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搬到试验场

2018年01月18日09:04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近日,记者从长沙乘高铁前往一个无人机试验场采访。上车后,与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潘孟春、徐昕、刘肖琳3位专家相遇。一打听,他们此行与记者竟然是同一个目的地。

  “我们是去参加两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见记者有些好奇,潘孟春教授道出了他们此行的任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锐教授今天也从北京赶去,我们5人组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同行的中南大学教授谭冠政补充说。

  两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为何要选择千里之外的试验场?“他们正在参加某无人机课题试验,眼下正是项目攻关的关键时期,为了不影响科研试验,又保证他们按时毕业,我们就决定在试验现场组织答辩。”该院无人系统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昕说。

  列车一路向北疾驰。记者一行到达试验场已是下午2点,从北京来的周锐教授也到了。答辩的博士生陈超和赵述龙站在试验场一栋平房前,脸上充满自信。

  来不及休息,5名专家在平房内一张拼接的大桌子前坐定,答辩随即开始。

  首先答辩的是陈超,他的博士论文选题就来源于正在进行紧张试验的前沿课题。攻读博士期间,他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5篇高质量论文。

  5位答辩委员认真听完陈超的论文汇报后,一连提出好几个问题,陈超一一进行回答。从委员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篇论文和现场提问的回答是满意的。

  短暂休息后,赵述龙上场答辩。面对本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他沉着地打开电脑,将论文观点娓娓道来。

  委员们一边听一边看着投影演示。呼啸的北风透过门缝吹进答辩现场,房间没有取暖设备,但教授们始终全神贯注,认真地履行着考核把关的职责。

  下午5点20分,答辩结束。经无记名投票,由5名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陈超和赵述龙两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走出答辩现场,5位专家旋即登车赶往高铁站。“吃过晚饭再走吧。”“我们已订好了返程车票,吃过饭就赶不上车了,明天还要上课呢。”刘肖琳教授说。

  望着专家们离去的身影,顺利通过答辩的陈超和赵述龙,欣喜之余满是感动。

  这边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结束了,那边跑道上,试验还在进行。记者了解到,去年3月以来,该院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无人机系统创新团队,在远离学校的试验场连续奋战。目前,团队实现了一系列原创性技术突破。

  “我们正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陈超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必须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完成好这次科研试验任务。

  傍晚,夕阳染红了天际。当天最后一批次飞行的无人机开始自主返场,试验场一片紧张忙碌的场景。陈超和赵述龙迅速投入到科研试验中……

编辑:林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