种是由地方政府来主导。比如上海马拉松,过去一直由政府主导运作,从2014年起以市场运作为主,成立了运营公司,政府指导。一种是市场运作为主。郑开国际马拉松一开始就采取了这种模式。

  而从经营模式上来说,国内国外不一样。国外赛事,主办方主要是卖版权,转播方来进行赞助招商。国内赛事则是主办方直接进行赞助招商,招商等级也分总冠名、顶级合作、唯一指定、普通合作等。

  对于国内赛事来说,政府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政府支持包括场地、医疗、安保等,这笔费用是无法估量的。”肖正超说。

  这一点,嵩山少林国际马拉松组委会主任房瑞明也非常认同。“今年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力度特别大,包括赛事周边的各种保障、配合,都做得非常到位。”他说。

  【马拉松经济】

  市场现在“饱和”了吗

  这么多马拉松赛,市场是否已经饱和?马拉松经济这块“蛋糕”,现在分完了吗?

  对这个问题,河南商报记者采访的多名业内人士观点一致:市场距离饱和尚早,连竞争阶段还没到来。

  在连兵眼中,国内马拉松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刚刚起步,“日本一年有几百场比赛,欧洲一个小国也有很多场比赛,咱们国家这么大,经济水平一直在提高,现在的比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目前(各个马拉松赛)还处于互相促进、相互提高的阶段,未来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个人感觉,形成竞争可能还要在两三年之后。”肖正超这样认为。

  房瑞明也表示,“现在河南地区的马拉松赛,不是比赛太多,而是比赛太少,还不够多。办更多的赛事,才能把全民马拉松的气氛真正烘托起来。”

  在他看来,马拉松赛事的竞争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报名人群,“现在很多比赛,跑友都报不上名,说明还是卖方市场。”一个是赞助招商,“每个赛事的定位不同,吸引的商家也不同,目前还没有形成很明显的竞争。”

  他认为,也许再过两三年,会有一些赛事渐渐退出,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到时候也许赛事少了,但真正喜欢马拉松、参与马拉松的人却多了。

  “体育产业是一个真正的‘朝阳产业’,它的市场目前正是上升期。”常彦凯说。

  【新闻1+1】

  “跑死人”、替跑事件

  快速“上马”后问题不容忽视

  很多地方快速“上马”的同时,一些问题也不时出现。

  12月10日,2016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有两位参赛选手倒地,后经抢救无效死亡。2016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后爆出多名跑者冒名替跑事件。

  这是跑友、主办方和关心马拉松的人所不愿看到的。

  一名刚刚跑完广州马拉松全程的郑州跑友说,半程马拉松比全程更容易出事故。跑全程的人大多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而跑半程的人有些没经过长期训练。而且很多人跑半程追求速度,心肺负荷大。此外,“有些年轻选手,本身心脏可能有潜在的问题,只是平时没表现出来。”

  连兵说,一项极限运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主办方有责任和义务提高保障水平,多普及运动知识。

  肖正超也认为,国内比赛在后勤保障、运动员素质等方面与国际赛事有差距,“规模上去了,我们下一步要提高质量。”

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