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微访谈】河南省政协委员王胜昔:让民间中医的“绝活”“偏方”再放异彩

2018年01月24日19:3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宋向乐)拥有一手绝活的“赤脚医生”在当年是农村百姓看病的首选,90年代,随着《医师法》的施行,很多民间中医选择转行,他们的“绝活”“偏方”也面临流失。如何让民间中医在体制内存活下去?1月24日,河南省政协委员王胜昔谈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就是对民间中医身份问题进行确认。

999

  河南省政协委员王胜昔

  现状

  “赤脚医生”成为体制外的重要角色

  民间中医是相对于国家教育、医疗体制之内从业中医者的一种称谓。从整体区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农村、基层,他们亦农亦医,或者专职,或者兼职;从年龄结构上看,多数为过去“赤脚医生”时代留下的从业者或其后继者;从学历结构和资质上看,普遍学历偏低或者没有学历,多数拥有乡村医生的资格证书,执业范围内外妇儿均有。

  从技术手段上看,他们长期扎根基层,虽然在理论上不够系统,但对中医药有大量的实践,在治疗上推崇纯中医疗法,有很多有效的技术手段。

  2015年在“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扩展项目”中,就有13项传统中医疗法(方剂)入选。如郑州市中原区李氏膏药、安阳市文峰区姚家膏药、中牟县鸭李正骨、濮阳市后河张氏正骨、济源市石氏中医针灸、汝州市宋氏中医外科、开封市鼓楼区众度堂中医外科疗法等,在当地很有影响。

  从作用发挥上看,民间中医是目前基层、农村主要的中医医疗力量。基于当前基层医疗环境和条件,基层医疗机构吸引不住人才、留不住人的情况十分突出,高学历人员不愿意去,撑起基层医疗的核心力量是在乡村长大扎根的民间医生,在国家体制之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问题

  转行、断层、政策支持少导致民间中医日渐萎缩

  尽管民间中医在百姓医疗服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却因为长期以来运行机制的问题,导致民间中医普遍萎缩,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纷纷转行的民间中医

  当年,“赤脚医生”成为农村和基层百姓日常看病的主要力量,在保障基层百姓健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法律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医师法的实行,很多“赤脚医生”因为学历等原因而失去了继续执业的机会,一些“赤脚医生”转行了,但有一些“赤脚医生”坚持半公开的状态下继续从事医疗工作。

  这些人具有一定的医疗技术和对中医的热爱,但是因为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而处于较低的职业地位,得不到尊重和官方认证。

  断层现象突出

  近年来高校中医毕业生这到基层工作的越来越少,长时间得不到补充。而一些民间中医又因为年龄问题,虽有一些技术手段但是因为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或者相应的职业支持,普遍存在着后继乏人的情况,一些有效的技术、药方得不到认可,一些技术因为民间中医理论水平不足得不到及时的研究开发,甚至于在民间中医去世后带进坟墓,对中医药事业造成损失。

  政策支持力度小

  目前,民间中医多以自由执业为主,与现有分级诊疗体系还无法很好的融合,游离于一些民间优秀的传统中医药“绝活”、“偏方”虽然有效,但是在治疗时不能纳入到相应的“新农合”和医疗保险报销体系,影响了民间中医从业的长效性和群众的选择性。

  建议

  形成机制支持民间中医献方和技术

  “尽管一些人从事不正当经营,但绝大多数是有真才实学的、对中医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很多在一些疾病防治方面有绝招,但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取得资质,影响了职业身份确定。”为此,王胜昔建议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实际出台民间中医管理办法,应该按照最新的中医执业规范,对这些中医进行职业能力的认证,对于有真才实学的应该给予其执业的机会。

  王胜昔还建议省委、省政府采取措施,对于民间中医的现状进行调查,同时,对民间中医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行评估,有效提炼有效技术,还有对于有效的技术和偏方药方进行专家评定。

  “201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十九条提出,国家采取措施支持对中医药古籍文献、著名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以及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王胜昔建议政府采取对民间中医激励的措施,或可采用联合开发研究的模式,形成有效的献方、献技术的工作机制。”

  除此之外,王胜昔还建议利用各种平台和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民间中医与高校、科研院所或相应中医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

  同时,搭建民间中医与中药材研发、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沟通桥梁,加快挖掘、转化民间中医绝活、偏方的步伐,一方面促进中医药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也将民间中医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财富,提升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编辑:张馨予 审核 :张培君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