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友精神”对河南乡村振兴的五大典型意义

2017年12月06日12:07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河南省未来五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国领先”“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目标。然而,“农民多而不富、农业大而不强、农村广而不美”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也是河南农村的发展现状,一直困扰着河南“三农”的发展。如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河南这一长期困扰指明了方向。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而发端于红旗渠精神的“李广友精神”(详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弘扬“李广友精神”》)不仅是红旗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身体力行的刻骨传承。历久弥新后,“李广友精神”的内涵和核心思想将对河南乡村振兴有着巨大的典型意义。

   亟待弘扬锤炼、丰富发展的战斗堡垒“标杆”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国共产党人在96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一系列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了前人的事业,进行着今天的奋斗,更要开辟明天的道路。”

  所以,今天我们重提李广友精神,继续梳理李广友精神的孕育过程、挖掘李广友精神的深刻内涵,对于激励和鼓舞在实施乡村振兴道路上奔走的人们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5年前,光山河川大桥的修建,本身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和担当,没有广大群众的期盼和创造,就不会产生修建河川大桥的设想;没有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河川大桥。

  作为红旗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广友精神首先是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其次是作为我党农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的“标杆”式人物,李广友其人其事其理想信念与追求就是当代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典范;第三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伟业中,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中,我们更要弘扬李广友精神,要牢记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核心内容,坚决反对浮躁攀比、骄奢淫逸的享乐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而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河南,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理应做好“排头兵”。须知,这个“排头兵”要靠真实行动、真实业绩来证明,而不是空喊口号,玩玩花样就能够实现的。所以,河南的乡村振兴主力在于村党支部村委会,对于河南百万的行政村而言,党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的“标杆”式人物李广友——理应成为百万“村支书们”前进的动力、思想上的标杆。毕竟,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宏图伟业中自力更生是根基,艰苦创业是根本,团结协作是核心,无私奉献是源泉。自力更生就是力争依靠自身力量,立足自身条件办一切事情,这是我们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艰苦创业,就是秉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信念,艰苦创业苦作舟,成就大业勤为径,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弘扬;团结协作就是凝聚共识,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是国家强大的正能量。

  同时,李广友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持。

  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我们党正经受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正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如何有效应对考验和危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艰巨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对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们不仅要大力弘扬李广友精神,还要全力锤炼萃取、丰富发展李广友精神的核心思想,更多地赋予他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着乘势而上、积极有为、团结奋进的精神鼓舞和价值引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永不褪色的农村基层党支部党建旗帜

  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实践表明,党的战斗力的形成、党的组织的发展壮大、党的工作的顺利推进、党群关系的密切,都要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来实现。一个组织,一个堡垒。党的基层组织切实履行职责,落实和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就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筑牢党的执政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无论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李广友曾经强调,我们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为建设美好河川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这政治站位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下,李广友硬是把一个党建一盘散沙、严重“边缘化”的“野蛮村”变成了一个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村民们愿意并乐意参与到村集体事物的商议讨论中来,形成了村干部、党员、村民人人互动、上下一体的“和谐村”。如今,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党组织是“指挥所”更是“先锋队”,既要将党和国家关于乡村发展的政策传达给村民,让他们了解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计划和战略,又要成为具体的行动者和实践者,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要使战略和精神真正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每个乡村的村委会、村党总支等做好实际调研工作,了解当地真实情况,结合中央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战略,让中央政策和精神能真正生根发芽,推动当地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李广友25年前的实践表明,其基层党建思想的成功实践与创新可带来当前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以下效果。

  强化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在推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明确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政治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要牢牢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严把政治方向,强化政治定力,注重政治引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决执行者。

  提升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农村干部要用先进理念和民主方式,引导和带领群众振兴乡村。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民主方式,用为民服务来赢得群众信任、取得群众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强化民本意识,要创新工作思路,突出服务功能,变管理对象为服务对象,把政策宣传、技术咨询等纳入服务职责范围,寓管理于服务中,建设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服务凝聚群众、赢得人心,使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成为群众“看得见”、离不开的战斗堡垒。

  扩大党在农村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实践证明,没有组织覆盖,党的工作就缺少依托;没有工作覆盖,党组织的影响力就难以体现,作用就无从发挥。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兴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情况相当复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存在许多空白点。在这些组织中大力组建党的基层组织,把党的工作开展起来,是基层党建工作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由农村基层党组织向产业化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基层组织延伸,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网罗天下”。

  超前的乡村治理意识与高度的政治担当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光山河川村也如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舍弃了维系乡村凝聚力的传统文化,造成人心涣散,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下降,各种丑陋黑恶势力沉渣泛起,犯罪率明显上升,更谈不上经济发展。

  在此背景下,李广友决定要重新找回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东西,在村民自治加法治的框架内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治内容,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这一要素来沁润、感化、引导村民,使其自觉遵纪守法,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首先,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孝敬老人,遵纪守法,团结友爱,树立新风尚、新气象;其次,对于农村中出现的好人好事要及时予以表彰,对于失德现象要及时予以批评教育;最后,要形成乡村抑恶扬善的机制,使想恶者不敢恶、不能恶,逐渐戒掉恶习,养成善习。

  同时,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大同的时代价值,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立家训家规、传家风家教,倡文明树新风、革除陈规陋习等活动,推进家风建设、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道德评议等行动,实现村民自治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与此乡村治理并行的还有李广友的乡村发展意识。

  面对河川村人多地少,居住稠密凌乱的现状,李广友开始谋划布局“一纵两横”的河川新农村建设。十年后的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什么力量让他对河川这土地爱得如此深沉?

