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华文明】河南借助互联网平台 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2017年12月06日05:36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温小娟

  12月4日,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来自广州的游客肖小姐兴致勃勃地拿着手机与冰冷的石窟大佛玩起了互动;在万佛洞,她又体验了“全景洞窟”,惊呼“真是太神奇了”。

  龙门石窟作为全国首家“互联网+智慧景区”,是我省借助互联网平台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的一个生动案例。近年来,河南省各级文博单位积极探索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文物景区、博物馆等纷纷焕发“新颜”。

  手机扫一扫,“历史知识”全知道

  为让游客读懂文物背后的历史,2015年,龙门石窟启动“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建设。

  “‘互联网+’正在深入影响和改变各行各业的发展形态和路径,传统文化产业概莫能外。”龙门文化旅游园区副主任李随森表示,在各个洞窟景点前,游客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导游讲解服务,还可查看3D图像,洞窟内的角角落落可尽收眼底,给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听旅游盛宴。

  “‘互联网+’实现了两个转变,游客从‘观光’转向‘体验’,文物保护从‘专家研究’转变到‘公众参与’。”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研究中心主任路伟说,“景区微信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定期发布游客关心的文物保护成果,将严谨的学术研究变为大众能理解、易接受的知识。”

  全方位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许多博物馆纷纷开始玩转微博、微信、数字博物馆等,全方位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记者点开河南博物院网站看到,首页内容包括文博资讯、陈列展览、文物保护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网上虚拟漫游展览——“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点击进入,伴随着音乐和讲解,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虚拟展览图像清晰,真实生动无失真,完全不受时空限制,满足了更多人的观赏需求。”河南博物院院长助理翟红志说,这种新颖的方式,拉近了参观者亲近历史文化的距离。

  专家认为,将文物“搬”入数字博物馆,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实体展馆的人流压力,而且能通过与古建筑、文物藏品亲密“接触”,慢慢品味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

  抓住契机,打造自身特色品牌

  如今,从文化景区到博物馆,“互联网+”正在连接一切可能。

  在郑州市金水路上一家省直机关上班的李小姐是故宫文创产品的忠实粉丝。今年的“故宫日记”一上架,她就立即购买了一本。“故宫日记的图片、文字、设计交相辉映,不仅可以了解更多的文物,还可记录日常点滴。”李小姐说。

  作为文博大省,我省许多博物馆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涌现了琳琅满目的创意产品,如河南博物院推出的以“妇好鸮尊”为原型的“鸮傲江湖”系列产品,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古代雕版印刷体验项目、甲骨文十二生肖手绘T恤等,深受大家喜爱。

  “毋庸置疑,我们要学会善用互联网这个载体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目前,国家正在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和文物数字化展示,支持企业与文博单位合作创新,打造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时,利用“互联网+”重点开展好博物馆教育、公众考古、大运河、丝绸之路等文化遗产活化展示、中外文化网上交流、网络文创等相关项目,让传统文化插上互联网翅膀,跨越时空走向现代生活,让历史文物真正“活”起来。③3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