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见人心 弓箭满足人对内心的审视

2017年07月08日00:00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一箭见人心 弓箭满足人对内心的审视

清弓的一种射法,向前探身,便于从掩体后探出进行攻击。

一箭见人心 弓箭满足人对内心的审视

燧石镞头,最早的箭头之一。

一箭见人心 弓箭满足人对内心的审视

城市里习射的人越来越多。受访者供图

  □策划文体新闻部执行记者游晓鹏

  弓箭特别是传统弓能够满足人的三个需求:一是吹牛的资本;二是进步的成就感就,像开车不,仅能驾驱自如突,然间还能漂移了;三是真正能满足人对内心的审视。你只有把自己稳住之后才能射好箭你,对器材、弓箭文化会控制不住地去探究越,探究就越会发现那,是一套庞杂的学问。几乎所有喜欢射箭的人都认为对,身处浮躁世界的都市人来说,第三点尤为重要。

  

  天生的热爱

  男人对武器的热爱是天生的,这句话可以解释大部分射箭爱好者的动机,包括彭跃宏。

  彭跃宏是洛阳都市弓箭圈儿的名人,洛阳传统射箭协会会长,也是国内最早玩弓的那拨人之一。1974年出生的他学中医出身,网名“土大夫”,对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爱。不过,毕业后的工作其实跟医学没有太大关系,做过广告、金融,经历了房地产最火的十年,收入还不错。2000年,彭跃宏开始玩户外,“那时我还不了解弓箭,它的美丑跟我没关”。偶然间,他在云贵一带接触到了山民家的弩,接着在青海接触到了传统弓,懵懵懂懂被吸引,于是开始泡射箭论坛。其间,因为滑雪和骑马踝关节受了几次伤,他放弃了需要长时间行走的运动,站着玩的射箭,几乎成了唯一之选。

  当彭跃宏想真的拥有一把弓箭时,却发现无论箭馆和卖弓的都很难寻觅。当时不只是洛阳,全国都没有卖弓的地方,最终他通过网络联络弓友,辗转购买了第一张弓,价格倒不贵,150元包邮。那是一把单体木弓,制作者无私地给彭跃宏提供了这把弓制作过程的手绘图和数据,只为他玩坏了可以重做,也可以给更多想射箭的人提供参考。或许制作者明白,彼时,弓是稀缺的,但玩弓的人更稀缺。

  这把弓彭跃宏至今保存,制作者说,每次使用不能超过60箭,否则木材会疲劳,弓会报废,于是他每次只射30箭,就把弦放松,弓收起来。迄今,这把弓连1000箭都没有射过。弓手对于弓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彭跃宏很快有了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有韩弓,还有匈牙利弓,价钱从几千到一两万都有,虽然是外国名字,但都可以归入传统弓。当时,彭跃宏已经隐隐觉得,自己的弓跟电视里奥运会射箭比赛的那些弓不同,但更具体的说不上来。

  后来,彭跃宏带着自己的弓大包小包地赶去蹭体校的专业场地时,专业队员拿着竞技反曲弓盯着他的装备十分好奇,结果他一出手,众人大跌眼镜,10米、15米的箭道经常脱靶。“教练说我的基本功没过关,就教我动作,射箭并不是完全靠肌肉力量,而是靠骨骼支撑,保持平衡,肌肉只是辅助。怎样沉肩,如何旋肘,前手与后手动作怎么做,一点一点地教。我这才明白,弓箭并不是拥有器材那么简单,专业技术相当高。”

  经过一段时间,彭跃宏熟悉了射箭的基本动作,但又逐渐发现,无论是教练所教,还是网上的现代竞技弓的教材,总有些东西跟自己手里的弓有不对的地方。“比如前手持弓后手拉弦,后手究竟靠在什么位置?教练说的是后手贴在唇中、贴嘴角、贴腮也可以,但是我试了试,总觉得弓还有劲,我自己也有余力。”彭跃宏尝试着把弦拉到耳后,劲道正好,射箭的准确度也提高了很多。他于是明白,他所喜欢的这些传统弓,跟现代竞技比赛所用的弓是不同的,驾驱它们的方法也完全不同。

  

  传统弓的魅力

  那么,什么是传统弓,什么又是现代弓?

