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洲丨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2017年03月18日00:00

来源: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策划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文体新闻部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执行记者张丛博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这是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一期中,制片人兼主持人董卿的一段自问自答。

河之洲丨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朗读者》,加上之前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通过读一首诗词、一封书信、一篇短文,来回望曾经熟悉而今模糊的审美方式。文字仿佛在这个春天醒来,唤醒它的是朗读者。

  说出“朗读者”三个字,似乎面前便出现了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人,于喧嚣中放缓节奏,将那些字节从心灵深处放出,冲出唇齿,闯入听者的耳膜,最终走进对方心里,完成以心对心的沟通。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结合在一起,泛起我们的文化情感深处的阵阵涟漪。

  事实上,朗读的传统在中国自古有之。《尚书·舜典》写道:“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汉语的传统诗词文赋一直是通过吟诵,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许鞍华最新抗战题材电影《明月几时有》预告片,开头就是周迅特有的低回嗓音朗读了茅盾先生的散文《黄昏》,画面配音相得益彰。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头到尾贯穿着信的独白,电影里最让人动情唏嘘的就是被念出来的部分。张艺谋在谈到自己的电影《归来》最喜欢的一段是念信,陈道明念完“春天真的来了”,给了个长长的停顿,巩俐眼睛有一点点湿润,就在那儿听着,“这好过所有”。

  在郑州,群众自发的朗读活动丰富多样,公园、书店、草地上都能见到朗读者的身影。同时,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也在热闹地分享各自朗读的快乐,朗读类的微信群、微信公众号、APP为数不少。

  再过几天,就是3月21日世界诗歌日。沐浴着温煦春风,捧一本诗集在手,放声朗读,会是怎样一种美妙感受?下面跟随大河报记者的采访,走进我们身边的朗读者中间来体会吧。

  公园、书店里书声琅琅,他们在春天读诗

  朗读是成本最低的文艺活动。

  3月4日一早,75岁的张秉兰、62岁的张秉霞这对亲姐妹来到郑州紫荆山公园,缓步走上小山顶悬挂着“惠爱千秋”匾额的亭子。

  晨风轻拂,紫荆花苞待放,大河涛声诗友会数十位朗读者已经相聚于此。出题人王鹏亮出四个字“春、新、暖、心”,接招者要临场创作出涵盖四字的诗句。人群刚陷入沉思,一旁的张文民便顺口应和道:“商都紫荆喜迎春,杏白桃红草木新,惠爱亭里情意暖,圆梦路上结同心。”众人啧啧称赞“好!”

  随后,张秉兰姐妹携手朗读了一首《老有老的骄傲》:“春天说,夏天老了;夏天说,秋天老了;秋天说,冬天才老了呢!冬天老了吗?冬天淡淡地一笑。拥有美丽的春的梦想,拥有热忱的夏的怀抱,拥有丰硕的秋的收获,资深的冬天相信:老有老的骄傲!”读到“骄傲”这两个字时,两位老人的声音明显提了一个八度。

  朗读是张秉兰退休后的爱好,但脑海里关于朗读的记忆却能追溯到小时候。她还记得60多年前上小学时的朗读经历,每逢春暖花开时,老师会带着同学们到附近的田野里,站在大自然中读诗歌。

  朗读者中有一个来自中牟的李怀增,平时在物流公司上班。三年前,他因烦心事在公园溜达时,无意间看到一群人忘我地高声朗读,被这个场景吸引,驻足良久不愿离开。虽然很早就辍学了,他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加入进来,读出脑海中能想出的诗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天,李怀增穿着一身干净西服,尽管衣服并不光鲜,但能感受到身上的精气神。“我的工作也不需要多高的知识,但我觉得挣钱的同时也应该陶冶情操,朗读让我觉得生活很充实,并带给家里孩子正面的文化氛围,现在哪怕在装卸货物时,见到印有字迹的纸片我都会忍不住去读。”

