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河南该如何做?听听专家怎么说

2017年12月07日04:59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田建民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过亿,被誉为“天下粮仓”“国人厨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我省意义尤为重大。为结合实际,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12月5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省委农办,邀请我省“三农”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了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赵铁军和副总编辑肖建中在致辞时,都希望与会专家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建言献策,专家与主流媒体相互促进、紧密联合,不断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伟大进程。本报摘录嘉宾们的主要观点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加强建设规划振兴乡村发展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小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要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目前,河南省已实现了乡村柏油路、有线电视、电话和网络的基本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2.7%,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6.6%。全省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15年达43.6平方米,是1985年的3.2倍。但是,由于农区景观建设长期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相应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措施,仍存在着规划落实不力、乡村特色风貌缺失等问题,直接影响乡村振兴。

  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加强规划引领。就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我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从城乡协调出发,全局谋划乡村发展。把城镇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谋划,从国家粮食安全、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城乡收入变化趋势等多方面综合研究,预测我省未来城乡发展的稳定状态,合理确定我省未来的乡村人口总量,分析其大致的空间分布。对应乡村人口总量和空间分布,预测未来乡村发展趋势,作为指导我省各县域乡村体系规划的基础。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全局下,除继续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外,主要从增强农村自身发展的动力出发,针对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探索村庄发展的不同类型、发展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和实施,释放乡村地区的发展优势。

  第二,加强对乡村整体布局和建筑风貌的引导。重点包括明确村庄整体布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确定村庄建筑风貌特色等。特别是在村庄风貌特色方面,目前农村地区建筑大量仿冒城镇建筑,“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现象突出。建议针对河南省的特点,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当地风俗、历史建筑传统等,出台相应的乡村设计导则予以引导,通过设计导则确定相对协调、统一的农村院落布局,比如住宅用地的单位面积标准,建筑层数、高度等,可提供几种不同面积类型的院落布局予以选择;在建筑特色方面,通过对建筑色彩、屋顶形式、标示性构件等引导,形成一些典型性元素在空间上的重现。根据实际需要,可将全省划分为豫中、豫东、豫北、豫西、豫南等分区,出台相应的乡村设计导则。通过逐步推广导则,形成河南乡村特色风貌。

  第三,出台适度的财政补贴政策。对于按照河南省乡村规划设计导则要求,进行村庄特色风貌整治的乡村和农户,可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对于一些特色风貌突出、工作开展较好的乡村,通过申报或创建等方式,可授予省级特色风貌乡村荣誉,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资金奖励。对于同时具备旅游开发等发展前景的特色乡村,可在建设用地指标、招商引资、税收政策等多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

  第四,加强乡村规划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乡村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队伍是规划实施的保障。建议多渠道加强乡村规划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其中,在县(县级市)规划管理机构中均应设置单独的乡村规划部门,统筹区域内乡村规划设计工作;逐步完善乡(镇)级规划管理机构。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切实提升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和设计水平。③7 (本报记者陈慧整理)

  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路径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黄建水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得出的判断。

  这部分内容非常丰富,比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等等,都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在于在总结过去、谋划未来的情况下,提出了乡村发展的新要求及新蓝图。理论意义,在于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当下,找到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抓手。现实意义,在于以人民为中心,把农业产业搞好,把美丽乡村建设好,提出了解决农业、农民、农村发展中遇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的路径。

  当前,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不少难题。第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第二是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不平衡。第三是某些乡村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环境脏、布局乱、生活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结构,导致集体土地所有者主体虚置、错位;其次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缺失、错位;第三是乡村建设规划缺失,有些地方即使作了规划,也由于资金等问题没有落实。当然还有土地碎片化经营,粮食生产效益低,以及乡村土地产权确权颁证不到位等因素。

  在新的形势下,我省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使广大农村获得充分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制定我省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纲要》,为乡村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第二,要制定和实施各地《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各地建设新型农村、美丽乡村、共享农庄、特色小镇等。第三,要落实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积极推进土地“三权”分置,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同时推动各地建立承包权有偿退出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合理规划和建设公共用地、推进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③3

  (本报记者归欣整理)