  共产党人的无私胸襟、极度渴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为民情怀和高度的政治担当。

  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河南一些农村基层党支部不能与时俱进的转移工作重心、转变思想观念和转换工作思路、缺乏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等、靠、要”的严重思想现实,尤其是在党中央一直在致力于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组织建设的政治责任面前,河川村和其他绝大多数行政村的党支部与村委会却始终羸弱。对此现状,李广友首先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加强河川村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健全组织生活,始终把学习党章摆在重要位置,用党章的标准严格要求党员;然后谋划布局河川村新农村建设,就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传统的旧思想、旧观念和旧的工作方法的严正挑战,同时要求河川村党组织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以崭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组织建设提供样板经验。

   融合小农生产与大农合的理念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分田到户之后,以千家万户高度分散的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模式长盛不衰。这是中国的国情。而作为传统农耕文明重要载体的小农生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乡土情结,凝聚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特色。在经济现实中,小农生产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发挥着“稳定器”的独特作用。

  时至今日,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符合中国农民“宜分不宜合”的传统习性,也能够有效缓解大量剩余农民的就业与生存压力,但它也确实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小农经济形态。虽然土地产出率很高,劳动生产率却很低。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这种不计代价的“劳动替代资本”投入机制的顽固性,阻碍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社会化分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现代化改造。另一个问题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驱动力不足,积极性衰减,商品率持续下降和不断扩张的内卷化效应。究其缘由,小农经济损失了规模经济从而减缓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而相对于小农经济,规模化生产的好处显而易见:易于实现生产机械化,从而节约成本;规模化经营可以促进专业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规模化生产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研发。

  显然,小农生产的弊端已然成为优秀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谋发展的一大障碍。

  “我一直有一个大胆、不成熟的想法,河川村人多地少,土地分布零碎杂乱,现在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如果能通过政府的力量,把各个小地块集中起来,使分散的村民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发展村民们的横向与纵向联合,形成规模经营,多元化经营,走向大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河川的水资源搞养殖,还可考虑发展旅游啊。”李广友曾多次对河川村两委的干部表示,“即便政府同意我们这样做,各个小块土地加起来也还是很小,最多也不过是在几十亩、上百亩之间,大多数仍属于小农户的范畴。所以我们还是考虑要把种植的甘蔗、西瓜等农产品一边储藏好、一边搞深度加工。但两个都需要科学技术……这才是我们的出路。”

  在李广友看来,除了“政府支持把小块土地集合加起来形成几十亩、上百亩”“形成规模经营,多元化经营”外,还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搞养殖业、发展旅游业、农产品深加工……“走向大市场”。这是他“大农合”思维的雏形。

  习近平同志很早就指出:我们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形成一个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福建省级领导岗位上,习近平及时发现和推广了农业科技特派员下乡的“南平经验”,这一经验后来成功移植到浙江和其他一些省份。他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2003年审时度势提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李广友13年前融合小农生产与“大农合”的理念符合那时的习近平“三农”思想元素。

  如今,李广友“把各个小地块集中起来,使分散的村民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发展村民们的横向与纵向联合,形成规模经营,多元化经营,走向大市场”的超前理念已经实现。所以,这种思考与构想理应成为李广友精神的内涵之一,除了继续锤炼和丰富发展外,理应再赋予它更多的时代精神和品质,让这个农村基层党支书的“标杆”在当前的新时代新开局下熠熠生辉。

   “三农”视野下的人才教育观

  李广友精神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他对农村农民与农业之间真实需求状况的了解和熟知。所以,他认为,“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终究是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他呼吁把对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放在与农村改革、农业进步同等重要的位置。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投入少,导致农村人口素质偏低、人才缺乏。很多农村贫困地区的民众“等靠要”思想浓厚,争当建卡立档的“贫困户”。并且越是落后地区,越是高昂的婚丧嫁娶成本,透支了农村很多家庭多年的财富积累,使得农村大量适龄青年面对成家难,甚至举债嫁娶的局面。农民群众的原子化程度日趋突出,精神颓废、教育缺失状态严重,极端利己主义甚嚣尘上,“一盘散沙”已成为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可怕的是,这些现象在河川村都严重地存在。

  与此矛盾的是,农村工作要做好,农民要致富,集体经济要发展。但这些都离不开人的作用,要发挥人的作用必须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如何才能充分调动村民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呢?

  对此,在李广友看来,只有通过对乡村教育的振兴,才可以彻底改变乡村居民的思想认识和辨别能力,促进农村居民素质整体提升和乡风纯化。具体上,首先以技能培训、名师指导学习等形式培养新的农民队伍,着力培养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吸引大批青壮年留在农村,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其次是多管齐下,提高农民的收入。河川村的各类手工艺人、小作坊、小商户,对家乡足够了解也有感情,但由于对商业运作、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发展的步伐不快。只有通过培训教育、配套上合适的扶持政策,鼓励他们把事业做大做强,就能产生非常好的致富带动效应。

  为了获得人才、为了让河川村得到彻底的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李广友到处奔走呼吁要促成优质师资向河川村正向流动。请求上级鼓励优秀大中专师范类毕业生到河川农村学校任教,请求上面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开展轮岗授课,呼吁高层次教育人才在农村开展科研试点、扶贫站点,力图通过多种渠道促成智囊智力资源流向河川村,留在河川村。并且由这些人才来带动提高河川村人口素质的软件建设,包括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培智扶志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帷幕已经拉开,并且非常明确地提出要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虽然这条路既艰且阻,但是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河南理应在此宏图伟业中走在时代前列,而作为河南本土孕育、成长起来的李广友精神,其农村基层战斗堡垒“标杆”、永不褪色的农村基层党支部党建旗帜、超前的乡村治理意识与高度的政治担当、融合小农生产与大农合的理念等深刻内涵与核心思想必然对河南的乡村振兴带来深远的影响。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李国鹏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