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三周年 郑州:南来之水破困局

2017年12月10日08:2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张海涛高长岭本报通讯员余培松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在郑州落地,近年来这座中原龙头城市步履如飞。

  但郑州也是一座十分“干渴”的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三周年之际,记者深入郑州采访。一渠清水为郑州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也夯实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水资源支撑。

  水资源严重短缺

  郭保森家住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旭花园小区,多年来用水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到了夏季,断水更让人度日如年。郭保森印象最深的一次停水,时间有10天左右。

  这是郑州水资源短缺的一个缩影。历史上,郑州水资源曾较为丰沛。全市共有大小河流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就有29条。郑州市区内贾鲁河、金水河、索须河等十几条河流纵横交错。

  但是随着自然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郑州缺水情况日益严重。

  目前,郑州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8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属于严重缺水城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郑州市城市供水主要水源为黄河水,但也常常捉襟见肘。

  2013年,黄河主河床向北移动几十米,提灌站取不到水,郑州部分市区群众用水出现困难。郑州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市各个自来水厂的总经理在黄河滩上安营扎寨,日夜督促应急施工。

  因为缺水,水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境内河流十河九枯,汛期降雨时才有水源,平时主要靠黄河补水。

  丹江水效益巨大

  2014年12月,丹江水跨越数百公里,从遥远的长江流域来到淮河流域,流向郑州市的千家万户。

  通水那一天,郭保森和老伴特意跑到总干渠,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远道而来的南水。

  记者从郑州市南水北调办了解到,郑州市每年分配丹江水5.4亿立方米。目前,丹江水已在郑州市区实现全覆盖,全市供水总量累计9.8亿立方米,受水人口达到680万。丹江水为郑州的发展夯实了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郑卫平现在住在航空港区的正弘中央公园,原来的村子在附近,已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消失。过去家家户户打井,用水泵取水。

  “水有咸味,水垢多,茶壶用久了能多出来一半重量。”这是原来村子里井水留给郑卫平的印象。丹江水则让她觉得味道甘甜,清澈透亮。

  丹江水的生态效益也在日益显现。总干渠在郑州境内长129公里,渠道水面达1.5万亩,相当于百亩水面的湖泊150个,对改善郑州的生态环境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原本用于城市供水的黄河水被置换出来,助力郑州水生态建设。眼下,从郑东新区到郑州西郊,水面越来越多,龙湖、象湖、龙子湖、如意湖、西流湖碧波荡漾。

  南水到来以后,郑州市大力推进地下水压采工作。截至2016年年底,郑州市已经累计压采封停自备井831眼,压采地下水4361万立方米。目前中深层地下水水位已回升3米多。

  助力中原腾飞梦

  郑州航空港区处于黄泛区,地表以沙质土壤为主,无法形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储量也极为贫瘠,掘井深度近年来更是屡创新高。

  但随着航空港区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仅仅机场夏季一天就要用5000立方米左右。大量企业的入驻,更对水资源供应提出严峻考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为航空港区的发展破解了难题。郑州航空港区年受水量达9400万立方米,完全可以支撑其中期发展,对中原外向型经济引领更加有力。

  目前,港区两座水厂一天供丹江水15万立方米,惠及人口约60万,已累计为航空港区供水1.2亿立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了“口渴”问题。

  丰富水资源和优良生态环境成为港区招商发展的金字招牌,UPS、IAI、中兴、中部国际设计中心、国外领使馆、国际会展中心等影响力巨大的项目纷纷入驻航空港区。

  现在,每天100多万立方米的南水,源源不断地从中线工程总干渠分水口门涌向郑州。一条新水脉,正让中原“龙头”高高昂起。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