  本版摄影邓放

  做好五篇文章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省委农办常务副主任申延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省农业农村工作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我省实际,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稳、调、改、补、建”五篇文章,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稳”。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稳定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稳定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对河南而言是政治任务、政治责任。要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到2020年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稳定农民收入。这些年我省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连续八年高于城镇居民。必须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构建长效增收机制,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稳定农村社会。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调”。就是要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农业产品结构,调绿农业生产方式,调新农村产业结构。调优农业产品结构。“四优四化”中的“四优”就是在调产品。必须按照“稳粮、优经、扩饲”基本思路,统筹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调绿农业生产方式。将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加注重产品质量。调新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

  “改”。就是要坚持不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核心是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让农村土地“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和发展农民的合法权益,盘活农村资产,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调整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步伐,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补”。就是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共享发展基础。补齐共同富裕短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基层治理短板。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补齐精神文明短板。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保护,积极倡导家庭美德。

  “建”。就是要建设文明、生态、宜居、宜业的新时代乡村,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抓好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城乡人口变化趋势,把握好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生态红线等现实条件,多规合一,科学编制城乡统一发展规划。抓好农村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畅通、净化、绿化、亮化、文化五大工程建设,从“厕所革命”之类民生小事入手,全面改善村庄整体面貌和农户生活环境。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农村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危房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③6

  (本报记者高长岭整理)

  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程传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出现村庄空心化、农业从业者老龄化、乡村缺乏发展活力。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产业发展创新。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以此推动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此解决当前我省农村经营规模小而散的问题,提高农业竞争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以此带动小农户的发展。通过深化农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让集体经济成为脱贫攻坚和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

  二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振兴乡村就必须本着城乡平衡的原则,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首先,要继续推动农业人口转移进城,让农民在流入地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和生活。这需要在基本住房方面,对于进城落户的农民工,通过租售并举等多种形式实现住房保障全覆盖;在义务教育方面,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将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基本医疗方面,重点支持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抓紧做好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工作。其次,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的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创业,特别是要让农民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各级政府要从创业环境、资金支持、创业培训等多个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要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配置公共资源优先向农村倾斜,尤其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其三,优化政策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的振兴。鼓励农民利用土地、资本参与各种形式的产业经营活动,促进农业和农村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提高自治能力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原有的村民自治制度,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增强村民自治效果。要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用法律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用法治化解农村的多种社会矛盾。要加强德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良好的乡风,形成互信互助的邻里关系、干群关系,构建和谐乡村。③3

  (本报记者刘红涛整理)

  以乡村振兴为统揽谋划“三农”新发展

  □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田建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三农”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产品供应也实现了由短缺到供给充裕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一直行进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的目标路径中。“十二五”实施了农业发展的“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进入“十三五”,我省又提出了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为主导的“四优四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这些工程和方案的提出和实施,成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有力推进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水平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我省“三农”发展思路的梳理、调整和转变提供了契机、指明了方向。我们应依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尽快理清我省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我认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正确处理好产业兴旺和粮食安全的关系问题。正像李克强总理2014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那样:“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河南是粮食主产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然而由于种粮效益较低,粮食生产与“产业兴旺”存在矛盾冲突。必须下大力气在粮食主产区的“乡村振兴”上下大力气,寻求突破,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子和方法。

  二是依据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三园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村创业园、田园综合体)和以农业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小镇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新模式、新理念,结合我省实际,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探索模式经验,把这些新模式、新业态作为促进我省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三是积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方面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另一方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的有效使用方式、开发模式,尤其是社会资本下乡与乡村资产有效融合加速乡村振兴的模式。

  四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要抓紧“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突破型创新引领项目的谋划实施,打造中原农业硅谷、中原农业科学城,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要大力推进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打造中原农业科技创新新高地,引领全省现代农业提质升级。要加快推进全省“互联网+”现代农业专项行动的推进与实施,使我省农业在大数据建设、物联网应用、电子商务和产业互联网方面实现新突破、新跨越。③7(本报记者李运海整理)

