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背后的河南“科技大牛” 访“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

2018年02月02日07:00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记者尹江勇

  人物简介:张双南,1962年生,确山县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首席科学家。

  1月30日,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正式开工,标志着新时代“发现极端宇宙”事业的新起航。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负责这样一个重要科学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是一位来自确山县的河南老乡——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

  “我希望我的预言都错了”

  在半年多的“试用期”内,“慧眼”卫星给出了超乎预期的优异成绩。特别是在去年沸腾了整个天文界的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中,“慧眼”团队作为重要贡献者参加了这篇历史性论文的核心创作。

  成为“正式工”后,“慧眼”卫星面临着繁忙的工作安排。1月31日,张双南告诉记者,仅仅来自国内16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90份观测提案,就足够“慧眼”忙活7年。

  通过这些观测任务,“慧眼”预计会帮助科学家们发现一批新的天体源,尤其是以中子星和黑洞为主的新的高能天体;通过长期高频次定点观测,理解黑洞和中子星系统的活动及演化机制;对中子星和黑洞的基本性质做出新的测量;研究宇宙深处大质量恒星的死亡以及中子星并合等过程中黑洞的形成等。

  张双南预计,“慧眼”每年能发现大约100个伽马射线暴,如果有些伽马射线暴将来能和引力波事件建立关系,将会成为比较重要的进展。

  “其实,我希望我现在预言的重要成果都说错了。”张双南说,“那就说明,‘慧眼’看到了更重要的秘密。”

  “要把科学本身放入教育体系”

  在科研之外,张双南被称为最接地气的“科普达人”,曾获得2017年首届“最受媒体欢迎科学家”称号。去年起,他针对中国学生普遍缺乏思辨能力的现实,呼吁要进行第四次科学启蒙教育,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目前的教育体系里面,讲得特别多的是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科学素质。但要做好科学启蒙,恰恰要反其道而行之。”张双南认为,科学素质包括对科学真正的理解、科学起源、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几个方面。“要一开始就让大家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儿,才不至于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就是人们学了很多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但是整体科学素养并不高。”

  “科普本身是对教育的一种补充。科学素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并不是科普能够教给大家的,而是要纳入教育体系。”张双南解释,如果大家能在学校就受到很好的科学教育,那么科普的压力就会少很多。遗憾的是,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太多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觉得,第四次科普启蒙教育最关键的是要把科学本身放入到教育体系里面去。”张双南说。

  “家乡的邀请我怎么可能不去”

  为了科普,张双南跑了很多地方。但让他“耿耿于怀”的是,“河南我还一次没去过,因为没人邀请我!”

  根据多年在国内进行科普的感受,张双南认为,科学跟文化密切关联,文化发达的地方往往科技也发达,如江浙一带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对于科普的需求就非常强烈。“河南未来要发展,离不开科技驱动。从长远来看,还是应该注意加强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哪个地方的高校、科研院所比较多,这个地方的科普就做得比较好,因为很多高水平的大学教授和科学家愿意参与到科普活动中去。”张双南认为河南高等教育资源的短板影响了科普能力。他建议,要改变这一局面,河南除了加强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之外,还要学会善用外部资源,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邀请其他省份的专家学者来做科普工作。

  “我们河南有很多科技人才在外面,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愿意回来为科普事业尽力。”张双南笑着“呼吁”,“如果河南能邀请我,这是我的家乡,我怎么可能不去?”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