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惊艳了不止一个世纪

2017年07月22日00:00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旗袍惊艳了不止一个世纪

旗袍惊艳了不止一个世纪

旗袍的演变上世纪初

旗袍惊艳了不止一个世纪

上世纪三十年代 

旗袍惊艳了不止一个世纪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旗袍惊艳了不止一个世纪

五四时期短衫长裙的学生式文明新装

旗袍惊艳了不止一个世纪

海派旗袍刮起的烫发潮流 资料图片

旗袍惊艳了不止一个世纪

旗袍惊艳了不止一个世纪

旗袍是国际时装舞台的常客

旗袍惊艳了不止一个世纪

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造型

旗袍惊艳了不止一个世纪

  □策划文体新闻部执行记者端子

  一针一线,勾勒如花美眷,一裁一缝,静享似水流年。有些东西越久越有味道,沐浴时间的洗礼后,它变得更加坚韧、有性格,旗袍便如是。它既有岁月沉淀出的东方神韵,更具当今时尚浸染下的时代气息。

  漫步时光回廊,旗袍以含而不露的矜持,以如水的温柔,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多姿多彩的旗袍样式应运而生,让人目不暇接,但旗袍骨子里的模样,是得体优雅的,如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或端庄,或婉约,或娇媚……

  

  借它融入一个城市

  2010年,凤丽从东北随丈夫来到郑州,丈夫把新厂址选在郑州南郊,地租便宜,但远离城区。“我需要交朋友啊!”凤丽急需一个渠道,让自己融入这个城市。一天,她在网上偶然发现了“名媛旗袍雅社”。“旗袍在我心里是高贵的象征,看到有这样一个雅社,我立刻想到一定会有很多的优秀女性。所以,我通过网络加入进去,就这样认识了夏老师,也开启了我与旗袍的不解之缘。”说起7年前的“主动出击”,凤丽依然兴奋不已,通过旗袍,她认识了很多女性朋友,开启了自己的事业,更深深地爱上这个城市。

  凤丽提到的夏老师是郑州铁道警察学院的夏宏萍老师,她教的是警察职业礼仪,却对旗袍情有独钟。她发起了一个女性小组,以旗袍为载体,提升女性着装与审美,有一批忠实的拥趸。

  夏宏萍说,她关注旗袍是因为女儿。中学时,女儿业余时间经常参加模特比赛,为给女儿挑到既合体又彰显气质的服装,夏宏萍动了不少心思,直到遇到旗袍。夏宏萍经常跑到上海,请师傅量体裁衣,在交流中,她了解了旗袍的历史与文化,彻底爱上了旗袍,她穿上身的旗袍常常被朋友们横刀夺爱。“真是穿一件,就会被朋友‘扒’走一件,她们开始托我帮忙定制,渐渐地形成了影响。”夏宏萍说,由爱好到研究,从研究到分享,她身边渐渐聚拢了一批热爱旗袍的女性。

  “在郑州,大大小小的旗袍会有不少,多数以海派旗袍为主。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旗袍是好事,仓廪实而知礼节,服饰本来就属于精神领域的,大家越来越喜欢中国元素的服饰是社会的进步。”中原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安红教授说,“中式元素的核心是立领、斜襟、盘扣,而旗袍把这些元素运用到了极致。”

  “旗袍是中国服饰的一个代表,和整个传统服装的回归息息相关。《左传》注疏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来源于服饰文明,中华成为礼仪之邦也与衣冠文明有着密切关系。服饰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意义已远远超出避寒遮羞的实用性,更是礼仪制度和时代文明的鲜明载体。”河南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丁一介说。

  贰

  由它看到文化的融合

  古月1985年开始学习手工制作旗袍,这位上海师傅在郑州旗袍圈内颇有名气,他在郑州生活的三年,一针一钱,用传统手工工艺为郑州女性量身定制了一大批旗袍。刚刚回到“旗袍发源地”上海的他向记者感慨:“郑州的旗袍热过了上海。”

  “旗袍发源于上海”之说源于旗袍的改良。“海派旗袍最时尚,也被称为改良旗袍,上海是中国的时尚之都,很多时尚元素、新款面料、西式裁剪与审美都被用在了旗袍上。”安红也肯定了这一点。

  旗袍脱胎于清代旗人穿的长袍。满族人的旗装上下连属,圆领、前后襟宽大,衣衩较长,袖子紧窄,男女都可穿着,只是妇女的旗装在一些细节处有繁复精美的刺绣装饰。

  北伐前夕,女子们纷纷改穿旗袍,还将头发剪短,要投身时代的洪流,与男子平起平坐,颇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气概。因此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而最早穿着旗袍的是一批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蓝布旗袍走在街上。彼时,女学生代表着自由与解放,其着装成为社会时尚的风向标,因此她们穿着的旗袍被各界女性纷纷效仿。

  “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张爱玲在她的《更衣记》中这样写道。上世纪20年代初,旗袍的样式与清末旗装并无多少差别,宽肥、平直且无开衩,不过长度略有缩短,袖式为“倒大袖”(喇叭袖),领子较高,衣裾多用丝辫沿边,有的则用刺绣饰边。后来,旗袍开始出现开衩,因为有了开衩,女性在走动时隐约可见膝部以下的小腿。

  “民国之后,传统的中国裁缝开始借鉴西方剪裁,引入一些西方工艺和面料,旗袍开始改良。”古月说,“但那时还都是量体裁衣,品质是有保证的。”20世纪30年代初期,旗袍的腰部收紧,剪裁中开始注意身体曲线与女性温情的关联;镂空的领与袖,皮毛珠翠的装饰,还有时新的外国面料,都成了旗袍上的新元素,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达成了和解,完成了融合;旗袍下摆趋长,更好地展现了东方女性的线条,而为了方便行走,修长旗袍的下摆开衩变成必要,从此也成了现代改良旗袍的重要标志。旗袍成为都市女性的重要服装,名媛、明星、女学生、工厂女工几乎都身着旗袍,只是面料、质地、做工和穿着方式有差异而已。

