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为确保一渠清水送北方,当地群众为了保护青山绿水,时刻秉持生态文明理念,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绿色发展道路。
日前,在淅川县香花镇柴沟村渠首生态园里,村民邹大美带着村里十几个妇女正忙着给果树冬剪。“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为明年的丰产打下基础。”邹大美说。今年48岁的邹大美,丈夫长年卧病在床,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全家5口人守着6亩坡岗薄地过日子。在柴沟村,像邹大美这样的贫困群众就有300人。如今,邹大美成了村里的致富“领头羊”。
2016年,在市南水北调办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柴沟村发展了万亩有机林果。邹大美通过承包果园,发展林下经济,年收入4万多元,不仅自己先期致富,还带动周边十几户村民走上脱贫道路。
而在该县仓房镇磨沟村,村民余桂改也感受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实惠。
磨沟村地处深山,旅游资源丰富。“过去,因为基础设施落后,美景藏在深山无人识,老百姓日子穷。”仓房镇党委书记王志强介绍,“随着旅游开发步伐加快,县里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业,磨沟村借此机会,发展农家乐36家。”在村里的鼓励带动下,贫困群众余桂改选择入股农家乐宾馆。
“每年分红近万元,在宾馆务工还能再挣几千元。一年收入近2万元,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余桂改喜上眉梢。
让邹大美、余桂改等贫困群众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是淅川县短中长“三线”产业的快速推进。
淅川县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理念,编制了“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聚力发展短中长“三线”产业,构筑多层脱贫保障,确保每个贫困户参与2~3个脱贫项目。短线重点发展食用菌、蔬菜、光伏产业等短平快项目,确保当期脱贫;中线抓经济林果,重点发展以软籽石榴、薄壳核桃为代表的经济林果,套种油牡丹、黄姜、花生等林下作物,巩固脱贫成效;长线抓生态旅游,着力构建鄂豫陕旅游联动大格局,确保持续增收奔小康。
该县还创新扶贫举措,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模式,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建设产业基地,提供资金托管、资金托管+就业、资金托管+合作种植等多样化的“扶贫套餐”,实现公司(合作社)和贫困户共赢。
目前,该县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共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3个,发展生态产业26万余亩,全县贫困户70%以上的收入来自扶贫产业,2万余名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发展,人均增收2200元。(生俊东 冷新星 杨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