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这点事儿 一场春节的大众文化狂欢秀

2018年02月03日09:00

来源:大河网

  去年的央视春晚主持人

  《昨天今天明天》,1999年。

  《青花瓷》,2015年。

  《吃面条》,1984年。

  《新虎口脱险》,2017年。

  《不差钱》,2009年。

  《宇宙牌香烟》,1984年。

  □大河报记者王峰

  核心提示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王安石的这首《元日》中,描写了中国人过传统春节的盛景。“回家过年”这四个字对游子来说,是离家那一刻就开始了的行动,无关乎时代变迁,越接近春节,游子的思乡之情就越浓烈。

  而现代人能想起来的春节符号,当仁不让地就是央视春晚。在眼下的网络时代,即使除夕夜你全程盯着手机,耳边也一定是央视春晚背景音。

  设想一下,如果现在打开尘封已久的影音资料库,让我们从1983年第一台春晚开始看到现在,会有怎样的观感?心情又如何?舞台布景由简陋到华美,观众服装从朴素到时尚,演员面容或熟悉或已苍老,35年一路走来,虽然如今年轻人以吐槽央视春晚为乐,但它着实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变化和社会文化变迁。这台以全国观众为受众的年度文化盛宴,也是这35年中国大众变迁的一面镜子。

  开端

  电视文化闯入寻常百姓家

  1983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五年,1983年的春晚为当时的全国观众成功地打开了一个新视界,毕竟那个时候人们的娱乐方式还是多以广播为主。“在我懵懂的记忆里,当时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广播,除了严肃的时政新闻外,还有《穆桂英挂帅》《朝阳沟》《铡美案》等戏曲欣赏,这是当时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今年50岁的王运福清晰地回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1982年,我记得邻居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把电视机摆在客厅,房顶上还要架上接收器,当时的《排球女将》《霍元甲》让人们大开眼界。那个时候,一台电视就是一个家庭财力的象征。”

  在电视文化到来时,推出春晚这个全国性的文化品牌,无疑有强大的吸引力。在1983年的央视春晚上,李谷一成为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她演唱了包括《乡恋》在内的7首歌曲,这成为无人能打破的春晚纪录。1984年,香港歌手奚秀兰以一曲翻唱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的《阿里山的姑娘》令观众眼前一亮,在六位同样身着民族服饰的舞蹈演员的陪伴下载歌载舞,美妙的歌声伴随着翩翩的舞姿,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极大满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986年的央视春晚一开场就是11首歌曲大联唱,蒋大为、成方圆、郁钧剑等歌唱家轮流登台献唱。11首歌曲一气呵成,将观众迅速带入联欢的情境中。歌曲联唱这种形式几乎成为以后各台晚会的标配。

  另外,在当时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内地群众、港澳台同胞或者海外侨胞,都心怀满满的炎黄子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催生了《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万里长城长》《家乡》等流行的主旋律歌曲,这种艺术形式无疑让内地观众大开眼界并迅速接受。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载体,电视文化成功冲击了全国观众的心灵世界。

  尝试

  电视节目和观众逐步互动

  1992年,“我最喜爱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全国观众可以投票选出自己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结果在每年的元宵节晚会公布。这一围绕春晚的评选活动可以视作电视节目和观众互动的开端,不但增强了电视节目对春晚的参与互动,更为电视节目在形式改革和创新上给予了开拓性的参考。

  2002年,央视新闻频道推出除夕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内容涉及春节风俗、春晚探班、对联征集、节目预告等方面,与春晚节目本体形成呼应,营造了年味浓郁的欢庆氛围,这一档节目在客观上起到了为春晚造势的作用,增强了观众的期待感,更为春晚开拓了播出的渠道和平台。

  现在来看,央视春晚的如此举动是在网络不发达时代和观众互动的一次尝试。2013年以来,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则让观众和春晚的互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春晚的互动和改变只是传播革命中的一个缩影。业内人士认为,在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中,观众主要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参与度较低。而在新媒体的发展下,电视综艺节目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度提高,使电视节目的形式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网综节目,如《奇葩说》《明星大侦探》《拜托了冰箱》等节目,不仅能够借助于新媒体等方式直接参与节目话题的讨论,还能发送弹幕与其他观众之间适时进行探讨,这不仅有利于制造节目的话题,保持节目的热度,还能够大大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提升节目收视率,创造更多的点击量,从而创造前所未有的网络互动文化。

