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微访谈】农民考古女技师王丛苗:一个人的35年和最早的中国

2018年01月24日11:02

来源:大河网

  

  河南人大网-大河网联合报道(记者/莫韶华 高利国 摄像/贺志泉)她从来没上过大学,却是很多博士生、硕士生的老师;她手绘了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大型考古报告《二里头》里的上万幅插图;她的绘图能精准的反映田野地层、出土遗物位置以及器物的形状、花纹甚至质地;她看似弱不禁风却总"暗自较劲",她能将3米长的洛阳铲全部钻入土中;她用35年的时间奔走在考古现场,从发掘到研究、从绘图到修复,无所不能……她就是来自偃师二里头村的农民考古技师王丛苗。

  "我没上过大学,但我喜欢和文化人待在一起。" 1982年夏天,18岁的王丛苗第三次高考落榜,随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二里头工作队招工。"那时考古队一天有1.5元钱工资,而我们村里10个工分才八毛钱。"通过考试,落榜青年王丛苗脱颖而出。"考不上大学我不甘心啊!也不想在农村抬不起头,加入考古工作队当时是我唯一的希望,我便卯足了劲。才开始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后来就真的爱上了这份工作",王丛苗说。其实,当时的工作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二里头考古遗址附近设置的工作机构。长期驻地进行科研工作,就近招聘村民参与发掘、整理工作。

  来郑州开会依然不忘夜里赶工的王丛苗

  招来的农民先是"广泛撒网"再"重点培养"。就是在培训一些基本考古常识后,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专业分工。王丛苗很有绘图的天赋,到考古队后不久才华尽显。后来就被派到北京社科院考古所参加专项培训,在那里,她系统地学习了考古绘图技术。"当年为啥需要绘图人员,因为照相很难。队里虽然有胶卷,但是物以稀为贵。有些发掘现场,需要先绘图,确定文物的位置后,再进行发掘。十几个农民工就等着我画,我要是画不完,就会影响发掘进度。"

  2014年,距二里头遗址发掘已经过去55周年了。这一年,社科院考古所发表了5卷本《二里头》考古报告。报告中的上万张插图是王丛苗亲手绘制的。 好的考古绘图"见图如见物",但允许有细微误差。与同行相比,王丛苗对自己有更苛刻的要求,因为她要记录和展示的是"最早的中国"。

  资料图

  王丛苗所工作的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它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中国最早王朝——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存。

  中国最早的宫城、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这一遗址自上世纪60年代发掘以来,不断改写着中国之最,甚至享誉海外,它刷新了考古和历史学者的认知。

  王丛苗在考古所工作了35年,和二里头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一直都在"暗自较劲",就在来郑州开会期间,她仍然带着绘图手稿赶工。"其实很多考古队都不想要女同志,因为这不仅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起初我为了要一份工作,我告诉自己要比其他的男技师更努力,现在为了理想我告诉自己更要坚持下去,和年龄作斗争,因为我尝到了努力带来的‘甜头’。"

  现在,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在读博士,一个读研究生,"我觉得我不再是以前那个抬不起头的农民了,我成功了。"

  资料图

  王丛苗告诉记者,父亲给她取名"丛苗"的寓意就是希望她能像小草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坚韧的生长。

  谈及此次参加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王丛苗甚至有点紧张,完全不像谈起考古来侃侃而谈的那个人,她说,"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50多年来我一直生活在农村,深深的了解着农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农村的变化。现在的农民吃的好,穿的好,看病有医保,富民政策好,老人有养老,这得益于国家对农村的关注和支持啊!"

  此次作为省人大代表,王丛苗也带来了自己的议题。二里头遗址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中,准备于2019年面向公众开放,遗址公园也已经立项。近年来,压占破坏虽然停止了,但是农民建房、小型乡镇企业扩大厂房等破坏活动还是依然存在的。我希望《文物保护法》能够在这方面更加健全,做到有法可依。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