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频频发生 如何有效防范

2018年01月07日07:32

来源:法制日报

防范养生骗局预防针不能只给老人打

自2017年6月20日开展专项行动以来,截至12月20日

□ 本报记者 周宵鹏

免费听了几回所谓的“专家健康知识讲座”后,家住河北省廊坊市的周奶奶竟然像被“洗脑”一样,无论家人怎么劝说,最终还是买了1万多元冠以“细胞能量”概念的保健品。可当吃了一段时间感觉没啥效果时,当初撵都撵不走的保健品销售人员却再也联系不上了。

要么是具有“高尖科技”的保健仪器,要么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屡见不鲜,却总有不少老年人“乐此不疲”。

2017年6月以来,河北省公安机关开展打击保健食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尤其对利用会销、“会诊”等形式诈骗老年人的案件进行重点打击。半年过去了,警方在专项行动中发现了哪些案情新特点,社会又当如何有效防范保健品骗局频频发生,《法制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先打亲情牌再出养生牌

讲师在台上声泪俱下,讲述着家人如何因为没有服用保健药品而含恨离世;台下人群中几位听众尤其积极,配合着讲师或是鼓掌或是掉泪;在场的其他老年人听着听着也渐渐融入了氛围,甚至情不自禁地落下眼泪,对自己的身体感伤起来……

这不是什么道德教育或者传销组织授课,而是一场保健品推销讲座。

周奶奶正是听了这样的讲座后中了套。最初,她接触到所谓的“细胞能量”保健品,是在社区里的“咨询义诊”活动上,几个身穿白大褂的“医生”为老人们免费量血压,不过与印象里的医生不同,这几位总会和前来咨询的老人说说保健品的事儿,有几位老人还被告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很不好,需要去听听讲座。周奶奶不知道,这正是套路的开始。

在之后的日子里,周奶奶多次参加所谓的健康讲座,也拿回家不少免费赠送的鸡蛋、面条等小礼品,不知不觉中,周奶奶参加讲座越来越频繁。一些自称某某协会的工作人员也总和她往来,隔三岔五地与老人通电话,有时还上门走访,顺便推销一下产品。

尽管老伴对此非常反感,但周奶奶却觉得参加这些活动很有人情味,每每讲座时的大家庭气氛也非常融洽,甚至感觉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很是亲近。慢慢步入温情陷阱的周奶奶最终掏出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回一堆功效不得而知的保健品。

事实上,周奶奶遭遇的正是典型的保健品推销套路。她不会注意到,当她与所谓协会工作人员往来时,家庭情况、子女情况已经被摸得一清二楚;当她参加讲座时,自己是否有退休金的情况已经都被登记了下来,会场中总有不少工作人员戒备森严,看到有人掏手机就上去看看是否在录音录像。

前不久,山西省朔州市工商局副局长郝如翔在连续两天卧底、取得扎实证据后,领着朔州市工商局、公安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3个部门数十名执法人员,端掉了以推销保健品为名骗取老年人钱财的团伙。郝如翔一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他卧底所拍的视频,在网上的点击量超过了1000万,视频中记录的内容与周奶奶的遭遇如出一辙。

“路数是一模一样,一个就是免费健康讲座,一个是免费给发礼品,再一个就是针对老年人常见的病,包治百病。”郝如翔对媒体表示,他在下班路上收到了所谓健康讲座的传单,说能拿传单换鸡蛋,一听就是工商部门经常打击的保健品骗局,于是就开始了卧底。

河北省工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保健品骗局组织者往往临时租赁场所,以长期提供免费体验或试用为诱饵,通过播放录像、给老年人授课等方式,让老人免费体验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再进行销售。这些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多属辅助产品,不能用于治疗疾病,但销售者进行宣传时往往夸大疗效。讲座一般都是前阶段洗脑,后阶段卖产品,地点多选在隐蔽地方。

郝如翔介绍,骗子精心策划十分周到,他们的讲课笔记上明确写着“不要说老年人病、死什么的,首先让老年人感觉你特别亲热”“看这个老年人有没有钱,又对这个保健品不反感,尤其领老人们出去集体吃饭,或者郊外旅游,把前期工作做完了以后,老年人感觉到这个工作人员比我的儿子、姑娘还强,在都放心的情况下,再讲保健品对老年人的好处”。

因为多数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老人病,不法分子摸准老人求医心切的心理,且识别能力差,故意把保健品当药品推销。为逃避处罚,行骗分子错开监管部门上班时间,在一个地方行骗得手后马上换地方。群众发现保健品并无医疗效果后,也找不到人维权。

假保健品有些无效有些有毒

诸多保健品骗局中,一些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属于工商部门查处打击的范围,而一些则涉嫌犯罪。

2017年8月,石家庄市公安局桥西分局成功捣毁一个以营销保健食品的方式从事诈骗活动的犯罪团伙,抓获嫌疑人41名,查获用来诈骗的3种保健食品和4种食品,共计1200余盒(瓶),涉案金额200余万元。

