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大河网邀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01月24日16:19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贺心群)1月24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省长陈润儿作政府工作报告。大河网理论频道特邀省内专家对省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同步解读。

  【报告解读】我省经济发展开始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内容】:全省生产总值先后跨越3万亿元、4万亿元台阶,初步核算2017年达到4.5万亿元,年均增长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先后迈过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达到5238.3亿元,年均增长9.8%。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耿德建】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速是在我省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经济总量接近4万亿台阶上取得的,一年增量达到3000亿元,相当于2万亿台阶上的15%和3万亿台阶上的10%。由于增量规模足以提供较大的就业容量、发展空间,财政、税收、居民收入、新增就业等,并没有因增速下降而发生大的波动,仍然保持积极性变化。可见我省经济发展已初步走出高增长阶段,开始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报告解读】做好放管服改革 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

  【内容】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放管服”改革继续深化,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在全国率先实行“三十五证合一”,日均新登记企业是改革前的3.5倍。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耿德建】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改变了原有的拼资源禀赋、拼土地供应、拼政策优惠的竞争方式,开始向拼制度创新、拼市场环境、拼企业生长空间等新型竞争方式转变,未来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市场化程度上的差距,而市场化程度又取决于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因此放管服改革成为改革重点中的重点、关键中的关键。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谁在放管服改革方面走在前面,谁就会在区域经济竞争中谋得先机,占据主动。

  【报告解读】河南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效果良好

  【内容】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首批45个市县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在建和竣工项目4317个。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城市处郜俊玲】我省包括县城共有106个县级城市,是全国县级城市最多的省份。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和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我省县级城市由人口净流出地开始转为农村人口转移意愿的首选地,成为城镇化人口的重要载体。2016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意见》,并选出45个县市作为第一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试点,把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作为转型发展的引领工程、民生改善的保障工程和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进行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

  【报告解读】脱贫攻坚需全面激活贫困地区和群体

  【内容】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牢牢把握精准要求,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关键环节,复制推广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兰考滑县脱贫摘帽。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刘云】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困地区呈现出区域性整体性下沉的趋势,逐渐成为被市场遗忘的角落;二是贫困人口呈现出群体性与社会脱节、掉队的现象,缺乏与社会化大生产对接的能力和意愿。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和易地搬迁,就是要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把先进要素强力且集中注入到这类地区和群体,以达到全面激活的目的,使其有能力介入并赶上现代化进程,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报告解读】市场消费需求新变化为全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新契机

  【内容】培育消费热点。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实施康养家政服务扩容提质工程,深化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推进健康休闲产业发展,鼓励引导节能、节水、环保、循环再生等绿色产品消费。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耿德建】当前我省市场消费需求发生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型向升级型、物质型向服务型、大众化向差异化转变,这些变化是我省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反映。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供给结构,使得新的消费成为可能;城镇化率超过50%拐点,培育了消费层次提升的人口主体;全省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变化的市场需求为新型产业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而为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报告解读】加快建设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城市群意义重大

  【内容】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城市群等。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处杨文才】: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走势的重大因素。2016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0.7:47.4:41.9,2017年为9.6:47.7:42.7,表明我省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中,但问题依然存在。加快建设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城市群,有助于破解我省制造业发展长期存在的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为老工业基地加快新旧动力转换重新焕发生机摸索经验,为培育制造业区域增长极树立典范,为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样板。

  【报告解读】开放战略平台的功能释放将提升河南对外开放水平

  【内容】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提升中欧班列(郑州)“陆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网上丝绸之路”建设,推进电子世界贸易组织核心功能集聚区建设。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耿德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和航空港综合实验区、河南自贸区等开放战略平台的功能释放,“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加快推进,共同奏响我省开放发展的交响乐,把我省从原有的开放腹地推向了开放的前沿,改变了我省开放发展长期以来所处的劣势地位,极大地拓展了我省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发展要素、开展区域合作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张力,促使我省开放水平提升新层次,开放发展进入新时期。

  【报告解读】中原要出彩,关键在人才

  【内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生物育种、通信技术、超级电容、工业CT等创新引领型项目的产业化。持续实施中原千人计划、名校英才入豫计划和海外引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处杨文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中原要出彩,关键在人才。持续实施中原千人计划、名校英才入豫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和“圆梦中原”人才招聘活动,能够有效应对区域人才竞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撑诸多国家战略规划和战略平台建设,实现“三个高地”和“四个强省”目标。

  【报告解读】河南城镇化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内容】积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住房保障、农民进城购房等纳入居住证基本公共服务范围,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刘云】:2017年,我省城镇化率历史性地跨过了50%的转折点,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但依然低于全国58.52%的平均水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低,存在严重的半城镇化问题。今年我省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0%以下,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这一比例还会继续降低。河南是一个拥有一亿人口的大省,即使城镇化率达到60%,也还有4000万人在农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增加农民收入,功夫在诗外,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减少农民而富裕农民。

  【报告解读】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河南要围绕非价格竞争力做足文章

  【内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发展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林果分别达到1200万亩、2200万亩、1300万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刘云】: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一是通过农业的多功能、特色化和全链条开发提高非价格竞争力。我省目前有2089万个小农户,户均不足6亩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空间有限。因此,我们需要在提高农业的非价格竞争力方面做足文章。尤其是要利用我省广大丘陵山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绿色景观资源等,瞄准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需求,高起点开发绿色化、小宗化、个性化、定制化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大力发展多功能农业。

  【报告解读】乡村振兴需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方式创新相结合

  【内容】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小农户和大生产、大市场的有机衔接。把支持返乡下乡创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争取再实现20万人返乡下乡创业。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刘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兴旺”固然需要动员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返乡下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结果必须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快以土地确权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村资源型资产的可流动性,让城市的先进要素能够顺利地与农村的绿色生态资源结合起来,进行高效配置。另一方面要通过经营方式创新,破解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地位不对等,无法形成制衡机制的问题,完善二者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互促共赢。

  【报告解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贯彻人才强省战略的体现

  【内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持续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计划,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处杨文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去年,我省出台了《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我省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既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体现,也是贯彻人才强省战略的体现,是全面小康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梦想的需要。只有这样的意识深入人心,教育才会成为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的“政绩工程”和老百姓心中的“幸福工程”。

  【报告解读】提升劳动力素质才能适应人力市场需求新变化

  【内容】着力扩大社会就业。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深入实施职教攻坚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众多渠道就业创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妥善做好下岗分流职工再就业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城市处郜俊玲】就业是民生之本。我省是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力素质不适应人力市场需求新变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保障和实现高质量和充分就业,对我省而言,既要继续重点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不断拓宽就业创业的渠道。又要适应人力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技能和素质,提高就业创业的质量与水平。

  【报告解读】住房制度改革是提升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

  【内容】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青年医生、青年教师等纳入保障范围。因城施策,分类做好房地产市场稳定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城市处处长郜俊玲】当前,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结构、收入层次、住房需求更加多元,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打造多元化的供应体系,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居住需求,特别是立足我省城镇化发展阶段,满足大量收入较低、积蓄不足和流动性较强的农村转移人口、大专院校毕业生等城市新增人口群体,对租赁房以及保障房的需求,既是顺应新时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提升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