  12月5日,在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上,专家们的精彩发言引来阵阵掌声

  促进要素双向流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

  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已经开启,农村发展滞后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更为紧迫,这是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背景,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了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快车道,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与聚集,城镇数量迅速增多、规模急剧膨胀、边界不断拓展。这自然也带动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成为非农产业领域的主力军和城镇常住居民,大量现代科技、时尚产品、服务项目等现代元素源源不断地输入农村,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乡村居民在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同时,也累积了很多问题。比如,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生源流失,学校功能折损,留守儿童教育成为问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农村人居环境堪忧;土地使用权分割严重和流转不畅,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化受到挑战;虽然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缓解。总之,与高度现代化的城镇相比,农村的差距反而更大了,乡村振兴迫在眉睫。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促进要素双向流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用动态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解决农村发展问题。过去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人被固化在土地上不能流动,土地被固化在粮棉种植上不能转换。改革开放后,用劳动力转移和土地用途调整的动态方式来解决发展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遇到具体问题,还是习惯于用静态的方式考虑和行动。比如,一说到要提高农民子女的教育质量,就想到增加农村校舍投入,派教师下乡,等等。其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根本上是要达到两个基本目标,一个是提高农民收入,二是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及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这都要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为前提。最好的途径是用动态的方式,将农村发展问题放在整个社会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知识产权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来解决。

  其次,要突出解决几个基本问题。一是探索大幅度降低经营者成本的方法和途径,吸引社会资本,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土地流转和发展家庭农场式的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化;二是研究探索不改变用途前提下农户宅基地市场化交易的可行性,以实现土地增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城市资本流入农村,助推乡村振兴;三是将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城市尤其是县城,加大城市尤其是县城普通学校及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推动农村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的撤并整合,满足农民子女及农村留守儿童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四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现代化。③6

  (本报记者李运海整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农村对接城市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云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全新背景下提出的,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有两个角度。从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首先是我国城镇化跨越了城镇化率50%的拐点,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城镇化速度有所减慢,并出现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工商资本在市场作用下自发下乡寻找出路,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由单一向城市集聚转变为城乡之间的双向交互流动。其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由以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转化为绿色健康、小宗特色个性化产品。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全面渗透,农村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因而,乡村振兴之“产业兴旺”,就是要立足于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增量,通过引入城市要素下乡,与农村的各类资源相结合,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发展农村新产业。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制度方面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乡村振兴的要求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等。

  全新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在于,“产业兴旺”是需要动员和引入工商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新型经营主体来完成的,但收益必须让农民分享,最终实现农民富裕。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立足农村对接城市。

  第一,以“三变”为核心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流动的前提是产权要界定清楚,交易主体要有经济理性。因此,要继续深化以土地确权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面增强农村资源型资产的可流动性,把城乡要素流动的通道打开,让先进要素从处于较高海平面的城市流向较低海平面的农村,与农村的绿色生态资源结合起来,进行高效配置。

  第二,要研究城市、对接城市。乡村振兴战略之“产业兴旺”的市场在城市,资金、技术等先进要素的来源在城市,要充分利用城市的溢出效应,借助城市的高端市场、智力、资金和先进技术等,高起点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第三,要正视并逐渐降低农民利益受损的风险。通过制度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地位不对等、无法形成稳定的制衡机制等问题,完善包括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在内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防范风险,实现共赢。

  此外,在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托乡村小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把发展比较好的村庄升格为小城镇,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业和衍生产业,让县城和小城镇来带动乡村发展与振兴。③5

  (本报记者刘红涛整理)

  抓住历史机遇着力发展田园综合体

  □郑州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杜书云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符合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又符合宜居宜业的乡村发展新业态,除了“特色小镇”之外,当属“田园综合体”。

  2017年,根据中央安排,包括河南在内的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项目资金,每个试点省份安排试点项目1至2个。

  今年6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明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10个省份(河北、山西、福建、山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每个试点省份安排试点项目1个。每个粮食主产省安排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非粮食主产省安排4000万元。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组织以竞争立项的方式确定。目前,各省申报2018年度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工作可以说是争先恐后。

  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我省也应抓住国家重视和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机遇,把田园综合体当作“引爆”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认真研究国家的支持政策,积极有效组织国家试点的申报,同时组织省级竞争性立项,有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把现代农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与工业、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可以实现城乡的联动发展。因此,我们应从顶层设计入手,抓项目的规划设计,找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产业特色,创新建设、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优化资金筹措方案,做好土地流转、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等保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理念,实现田园、人文、产业和社区的协调发展。

  同时,还应依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改革田园综合体建设运营机制。在营商环境方面,坚持大服务的理念,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在投融资方面,采用PPP等模式实现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在产品服务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的需求为目标,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③6 (本报记者李若凡整理)