河之洲丨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第二天下午4点,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护士张利娟刚结束白班,就赶紧换下白大褂骑上电动车赶到郑州购书中心,路上嘴里还轻声读着苏轼的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场纪念宋代文豪苏轼诞辰980周年的苏轼诗词朗读会正等待着她。这场朗读会是河南省中外经典朗诵艺术团承办的,这个民间爱好团体成立5年来,举办了数十场陶渊明、杜甫、陆游等古代著名诗人的朗读活动,参与者涵盖各行各业的朗读爱好者。发起人陆进良对大河报记者说,朗读是成本最低的零门槛文艺活动,大家可以在这里交流朗读、品味文字的魅力,有助于营造书香都市的气氛,有热心人还在新通桥为他们免费提供了一个排练场所。

  张利娟与朗读的邂逅,源自半年前路上偶遇一位退休多年但精神矍铄的同事,上前询问得知对方喜欢上了朗读。这让她想起了高中时语文老师朗读朱自清《荷塘月色》时的陶醉,这种沉浸在文字美中的状态又让她重拾多年没有过的朗读,现在只要有空闲时间,便会安然拿起一本书,选择一首轻音乐自己配乐朗读。“平时处于工作的忙碌和城市的喧嚣,但我朗读时,声音和词句在眼前营造出一个安静美好的画面,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线上朗读热,微信群、个人公众号上每天都开朗读会

  文学是富有美感的,朗读是对文字的二次创作,在新的场域为文字赋予新的生命,能挖掘出文字被潜藏的美。

  “书,还是读出来最有味道。”这是个人微信公众号“晓峰天天读”的宣传语。

  3月5日清晨5点,刘晓峰洗漱完毕,坐在书房开始琢磨着该推送一条怎样的朗读内容,看着桌头摆着的日历,日期下面的小字“惊蛰”给了他灵感。他想起了河南著名诗人萍子写的《我的二十四节气》,从网络上找来其中的惊蛰一节开口读了起来:“江南的梅花开得正好,黄河两岸杨柳吐絮,母亲已如期回到乡下,蛹已经醒来……”

  刚醒的嗓音还有些沙哑,他不时清清喉咙,对着麦克风一连录了五遍才满意。搭配好文图,上传好语音,等待着公号文章阅读高峰期的晚上推送。当晚听到这篇推文,名为“雨霖铃”的网友留言说:“我奶奶常说,雷响惊蛰前,七七四十九日不见天,今年好像还没响雷。”

  接下来,晓峰习惯性地翻看起加入的各类朗读微信群信息,群里有活跃的写作和朗读爱好者。一种即兴的创作方式“临屏诗”在群里很火,所谓“临屏诗”,望文生义,指的就是对着手机屏幕直接创作完成的诗句。一位群友出道题,然后大家围绕这道题创作,最终选出公认最好的作品,之后朗读爱好者会踊跃录制音频分享给大家。晓峰打开一个名为“静滺悟然”的微信群,群友“冷月轩主”正发出点名请求:“我的那首《今夜,你别走》能请秋月老师为我诵读吗?”另一个微信群“好声音导师团”里,一位若杨先生分享了自己朗读的一段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经典段落,等待群友的点评。

  在央视《朗读者》之前,河南电台主播解飞今年1月就在FM99.9开播了一档同名节目。2月14日情人节,这个节目发起了朗读情诗活动,唤起听众对爱情的感受,热情的听众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印象最深的一首情诗,过了个诗意情人节。

  解飞说,创办这档节目是因为郑州有浓厚的阅读氛围,郑州在多个全国城市读书排行榜名列前茅。“生活衣食无忧后,人们开始从活着变成了生活,追求精神世界充实。文学是富有美感的,朗读是对文字的二次创作,在新的场域为文字赋予新的生命,能挖掘出文字被潜藏的美。”

  情人节之后是三八妇女节。郑州郑东新区一片青草地上,明媚的春光映衬着返青的绿草,省会近70名女律师一改往日职业装的干练,穿上婀娜的旗袍,共赴一场关于诗的约会。

河之洲丨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来到现场,河南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煦燕直言被“惊艳”到了,“律师平时多给人的是严谨的刻板印象,其实大家内心都是多姿多彩的,朗读会让女律师们很多潜藏的一面得以释放”。人到中年的李煦燕本打算读一篇《当我们变老时》的文章,不料几位同伴一听劝说道“姐姐年轻着呢”,最后硬是让换成了一首墨西哥诗人帕斯的《姑娘》。“我是从姑娘走过来的,读着诗句想着当年的美好,突然就觉得年轻了许多。”她说。