  热点

  语言类艺术的变迁

  1984年,马季的《宇宙牌香烟》让观众见识了相声的魅力;2009年,小沈阳凭借《不差钱》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2012年,“小品王”赵本山多年来首次缺席央视春晚,这一年连续登台24年的黄宏也没有露面;2013年,当时火遍全国的郭德纲首度登上春晚舞台表演相声《败家子》;就在赵本山缺席春晚的同时,“开心麻花”连续两年登陆春晚……这一个个春晚语言类节目的节点在观众心中历历在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的节目《吃面条》让中国观众见识了什么是“小品”,在此之前王景愚的哑剧小品《吃鸡》曾登上过春晚舞台。陈佩斯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国内的小品还没有完整地出现在舞台上,都要自己摸索着来,如何用十几分钟的时间表现一台完整的故事,并有机地穿插在晚会节目中,这在当时是一个创新。”小品编剧何庆魁则认为电视传播媒介是小品传播的有力助手,“任何样式的艺术都是生于民间、兴于民间的。电视普及在民间、小品落户电视,就兴于民间”。何庆魁表示,北京人艺风格的京味小品,带有相声曲艺风格的天津小品,黑色幽默风格的南方小品,以及从二人转“拉场戏”转化的东北小品等。这些小品在登上电视特别是春晚后,也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地方文化。

  以赵本山、潘长江、巩汉林等人为代表的小品,从东北二人转生发而来,借助语言的魅力,让东北话火遍了全国。但任何事物都有更新换代的过程,随着赵本山、黄宏等春晚老人的退出,开心麻花的兴起,这不但标志着观众群体向年轻化发展,也是小品这一舞台形式向戏剧小品回归的趋向。“只要在剧场看过‘麻花’演出的观众,就一定难以忘记台上台下热烈欢乐的气氛。麻花式喜剧这种重视即时的剧场效果特点,也是他们与春晚小品舞台天生绝配的原因。”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在“小品回归戏剧”的潮流中,也催生了《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跨界喜剧王》等一批喜剧综艺节目的热播,在观众和市场审美文化的主导下,这些节目形式造就了喜剧的一种新形态,很多作品加入了时尚元素,一时间成为年轻观众的新选择。但喜剧类语言节目最容易招致观众吐槽,春晚尤其如是,事实上,目前的业内共识是,无论小品还是相声,它们的共通点是“轻模式重内容”。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级的小品或相声要让观众的心受到触动,在笑过之后有回味、有思考。春晚舞台上并没有办法让小品或相声频繁地换场景,也不能像喜剧综艺节目那样,通过一些外在形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在一个时间受限的规定情境下,春晚相声小品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好,在逗笑观众的同时还能让观众有所感动,实在是考验创作团队的喜剧表现能力。

  未来

  不如把春晚沉淀成一种情怀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观看春晚,已然化身成中华大地甚至全球华人春节新的民俗。但即将36岁的央视春晚已经不复当年勇。一位曾多年报道春晚的记者表示:“往年这个时候,春晚节目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谁能上春晚,谁的小品最有喜剧效果也都屡见报端,但如今春晚的消息寥寥,能够刺激受众的,也就是前不久爆料的那英和王菲20年后再度携手上春晚。”确实,从期待春晚、吐槽春晚到忽视春晚,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为在风雨中走过35个春秋的春晚,身处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已变,面对的观众群体已变,当年贫瘠的文化生活已经被丰富的娱乐内容所替代,所以春晚垄断观众文化需求的盛景消失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一台春节标志性符号的晚会,春晚在热闹的同时应该有更为厚重的积淀,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同时承载着国人精神文化需求和记录时代变迁的使命。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除夕夜里,喜欢春晚的人可以多看一会儿,不喜欢的可以选择其他节目来消遣,但如果除夕夜里没了春晚,那就会给群体带来失落和惆怅感。每年的除夕夜,全球华人都在春晚营造的年味氛围中欢聚,从而形成身份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凝结成一种厚重的情怀,这是春晚存在的最大意义。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