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天明:作家必须知道社会的需求

2018年01月13日10:09

来源:大河网

  □大河报报道 记者游晓鹏

  核心提示|他生于昆明,长在上海,两次上山下乡,把青春热血年华投入农村、边疆做农民、当教师、当基层干部。他始终怀揣文学梦想,曾经把自己关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仓库中写出人生第一部剧本,命运由此转折。

  他是17年前风靡全国的反贪电视剧《大雪无痕》的原著作者、编剧,还“培养”出了一个著名的导演儿子。他也很潮,最早一批使用电脑写作,微博微信玩得溜熟,在微博上炮轰郭敬明、韩寒邓超,不惧数以万计的郭粉韩粉邓粉围攻。

  他就是陆天明,一位著名作家、编剧,名满江湖仍然笔耕不辍的写作者。1月6日,郑州松社书店,74岁的陆天明冒雪而来,在本应是尽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不仅拿出了耗时两年零九个月写就的新作《幸存者》,更豪言这是计划中“中国三部曲”的第一部,“我还要再写两部,写完了再写自传”。

  希望塑造出一代人的典型形象

  “我想为这一代人立传,写出更贴近真实、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人民的作品,所以书里80%以上的细节和情节都是真实的。”

  写完《高纬度战栗》,2008年又推出长篇小说《命运》的时候陆天明已经65岁。环顾“40后”作家,都已功成身退,按理不应再去做写长篇小说这种苦活儿,但一个心结未了让他念念不忘,放不下笔。

  《命运》是为深圳建市30周年而作,但深圳之外,整个中国的这三四十年也处在剧烈变革之中,陆天明想用全景式的文学创作把这场变革串起来。“这三四十年不亚于地球的又一次‘造地运动’,改变了中国每一个家庭和每个人的命运,决定了我们今天生活的样子,也必将在以后很长时间内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陆天明说,作为当代作家,有责任以文学的方式去记录十几亿人在这场变动中所经历的变化、经历的痛苦、产生的各种幸福感以及付出的牺牲和代价,何况无论是反腐小说还是电视剧,关注现实始终是自己坚持的文学理念和价值观,自己更不能缺位。

  陆天明把这个庞大的写作计划描述为“中国三部曲”,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一直写到今天,切入点就是自己的同龄人,他眼中的“最后一代理想主义者”,也是流行称谓里的“40后、50后”。他认为,理想主义者每一代人都有,但这一代或许更加纯粹,他们曾经为了改变中国不顾一切地上山下乡,不远万里、不辞辛劳走到工农当中去,到最边远的地方去。这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事情,切切实实存在的一代人,他们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也经历了很多曲折,他们不是几个人,而是几千万几亿人,他们应该在文学中留下印记。

  这就是《幸存者》的故事内核。已经写过9部长篇的陆天明原以为半年就可以写完《幸存者》,结果写了两年零九个月,“怎么会拖那么长时间?因为我想为这一代人立传,写出更贴近真实、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人民的作品,所以书里80%以上的细节和情节都是真实的,只是放在不同的人身上,希望塑造出一代人的典型形象”。

  人生的转折点是一部剧本

  陆天明后来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影影绰绰写到了《幸存者》中谢平的身上。

  2000年前后,《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先后搬上荧屏,让陆天明成为京城最知名的反腐小说作家。很少有人知道他原本也是支边知青,从农工变为大作家,他的人生故事并不亚于任何一部小说。

  1958年,14岁的陆天明放弃正在读的高中,偷改自家户口本虚报两岁去安徽农村当“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父亲在他10岁的时候去世,兄妹四个都靠母亲拉扯长大,母亲当然不同意身为老大的陆天明离开,他就每天压一封信到母亲枕下,写了20多封信后终于说服了母亲,陆天明也成为当时全上海开赴安徽这批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人,在黄山脚下当了一年农民,两年山村教师。十五六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因为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活条件极差,陆天明非常瘦弱,染上肺结核后吐血不止,又被送回上海,在街道工作。1964年陆天明又响应号召报名支援新疆,领导和朋友都劝他考虑身体不要去,可他豪情万丈义无反顾地再一次离开了上海。