  现场还学着《中国诗词大会》玩起了“飞花令”,以接龙形式分别说出“花”“月”字的诗句。刚开始,还有人担心这些脑海装满法学词汇的律师们能不能对得上,结果连续过了二十多轮,竟没有一个冷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句传统诗词荡漾在柳梢头。

河之洲丨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春日随着诗句西斜,大家仿佛回到孔子笔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

  这场女律师的妇女节读诗活动,是“郑在读诗”微信公众平台组织的。这个公号缘起2015年冬季的第一场雪,当晚推送了一篇朗读《下雪的夜晚,你做着关于谁的梦》让很多听众找到久违的浪漫诗意,很快阅读量便破万。

  “郑在读诗”负责人付天介绍说,除了每晚推送一首诗歌朗读,还每个月都会有一场户外朗读会活动,一年四季诗会不断,梨花开了有梨花诗会,元宵佳节有元宵诗会,金秋时节有金秋诗会,经常有温县、新乡、开封等地的网友来郑赴约。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

  “看”是一种客观的态度,是我和他的距离,但朗读的时候,则会有一种代入感,哪怕是读的别人的作品,也是一种自我抒发。

  对于近两年的朗读热,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会长、著名朗诵艺术家于同云用“春潮涌动”来形容自己的切身感受。

  “十年前,朗诵还是一个小众艺术,现在我每天一打开微信,二三十个朗读群蹦出来,真是应接不暇。”于同云指着手机一列微信群左上角的小红点感慨,其中不少还是发了朗读语音后专门@他,希望获得指点。

  40年前至今,于同云每天都坚持朗读一两个小时,不管手头是报纸、杂志还是书籍。爱人有时会开玩笑说上句“又开始念经了”。朗读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于同云解释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光拿着手机浏览都来不及,快节奏中大家向往木心笔下“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样的慢生活。朗读的时候是慢的,朗读时仿佛产生了一种仪式感,心是安静的,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文学意境的美,朗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通往精神世界的通道,可以安放灵魂,寻找精神慰藉。

  于同云朗读最钟爱的作品是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从青年时期首次读,到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他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次读来都能进入到一种情感的真实状态,一种从自我视角出发撼动心灵的情感”。

  3月9日晚,于同云来到简牍书馆参加一场主题为“女人如歌”的河南朗诵沙龙,参加沙龙的刘琳春朗诵完安琪诗作《服饰记,或镜中的女人》后,走到于同云身旁请教,于同云说:“人们朗诵很容易上感情,声音语调和肢体变得浮夸,但好的朗诵是将过去外化的感情逐渐内化,靠声音展现出来,朗诵要像说话一样。”

河之洲丨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有一种小时候的回忆叫做“朗读并背诵全文”,最熟悉的校园活动也少不了朗诵比赛。那朗诵和朗读是一回事吗?《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读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则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于同云认为,朗读是一个学生必备的能力,而朗诵需要一定的艺术天分和培养。朗诵艺术是依据口头语言的节奏音调,主要通过有声语言,向观众表达文学作品思想感情和演员主体感受的一种视听艺术。它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进行朗诵时,必须完成角色转换,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的心理轨迹及作品的思想内涵。

  对于朗读与朗诵之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观点是“当从朗读开启真语文学习之旅”。他指出,近年来,一些学校一方面不重视学生朗读素养的培养,不少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不会朗读;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朗诵比赛如火如荼。长此以往,许多语文老师形成一个错觉,似乎语文课就是培养更多的朗诵者,而不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真语文的实质就是语文,之所以前面加了一个‘真’字,就是有别于当下社会流行的假语文现象和观念,比如不引导全体学生学朗读,片面地、拔尖似的教会几个学生朗诵,以及让学生读字词故意拉长音等。”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今年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学生应具有与学段相适应的朗读水平。