  弓箭有很多种分法,从结构上,弓可分为直拉弓和反曲弓,弓臂末端向射手方向弯曲的弓叫做直拉弓,反之叫做反曲弓。电影《复仇者联盟》中“鹰眼”使用的就是一张反曲弓,从构造及材质上,可以分为单体弓与复合弓。单体弓是用单一材料制成,复合弓则是采用不同的多种材料制成。从时间上分,才会有传统弓与现代弓之别。

  传统弓并非单指一种弓形,根据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类型,如日本和弓、英格兰长弓、秦弓、蒙古弓、韩弓等。对这段历史做过研究的郑州资深箭客孟令臣说,传统弓现在的定义是前几年在中国箭坛的传奇人物徐开才的组织下,由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给明确的:传统弓是指松开弦的弓必须能穿过一个直径12.2厘米的圆圈;弓上不允许有瞄准器,响片等附件;不得使用减震器;不得有箭台和可具箭台功能的任何物品,在传统弓的比赛中,撒放方式使用蒙古式(拇指式);箭要求竹、木材质的,箭羽要使用天然鸟类羽毛,箭尾应使用天然骨、角、竹、木材质。

  外行人或许看不太明白,老孟把这个标准归结为有没有箭台。箭台也称箭托,箭台的功能最重要的就是起支撑箭的作用,直到把箭射出去。同时,传统弓还有一个标志性的撒放方式,也就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流行的拇指射法,用拇指扣弦。而非现代弓所用较多的三指扣弦法,也叫地中海式射法。

  “传统弓与现代竞技弓相比,是在做减法,没有任何瞄准器,所以传统弓跟现代竞技弓在射击精度上是无法比的。很多现代弓,已经变成了一具精密的仪器。”老孟说,比如一把传统弓的误差率,做到百分之五已经是顶级,而现代竞技弓则不能低于千分之六,否则就无法被现代竞技运动所接受。但传统弓在技术上也可以做到现代弓无法做到的,最快的人可以在跳起来落地之前的瞬间射出三支箭。

  表面上看,如今的射箭爱好者由此被大致分为两部分,崇尚精度到极致的,热衷于现代弓,包括竞技反曲、复合弓;而另一部分人,相比精度更在意过程和弓箭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认为后者才是射箭的魅力所在。但也有不少资深箭客认为,现代竞技弓发端于传统弓,只是加入了现代材料和科技,但本质上仍是一把靠张力把箭弹射出去的工具,由人来控制操纵,两者之间共性是大于不同的。

  “无论用的什么弓,使用的是什么射法,射箭都需要定力,只要手上握着弓,你就要跟它保持一体。不管是传统弓、现代弓,各有各的乐趣。想练好,每一个都很难。”老孟说,在此共性之下,可能有些人喜欢工业文明,有些人更偏向一点点复古,就像开车,有些人喜欢自动挡,追逐高科技甚至是无人驾驶的汽车,而有的人始终喜欢手动挡,更在意人在控制和操纵的那一部分。

  

  习射最难的部分

  在一家石油公司做经济师的吕晓枫是在2014年才开始接触弓箭,人过三十不学艺,老吕却是四十不惑方习射,为何?除了每个男人对于弓箭与生俱来的冲动之外,老吕是锡伯族人,8岁跟随父母定居洛阳,但近几年,与老家抚顺和新疆的族人沟通渐多,方知祖先弓马之技娴熟,以善骑善射著称。现在,虽然弓箭已经退出了战争和狩猎这样实际使用的舞台,但老吕认为制作和使用的技艺,作为民族文化不能断代,需要身体力行地去传承。

  当然,这些仍然可以只被看作是热爱弓箭的外在因素。老吕对射箭的理解,它本质上是一种修炼,由外而内,沉浸其中,安详平和。“射箭的技术,永无止境。我学了几年,一直在技术上试图改进,但当你练熟了一种技术之后,永远会有更好或者更适合你的技术等在那儿,奥妙无穷。”老吕说,所以射箭的都喜欢出去比赛,不是为一较高下,更多是为了学习,看看别人有什么更好的技术,进而拿来提升自己。

  射箭最难的部分,也是它最有魅力的一部分,正是修炼自己。在郑州一家射箭馆见到张超的时候,他已经在那里练了一中午,最近一两年,几乎每天的这个时段他都留给射箭。“我最近遇到了瓶颈,打到260,环数就再也上不去。”张超考虑换一张弓改一下手感,但他知道,这样或许是徒劳,过不了自己的关,换弓没用。

  有句糙话常挂在很多箭客嘴边,弓是爷爷,箭是爷爷,只有自己是孙子。“除了身体素质要跟上,站得住,端得起,还要有内心的平静。一点点杂念,射出来的就不准,所以日本射箭叫立禅,就是要求达到一种静的境界。射箭的人,气质都很沉稳,你一看就不一样。”张超说,每一次张弓搭箭,如果前后握弓的位置,扣弦的后手靠位,以及后手往后拉弦所走的路线跟上一个动作稍微有点不一样,都会导致射得不准。