  说到民国旗袍,有位旗袍达人是绕不过去的,她就是被封为“民国旗袍代言人”的张爱玲。

  张爱玲是旗袍的狂热分子,无论是笔下的人物着装,还是自己的穿衣风格,都与旗袍紧密相连,但她不赶时髦,经常自己画出旗袍样式,交给时装店裁制。

  “束身旗袍,流苏披肩,阴暗的花纹里透着阴霾”,这是张爱玲笔下的旧上海女人,但她自己则偏爱鲜明的对照,黑与白,清冷与明丽,简约的现代线条与传统花纹,皆是她的心头好。她着迷于自己设计旗袍,热烈地爱着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

  在她的小说中,旗袍的出镜率很高:白流苏与范柳原初见之时,穿一袭月白蝉翼纱旗袍,婉约中又透着性感,让“惯于低头”的她有了吸引范柳原的别致(《倾城之恋》);葛薇龙在梁太太的调教下开始穿磁青薄绸旗袍,增添了几分成熟,亦有妖娆气息(《沉香屑·第一炉香》)。“靛蓝水滴纹缎的齐膝旗袍,小圆角衣领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样。”几十个字就勾勒出女主角的形象,既直观又给人宽阔的想象空间:什么样的女子才能穿出这样既中式又洋气的感觉来?

  几经辗转之后,张爱玲定居美国。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离乡背井,衣袍便是故乡。1995年,张爱玲在家中去世,身穿赭红色的旗袍。所以,有人说,张爱玲是旗袍最忠实的捍卫者。

  

  由它提升文化底蕴

  2000年,一部《花样年华》再次唤醒了国人的旗袍记忆,张曼玉将20多件旗袍穿得风情万种。电影热映在国内掀起了不小的旗袍热,因为张曼玉在片中高贵与典雅的形象恰恰得益于那些美丽的旗袍。

  凤丽从2011年穿上第一件定做的旗袍后,开始认真管理自己的体型,这件宝蓝色的真丝刺绣旗袍如今穿着仍妥帖自然,她常穿着出席一些重要的场合。她时不时地要回到名媛旗袍雅社,跟姐妹们一起读诗、朗诵、插花,提升文学修养以配上旗袍的雅致。在这里,有商界成功女性,有全职太太,有公务员,也有高校老师,大家因衣为友,聚在一起,只因单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与服饰。

  “旗袍很美,但我们不只是把它看成一件单纯的衣服,要把一件旗袍穿出神韵,必须有相应的文化内涵。”在夏宏萍眼里,旗袍像一本书,需要打开它,深入去探究,更需要充实自己去匹配它。安红也说:“旗袍不仅对女性的身材要求很高,对谈吐、礼仪、配饰都有要求,对提升女性的整体美都是有益的。”

  记者受邀参加了一次名媛旗袍雅社的沙龙。入伏的郑州热得像蒸笼,但暑热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积极性。“我们每次相聚,都会换上旗袍,这像个仪式,让我们从繁重的社会角色中抽离出来,大家一起读诗、练习声乐,观照我们作为女人的这个身份,培养从内到外的美。”李如玉在郑州某高校工会工作,56岁的她看上去要比实际年纪年轻很多,红与绿的撞色旗袍穿在她身上特别大气。而80后小仙穿一件桃红印花旗袍则显得娇小沉静。

  “旗袍挑人,因为每个人的气质不同,要选适合的花色与质地。”记者挑了件冰蓝色旗袍跃跃欲试,却被夏老师阻止,换件水墨印花递过来,只是对镜比了比,感觉就很不同。旗袍加身后,记者下意识地挺胸收腹,大家笑言:“这就是不知不觉的影响!”

  “旗袍不只是一件衣服,它有很多的礼仪规范,妆容、发型、举手投足都要合乎礼仪。”夏宏萍说,“严格意义上讲,旗袍穿着对场合是有要求的,要正式、隆重,比如婚礼、宴会,最好是在室内;发型要自然,卷发或盘发都可,切忌夸张时尚;妆容要淡雅,不可浓妆;鞋子要穿礼服鞋,不露脚趾,最好的配饰是珍珠与玉石。穿旗袍有静态美,也讲求动态美,为什么要‘微风玉露倾,挪步暗生香’,穿上旗袍就不能大步流星、虎虎生风地走路。”但夏宏萍强调,这些还只是外在,内在的修养才是重中之重。那些我们看到的把旗袍穿出独特风韵的女子,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被文化一点一滴熏染出来的。“眼神、表情、谈吐都在传递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也在检验能不能把旗袍穿出味道。旗袍被越来越多的都市女性喜欢,但它不是用来走秀的工具,它是一个载体,让女性借此关爱自己,管理好自己,提升自己。”夏宏萍说。

  “无论是胡服骑射还是中山装的出现、旗袍的改良,服饰文化一直在不断地整合与变化,但核心的东西不会变。”丁一介说,旗袍的历史不过百年,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商周的上衣下裳、秦汉的袍服、隋唐的高腰襦裙、明代的凤冠霞帔、清朝的马褂……这些为世人熟知的服装种类不仅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身份、职业、地位,也深深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烙印。“复兴传统是必须大力提倡的,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复兴并不是必须穿着古人的衣服,它毕竟不符合现代生活的节奏与习惯,我们应该把中式元素更好地运用和传承,比如斜襟的‘左上右下’的含义是左为上,这种文化的内涵是要传承的,但面料、工艺可以选用更适合现代人的。”

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