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读懂河南“塞罕坝”的传奇密码

2018年01月10日04:41

来源:大河网

  薛世君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几代塞罕坝林场人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成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几乎在相近的时间内,距离塞罕坝近一千公里的黄河故道上游,三代民权林场人在茫无边际的沙荒上,68年间培育了6.9万亩的平原林海,筑起了一段名列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的“绿色长城”,演绎了同样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详见河南日报1月9日报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一如已届鲐背之年的民权林场职工潘敬修那句质朴而有力的话——“植树造林,说到天边都是正道!”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民权林场在千里黄河故道上构筑的这道绿色长城,与河北塞罕坝林场的万顷碧绿遥相呼应,都是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真实写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样本。它们都用沧海桑田的华丽蝶变给人以深刻启迪: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一方面要通过铁腕治污、节能减排等做“减法”,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等做“加法”,从而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到“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从“大风起、飞沙舞,一年四季都喝土”到“林映水中鱼游树,云落水底鸟穿波”,民权林场的改天换地,横亘着几多岁月沧桑,绵延着多少精神伟力,也凝结着无法计量的汗水辛劳。从最初的一亩苗到今天的万丛林,民权林场已经成为中原大地一个不朽的绿色传奇。

  这是牢记使命、忠诚履职的职业操守,“防风治沙是我的职责”“死了也要守望林区”。这是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饿了啃一口干馍,累了支个帐篷和衣而睡。这是勇于探索、不断实践的创新意识,总结出“高栽杨槐低栽柳”的栽种方法、“坑挖深、土埋实、树行与风向垂直”的种植技术,杨树、刺槐良种选育始终领先全国。民权林场人,绿色发展的接力棒代代相传,接续奋斗的本色永不改变,才使风沙肆虐的贫瘠之地荡起万亩林涛,升腾起绿色的希望,诞生出绿色的奇迹。河南的“塞罕坝”,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也是“传”下来的。这种精神,与在黄河故道绵延的那片林海一样,穿越岁月的风烟,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当前,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再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再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而又繁重。只要我们将“塞罕坝”精神和民权林场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以钉钉子的精神不懈奋斗,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