  郑州东风路小学制作了校本部教材《朗朗书声》,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适合朗读的经典作品,每周在一节课堂上“师生共读”,并会推荐给家长进行“亲子朗读”。负责这本教材编写的东风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任丽霞老师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朗读可以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一些古文看起来很枯燥,但朗读起来会发现语言的韵律,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情感。”

  朗读与本土文学创作良性互动

  “看”是一种客观的态度,是我和他的距离,但朗读的时候,则会有一种代入感,哪怕是读的别人的作品,也是一种自我抒发。

  看似普通的朗读,却并非只是自娱自乐这么简单。

  春节期间,刘晓峰参与了省委宣传部“暖暖新年”系列征文的推介活动,将优秀作品一篇篇读出推送,让听众在声音中感受年味。“晓峰天天读”公众号更新了一年多时间,分享的作品以河南本土为主,接受网友投稿。他主动和河南省诗歌学会联系,当诗人有新鲜作品出炉,他会第一时间分享给更多人。

  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萍子7年前就开始倡导“让诗歌走进生活”,当时策划了一系列诗歌朗读会,而如今,朗读会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诗歌学会经常接到一些邀请,希望能为活动推荐一些本土原创作品。萍子说:“朗读对本土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当作者听到自己的作品被朗读出来后,也会激发创作欲望,是一种良性互动。”

  济源大峪镇流传着七仙女与董永相爱的传说,历史上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岑参、白居易都曾留下有关王屋山的诗篇。一年前,济源市旅游局局长刘慧华在任职大峪镇镇长期间,创办了一个“济苑读诗”朗读微信公众号,为本地文学创作提供平台,同时吸引全国各地朗读爱好者参与,连在黑龙江的朗读爱好者都发来了音频,广泛传播了济源的人文魅力。

  朗读还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央视《朗读者》开播当晚,董卿接受大河报记者微信采访时说,“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想你了、我很喜欢你或者我忘不了这个人,我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我真的是希望通过朗读者能够让普通的人找到一种途径。”为此,节目组还特别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陆续设置朗读亭,人们早早排起长队,有老有少,他们选一段文字,走进朗读亭为异地的恋人、为逝去的亲人朗读。

  的确,朗读的是文字,品味的是情感。参加了这档节目录制后,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向大河报记者回忆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朗读发生在印度,当时趁着自己的小说首发机会,一位读者专门把他请到家里,为整个家族朗读了长篇小说《玉米》里的章节。“他们也听不懂汉语,可他们专心致志,这让我觉得特别。”

河之洲丨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三八妇女节一早,于同云收到了著名诗人苏金伞的女儿苏湲新创作的诗《三月的母亲》,他起身望着窗外,朝霞洒向这座城市,边读边湿润了眼眶:“三月,想起母亲,站在晨光里,你还那么年轻……” 他说:“‘看’是一种客观的态度,是我和他的距离,但朗读的时候,则会有一种代入感,哪怕是读的别人的作品,也是一种自我抒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处于关闭的状态,朗读的时候则是把闸门打开,更积极主动进入到文字中,找到我们人类的通感。”

  谈到两年来的朗读生活对自己的改变,刘琳春身边的朋友会说她变得优雅、有内涵,而她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深深喜欢上了阅读:“我过去总是看不进去书,有点无知者无畏,后来朗读得越深入就越感到自己的无知,现在可以静下来去读一些书,用一个学习的心态来感知世界的丰富和美好。”

河之洲丨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北大教授、安徒生文学奖得主曹文轩曾无数次被人追问:“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爱上阅读?”曹文轩每次都会告诉他们:“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 护士张利娟的儿子只有三岁,她经常会朗读一些绘本故事哄孩子睡觉,每到此时儿子便会变得安静下来,静静地看着她,“儿子的那种状态,就像发现了这个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文字世界的存在”。

  大河网读书

  《读书》|刘汀的《老家》:摆脱又依恋的无力感

  《读书》〡《被囚禁的女孩》:看受害人和加害人的自由切换

  《读书》∣从红通小说《猎狐》看中国人情社会

  《读书》专访孟宪明:疾风劲草的花样生活

  《读书》|汪兆骞: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读书》|《谢谢你曾路过我的青春》:吹响河南“文青写作”新时代

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