  多管齐下共促河南乡村振兴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刘荣增

  乡村振兴对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因为这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补的“短板”。乡村发展欠账过多,乡村振兴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够实现。基于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多管齐下。

  科学分类,规划引领。河南现有行政村约4.8万个,类型众多,应该因地制宜做好分类发展的规划。一些特色鲜明的村落要在保护控制的基础上发展建设,一些没有发展条件或影响区域开发的村落可实施整体搬迁,一些人口流失多、房屋坍塌、整体颓废的村落,可考虑“精明收缩”,或合并,或进行闲置土地复垦、绿化等。要根据农村自然条件,设计适合乡村特点的建筑、水系、绿化与景点。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使用效率。目前,城乡的互动不断深化,可以观察到人口出现城乡对流、城市大量资本开始往乡村寻找机会。同时,乡村的经济活动也在转型升级,农业的功能、形态、商业模式等正在发生变化,市场在扩大,吸引着资本下乡。这种情况下,城市资金有投向乡村的动因,乡村对资金有需求以及吸引的能力。政府不仅需要加大对乡村的资金投入力度,而且需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

  双向疏解人口,减缓就业压力。这可以从城乡两个方面推动,一方面是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减少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推动乡村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是城市不仅要接纳乡村劳动力,更要结束其“城乡双漂”状态,让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也能进城,实现在城镇的安居乐业。

  做好产业支撑,确保安居乐业。要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内生性发展,重要的是推进乡村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二是建设乡村振兴硬环境,提高乡村居民居住、交通、生产、娱乐各个方面的水平。三是培育乡村发展软环境,加大对乡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投入,缓解农村人口素质相对偏低、人才缺乏的状况,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有序推进土地整治,适时进行土地流转。乡村土地整治包括耕地、宅基地、乡村建设土地等多个方面。耕地方面,通过配套相关农田水利、田间道路、防护林、农业生产辅助设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提高耕地数量质量。宅基地方面,通过逐步将分散的农村宅基地从空间上变成集中的城镇居住用地,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此外,发展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产业庄园、特色小镇等,必须匹配适度的建设用地以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建议集体土地不仅可以用于租赁住房,也可用于旅游康养服务。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共享。当前在燃气、上下水、污水垃圾处理、厕所等方面,城乡间基础设施存在较大的差异,也限制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的发挥,要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消除城乡间基础设施差异,补齐乡村发展短板,让人口在城乡能享受同等舒适的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规划、资金、人口、产业、土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统筹考虑。同时,要根据河南不同区域乡村发展的差异性,统筹规划、分类推进。③5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2017WT08]研究成果,本报记者陈慧整理)

  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河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马恒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对乡村变迁的认识水平非常重要。

  从全球范围看,许多国家都是通过扩张城市规模加速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1960年,全球的城市人口比例是33%,2016年上升到54%。但是,随之而来的农村人口下降问题却未被充分重视,在许多地区,农村发展缓慢。

  在中国,2016年,大约有1.7亿农民离开家园到城市打工。农村强壮劳动力转移,导致乡村人口衰落。2015年,大约有6000万儿童、4700万妇女和5000万老人留守在农村。

  从历史上讲,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是乡村衰落的根本原因。这种经济体制导致农村生产要素外流,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职工的工资水平在逐年提高,由于供过于求,农民工工资实际上是下降的,一些企业主还用经常更换工人的办法,使工资水平越来越低。

  乡村的衰落不仅有历史的原因,而且有对“三农”的认识问题。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如何定位“三农”的功能和作用,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根据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三农”问题的完整认识包括:第一,农村不仅是农民居住地,而且是城乡居民的家园;第二,农业不仅是提供农产品的部门,而且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第三,农民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而且要肩负起保护家园、保护环境的重任。总之,任何人都离不开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应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

  乡村的衰落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原始积累的产物。因此,必须清楚认识工农关系发展的现状。首先,工业支持农业力度不断增加,实际上是农业仍然在支持工业,从产品剩余支持转变为生产要素支持。其次,反哺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工业反哺农业取决于制造业水平,制造业科技水平是反哺农业的基础,农业机械化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特征,工业要切实发挥其主导地位的作用。第三,土地财政要用于乡村振兴。土地财政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始积累,城市化后期土地财政要用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持久战,因此,要因时、因地、因财,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经济效益,更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③5

  (本报记者李若凡整理)本版摄影邓放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