  在这方面,不得不说,很多传统弓更是修炼人。如果说复合弓的制作理念是所有器材能代替人的地方,都用器材代替,传统弓则相反,所有人能取代器材的地方都由人来控制。彭跃宏认为这正是传统弓的魅力,也是射箭能够给人哲学体验的所在。动与静,虚与实,快与慢,都在射箭的一套动作里,“拉弓的过程是很柔和的,用强烈的方法去开弓,射不成箭。老子《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比如我这一箭,向左偏,我就要往右移,箭出去向上飘我就要往下瞄”。

  在老吕看来,射艺在中国原本是从未断绝的,因为弓箭一直在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射箭变成了体育项目,并且受奥运战略的影响,向竞技反曲的方向发展,传统弓箭被淡忘,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断层。但幸好没有扔太久,所以仍然能够发掘出来。近年来的射箭热,复兴传统弓的文化大旗功不可没。

  都市里的箭客越来越多。彭跃宏说,2007年,整个国内营业性的射箭馆只有10多家,但在2012年后突然爆发,突破了200家,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能找到射箭馆。2008年,洛阳弓友通过网络在全省发起比赛,结果只有两人从外地赶来报名,2015年洛阳再办省内邀请赛,已有百人参加,而新乡最近举行的一项传统射箭比赛,已有超过200人参加。(感谢神箭大侠、平潮、张恒、徐大阳、贺思冉等提供帮助)

  射箭的历史:

  如果人类的历史有100天,那么,放下弓箭的时间可能只有几个小时。原始群居时代,古人将粗树枝用绳绷弯,做成弓,将细木棍做成箭,用以狩猎和自卫。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距今两万八千年的旧石器时代后期遗址里,发现了一件燧石镞头,是用很薄的长石片制成的,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箭头之一。

  箭头的材质直接影响它的威力。考古学者认为,到了商周时代,弓箭箭头从石质改变为金属。随着人类逐渐由狩猎生活过渡到原始畜牧业,弓箭不仅是用来打猎,也更多地作为远射武器运用于战争。那个时候硝烟四起,连年争战不断,弓箭是最不可缺少的武器。为了提高战斗力,各国军队开始想办法改进武器,再加上生产力的提高,青铜代替石头成为了箭镞的主要材质。到了汉朝,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箭镞又变为铁质,杀伤力大大提高。春秋时期,人们还发明了弩,它比弓更加强大,不仅射得远,命中率也更高,所以到了战国时期,弩已增加到四种。

  随着箭头的多样化,射箭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它不仅用于战争,还被运用到祭祀、接见、宴会等各种社交活动中。《周礼》记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宴乐内容。当时,射箭有着很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繁琐的礼节仪式,每次在射之前都要举行饮酒、奏乐等仪式。诸子百家中,孔子、荀子、墨子等都是射箭爱好者,并把射箭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鼓励学生射箭。随着射箭活动的普遍开展,理论也被总结出来,如“身若戴板,头若激卯,左足蹉,右足横,左手若附枝,右手如抱儿(《吴越春秋》)”。秦汉三国以后,有关射箭的著述更是大量出现,仅《汉书·艺文志》中就有《逢门射法》《李将军射法》《魏氏事射法》等8种69篇,射箭已经有了诸多流派。

  正式的射箭竞赛活动,被认为形成于民族大融合时代的两晋南北朝,当时射箭的竞技和娱乐色彩渐浓。《北史·魏宗室常山王道传》记载,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国曾举行过一次射箭比赛,当时是将一个能容二升的银酒杯挂在百步以外,有19个人参赛,射中的就可以得到这个酒杯。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奖杯赛,最终濮阳王元顺摘得奖杯。

  从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射箭活动更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李白、杜甫都是射箭能手,李白曾自诩“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鸢”。武则天首设选拔与培养军事武艺人才的“武举制”,9项测试科目射箭就占了5项,即长跺、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到了宋代,因为边患不绝、战争频繁,射箭在民间更为普及,根据文献记载,在当时的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弓箭社”就有600多个,人员有3万多,弓箭社也与当时的蹴鞠社团等,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之一。

  后来,射箭活动渐趋贵族化。如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就将“木兰秋围”定为制度,把承德作为专门的射猎场所。在民间,因为武器的禁绝,射箭活动趋少,与弓箭相仿的弹弓倒十分盛行。清末,随着现代火器的发展并用于战争,射箭的原始意义更加削弱,逐渐成为一项以娱乐、竞技和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的专门的传统体育活动。

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