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郁廉之子独家受访 讲述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传奇人生

2017年11月08日08:26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张郁廉图片由孙宇立提供

  □记者 游晓鹏

  她是中国第一个战地女记者,抗战期间亲赴前线,经历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大火、重庆大轰炸等重大事件,也曾访问延安。她写下的报道,为国人留下永远铭记的民族之殇。她也是一个平凡的女子,生于东北,乱世颠沛,辗转台湾。她的经历是一位知识女性在战争中的真实人生,也是那个激荡时代的一个剖面。她去世前,留下了讲述自己半生故事的亲笔手稿;她去世后,偶然被外界知悉,最终出版。她叫张郁廉。

  在中国第18个记者节前,张郁廉次子、新加坡知名雕塑家孙宇立做客郑州纸的时代书店讲述母亲的故事,随后接受了大河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重新认识母亲

  孙宇立很早就知道母亲那一份亲笔手稿的存在。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母亲无论在中国台湾还是新加坡都带着笔记本,常静坐一隅沉思、奋笔,就是在写这本回忆录。母亲2010年去世,手稿留给了子女,交代印个五六本给家人看就好了,不必付梓。“母亲觉得她的一生很平凡,笔下的那些都是过去的事情,跟现在的和平年代格格不入,不想张扬。”孙宇立说,除了手稿,母亲还有很多老照片。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孙宇立经常往来于中国与新加坡,浓重的纪念氛围让他想起了母亲的手稿,于是请好友、新加坡知名报人杜南发来看。杜曾在张郁廉生前见过一次老太太,听这位“同行”讲过战场采访见闻,及见文稿,几乎是连夜读完,非常激动。“他说,这部手稿应该出版,给更多的人知道,它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孙宇立说。

  孙宇立和杜南发研究张郁廉留下的老照片,也有了巨大发现。这些照片多是抗战时期的工作和生活记录,完整呈现张郁廉足迹的同时,也留下了抗战军民的真实生活画面、敌机轰炸扫射河道中满载妇孺难民船以及长沙大火现场的镜头。此外,还有张郁廉1939年在延安拍摄的毛泽东接受苏联记者卡尔曼访问的照片。

  而这些照片,与十余万字的书稿内容相映,国事、家事融为一体,一位女子的奋斗和人生经历,及逾半个世纪的战火和动荡跃然纸上,有血有泪,有情有爱,虽然叙述朴实,那份情真却很感人。

  孙宇立费了一番工夫说服兄妹,将母亲的手稿拿了出来。母亲从自己出生一直写到了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都是太平日子,你们都知晓了,不用我再记了”。孙宇立等人补充了他们这一辈对父母印象至深的事,书稿取名《白云飞渡——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传奇》,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

  “没想到,这本书出版后受到各界关注,电视台专门为我母亲制作了纪录片,我也多次受邀到哈尔滨等地讲述这段历史。”孙宇立说,他也更加觉得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重回烽火年代

  张郁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为何在身后引起世人关注?

  孙宇立说,母亲1914年7月生于哈尔滨,大名张玉莲,小名聚聚。生母早早去世,父亲不得不将她寄养给白俄贵族阿里莫夫夫妇,她也有了一个俄国名字——佐雅。“我母亲非常爱她的养母瓦娃,瓦娃经常给她读普希金的作品,还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佐雅是中国人,必须接受正规中国教育。”孙宇立说。

  1931年,已经改名张郁廉的佐雅初中毕业,远赴天津入读南开女中,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天津局势混乱,她转学北平。1934年,张郁廉考入燕京大学,主修教育,辅修新闻,曾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她随着流亡学生逃到南京、武汉。“当时,苏联是抗战之初第一个给中国提供军事及经济援助的国家,中国亟须俄语人才,她的俄文、中文都很好,又学的是新闻,苏联塔斯通讯社汉口分社就把她招聘进去了。”孙宇立说。

  张郁廉的记者生涯就此开始。1938年3月,她受命陪同莫斯科来的几位军事记者前往徐州战区,从汉口乘火车经过洛阳、郑州、开封到了徐州,在枪炮连天的台儿庄前线采访,他们的住所多次遭到轰炸,爱国将领覃异之对这位第一个到旅部前线的女记者十分敬佩,赠送她一把德制勃朗宁小手枪。

  “我是在东北长大的,长期受外国人的欺压,民族意识也就特别强烈,能帮助当时采访新闻的外国记者,当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到前线去了。”张郁廉曾这样说。这一年,她亲历了台儿庄大捷以及徐州突围,走了21天才穿越日军封锁线,经信阳返回汉口。不久,她又奉调重庆塔斯社,遇到了她最重要的搭档——苏联记者卡尔曼,卡尔曼很有名气,后来成为苏联第一部全景宽银幕片的导演。那两年中,张郁廉和卡尔曼共同经历和报道了武汉会战、长沙大火、重庆大轰炸,同时,也留下了前往延安的珍贵记录。“卡尔曼的很多毛泽东照片,就是这次拍摄的。母亲虽然没有机会采访毛泽东,但在一场露天演讲会上跟他握过手,在人群中听他讲话。她对延安富有朝气的年轻人印象深刻。”孙宇立说。

编辑:张黎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