2017年8月1日,石家庄桥西公安分局接到石家庄市公安局线索通报,称大连市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涉嫌利用保健品会议营销的方式骗取老年人钱财。桥西分局立即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初步摸清了该企业的组织形式、人员结构、产品销售方式等信息。随后,警方一举摧毁这一团伙,目前已刑事拘留3人,取保候审1人。该公司法人代表于某及自称专家的张某目前外逃。据该公司经理林某供述,他指使员工王某和陈某冒充生物专家,对来参加营销会议的老年人进行身体癌细胞检测,然后向其销售相关的保健品,以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据介绍,在各种利用保健食品类的违法犯罪中,侵害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儿童群体、特定病患群体,涉及的保健品有减肥类、降血糖类、缓解体力疲劳、降血压及壮阳类等。一些骗局中的保健品没有任何效用,有的保健品还“有毒”。

马某等人在没有任何相关资质及正规生产设备的情况下,私自生产销售含有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西药成分的保健食品。2017年9月,河北沧州市公安机关成功侦破这起特大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捣毁生产窝点1处,查扣生产设备4台,咖啡原粉200余公斤,减肥咖啡成品40余万袋,涉案金额达2000余万元。

在河北承德市公安机关侦破的一起特大网络制售有毒有害保健品案中,犯罪嫌疑人张某、刘某某等人通过微信、淘宝网等进行联系,生产、销售降糖类有毒有害保健食品,并通过物流快递邮寄给买家。公安机关已抓获犯罪嫌疑人39名,打掉黑窝点19个、黑工厂4个,查获32种、15万余盒有毒有害保健食品,查获制假生产流水线5套。

这些都是河北省公安机关开展打击保健食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的典型案例。记者从河北省公安厅获悉,自2017年6月20日开展专项行动以来,截至2017年12月20日,河北省共侦办保健食品类犯罪案件21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5名,铲除犯罪窝点68个,涉案金额近13亿余元,侦破案件同比去年增长220%;破获了一批涉众型重大犯罪案件,发起破获全国集群战役及部督案件15起,省督案件22起。

认倒霉不报警缺亲情愿被骗

2017年6月,随着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落网,这起涉及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公安部督特大电话销售假药案,经过河北省衡水冀州警方近两年的工作,终于告破,全部53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上述案件中,主犯李某靖只有28岁,2015年,她与堂兄李某祥合伙注册了公司,开始组织人员大肆进行电话诈骗活动,冒用知名专家暗中推销自己的假药。李某靖和李某祥供述,他们的销售对象为40到60岁的中老年人,他们以每条0.5元到1.5元的价格,购买到大量中老年人个人信息,招来员工以“宋一夫大夫”等专家及其学生的名义给受害人打电话实施诈骗。

家住衡水市冀州区的刘大妈是受害者之一,她接到专家“宋一夫大夫”的电话,按照推荐购买了40袋价值6000元的中草药。然而,在服用无任何效果后她发现,药包里竟然是一些鸡蛋皮、树叶、小石子。2015年10月8日,刘大妈报案,该案由此案发。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在犯罪嫌疑人大肆行骗的7个多月时间里,并非只有刘大妈一个人发现了假药问题,但却只有她一人报案。有受害者发现被骗后,都找回来要说法,心虚的犯罪嫌疑人就把钱退回去,受害人觉得没有受损失也不再深究。

事实上,在诸多保健品骗局中,受骗的老年人虽多,但是真正报警的却没有多少。有些老年人虽然认识到自己被骗,却碍于面子自认倒霉,根本不会把事情告诉孩子。

目前,很多骗子销售的所谓保健品都有正规的手续,保健品说明书、宣传单上并不存在夸大宣传,销售人员往往是暗地里向老年人肆意夸大功效,收集证据非常难,除非有现场录音或录像,否则这种虚假宣传很难取证,客观上也给行政部门执法带来困难。

相关专家指出,目前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存在许多难点和漏洞,应当进一步完善保健食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监管职责,确保监管工作有法可依。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做好监管衔接、联合执法、填补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老年人心里清楚这些所谓的保健品、理疗品并非如此“神奇”,可却依然愿意参加并选择相信。其中原因,是老年人生活孤单,子女又忙,参加集体活动十分热闹,虽然一开始告诫自己不要掏钱,但随着陷阱越来越深,最后还是情不自禁地掏了腰包。

郝如翔在一次暗访保健品骗局窝点时,就发现有二三十位老人聚在一起,有炒菜的,有包饺子的,其乐融融。“通过给他们洗脑,他得到快乐了,他就是买点东西,无所谓,因为好多老年人有钱,可能就是追求快乐。”郝如翔无奈地说。

因此,预防老年人遭受骗局,不仅要有意识地给老人打好预防针,多讲讲真实的案例,告诉老人不要贪小便宜,遇事多找子女商量,不要轻信别人的话。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子女要多关心老人,不要给骗子打亲情牌的机会,让老人精神世界充实起来,不再被骗子的甜言蜜语哄得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去。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