  在新疆奎屯,陆天明当过农工、农工班班长、武装连代理指导员、农场机关干部,还挎过小手枪。“我一直喜欢文学,立志当作家,但是7年没有写作,因为我的本职工作并不是写作,我对工作投入了全部热情,我这个从没有参过军入过伍的城市知青,在农场武装连队当指导员的时候老兵们都非常信任我。”陆天明说,直到1971年组织上号召工农兵写作,他才重新拿起笔,请了一个星期假,裹着皮大衣钻进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仓库,写出了一部讲上海知青在新疆农场奋斗的四幕话剧《扬帆万里》。

  “没多久我回上海探亲,恰好也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看了一出知青题材的话剧,非常激动,把自己的剧本寄给了他们,结果他们真的来找我了,说我的剧本把所有演员都看哭了。”陆天明说,上海人艺对剧本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后来剧本在上海一家杂志发表,这部剧也引起新疆重视,被当作新疆的代表剧目赴京参加全国话剧调演会演。

  这部剧本成为陆天明人生的转折点,会演之后,陆天明被调入中央广播文工团搞专业创作,一家人也都迁到了北京,其中包括只有4岁的陆川。陆天明后来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影影绰绰写到了《幸存者》中谢平的身上。他说,那个年代很多知识青年放弃了优厚的生活,选择到祖国最艰苦、最边远的地区去从事体力劳动,他们改变了边区的文化和经济面貌,但很多人的才华也被埋没,“跟他们相比,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捍卫自己说话的权利

  作家不能仅仅为文学而活着,要做“参与文学”,必须知道社会的需求特别是民众的需求。

  如何从体力上还能保持在70岁以后写作长篇?陆天明的秘诀是不开夜车,他也奉劝年轻人不要开夜车:“我一般是早晨四五点起床,锻炼一小时吃饭后写到12点,吃饭休息一个小时再接着写到傍晚,晚饭过后看会儿电视,9点钟一准儿上床。”

  留意陆天明的微博你能发现,他几乎是“日更”,而且十分关注社会热点,有时也会跟网友吵架。因为批评郭敬明、韩寒、邓超,陆天明曾被几十万粉丝围攻,有人劝他关掉博客、微博,但他坚持到底,“我要捍卫我说话的权利”。“作家不能仅仅为文学而活着,要做‘参与文学’,必须知道社会的需求特别是民众的需求。”

  《幸存者》出来后,“从没替老爷子吆喝过”的陆川立刻刷微博,表示目睹父亲苦行僧般的写作生活,虽然真心希望他辍笔抱孙,但在浮躁阅读的当下,希望父亲这一次对于纯文学写作的回归,能给一小众纯文学写家撑住希望。陆天明则幽默地回应:“一直希望儿子能夸我几句,等了40年啦。”

  搞艺术要靠自己的作品立足

  陆天明认为,导演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只有经过打磨、靠自己一番努力才能做到底。

  很多人觉得,名作家、名编剧陆天明家里出个名导演陆川是自然而然的事,其实不然。陆天明说,自己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商人,父亲是巴金的《家》里面觉新式的人物,虽然好文,但为了家族放弃了理想,在上海做进出口贸易。到了自己这一代,就开始莫名其妙地喜欢文学,不仅是陆天明,他的妹妹陆星儿也是非常有名的作家。这种环境的确对陆川影响很大,但搞艺术是很难靠遗传、家庭的,“你可以动用自己的关系让他拍一部片子、发表一部作品,但如果他没有天赋、才华和意志,第二部作品怎么办?第三部怎么办?搞艺术要靠自己的作品立足,你帮不了他一辈子”。

  所以,陆天明的原则是“不帮”陆川。陆川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想报考北京电影学院,陆天明不同意,理由是高中毕业就考导演系,“根本不懂中国和中国人是怎么回事”。陆川考了另外一所学校的英语系,毕业之后工作两年才又再考北影导演系研究生。“导演系主任是我的朋友,但我没有给他打招呼,陆川考上后,这位朋友看考生资料才知道陆川是我的儿子。还有点不高兴,责备我,儿子考他的导演系,为什么事先连个电话都没给他打。”陆天明认为,导演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只有经过打磨、靠自己一番努力才能做到底。

  陆川第一部电影《寻枪》筹备的时候,背着剧本在北京到处敲门找人找钱,也曾对父亲当时没有动用各种资源不太理解,但陆天明知道吃苦的重要性,陆川不断修改剧本,又四处跑了两年,得到了锻炼,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人生体悟。最后,剧本得了奖,得到姜文支持,越走越顺。“陆川后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三十岁以后才真正懂得父爱是什么,我很欣慰。”陆天明说。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