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安阳内黄千余年的灯笼画工艺 儿时的纸灯笼带给你几多欢乐

2018年02月13日07:54

来源:大河网

  内黄县马上乡东四牌村里几个小朋友手持灯笼在玩耍

  材料 高粱秆:是制作灯笼的“框架”。

  制作灯笼画的模版:这块模版是清代制作的。

  做画 给灯笼画上色

  上色后的灯笼画美轮美奂

  裱糊 裁好上过色的宣纸,用糨糊糊在框架上。

  成品 制作好的灯笼点起蜡烛

  制作好的灯笼

  □大河报记者高志强牛静芳文记者吴国强通讯员刘肖坤摄影

  核心提示|“灯笼会灯笼会打着灯笼不瞌睡……”在这首儿时的歌谣里,灯笼在春节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小时候过年,挑着纸灯笼出门找小伙伴玩耍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上面的灯笼画更是孩子们的宠儿。现在,各种电子灯笼粉墨登场,传统纸灯笼已经很少见,但是在安阳市内黄县马上乡东四牌村有一位木版灯笼画的传承人,仍然坚持做灯笼画的“守”艺人,昨日,记者来到这位传承人张四清家中,拜访了这位灯笼画传承人。

  探寻|灯笼画原来是这样制作出来的

  2月12日下午2时,记者驱车来到张四清的家,走进他家小院,窗台上、厨房、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制作灯笼的工具和材料,透露着他对灯笼画的痴迷。

  据了解,张四清今年51岁,是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灯笼画”的传承人,其父亲和爷爷都是从事灯笼画工作,他从小耳濡目染对灯笼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十几岁开始他就开始自己制作灯笼画。

  走进院子西侧的两间房子里,里面放着一张桌子,雕版、刷子、宣纸等在桌上铺开,靠墙的位置摆放着一摞一摞做好的灯笼。灯笼基本上以方形为主,每一面的纸上都有一幅画,这些画以戏剧人物为主,造型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据张四清介绍,做灯笼要先将高粱秆根据模具刻个印儿,再用水泡上一天,增加其韧性,这样不容易折。

  说着,他就坐下来向记者演示如何做:他将泡好的高粱秆折成一个个正方形,用竹签组合成框架,然后在印灯笼画的木版上刷上墨,用裁好的宣纸印出,接下来上色,然后用糨糊糊在框架上,最后加上放蜡烛的底座,一个生动形象的木版灯笼就做好了。

  “做成一个灯笼大概需要两天时间,我一般都是一批一批地做。”张四清介绍。

  革新|雕刻更多卡通人物吸引年轻人

  张四清平时都是给别人打工,每年一到冬闲时节,他就开始印制版画。

  据张四清介绍,内黄灯笼画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到他这儿已经第七代了,他家里现在还存有清代的老版五六十块,民国版有20多块,内容有:《西游记》《隋唐演义》《八仙过海》等戏曲经典人物图案。还有花、鸟、虫、鱼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案。

  “这种灯笼是纸糊的,里面放蜡烛,所以这种灯笼容易坏,蜡烛倒了灯笼就被点着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灯笼一度被淘汰。”张四清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开始,塑料灯笼和各种电子灯笼逐渐替代了纸灯笼,于是纸灯笼慢慢就没人买了,他也就被迫停止做灯笼,灯笼画制作也停滞下来。

  2011年,内黄的灯笼画被评为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四清又重新拾起这门手艺,为了传承这门手艺,让大家重新爱上纸灯笼,他在灯笼画上下足了功夫,将动漫画弄到传统木版上,吸引年轻人的有12生肖、喜羊羊、灰太狼等。

  “去年我刻的灯笼画雕版以杨子荣为主,今年增加了白雪公主、光头强等卡通人物。”张四清告诉记者。

  传承|女承父业继续制作灯笼画

  做好了灯笼,张四清就带着到各乡镇村庄去卖,甚至还跑到安阳市区、郑州等地售卖,这种传统制作工艺新式设计图案的灯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每年春节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据了解,这种木版灯笼每个卖10元钱,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张四清表示,这种灯笼画手艺和文化需要传承,自己愿意做“非遗”传承的“守”艺人。

  同时,让张四清欣慰的是,女儿张添添对灯笼画也有很浓厚的兴趣,今年新创作的卡通人物都是女儿张添添的作品,女儿画好后,他再雕刻在木板上。

  张添添1995年出生,2017年毕业于南阳理工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现在是一名美术老师。

  “我学美术也是受我爸爸的影响,小时候就经常看他做灯笼画,从去年开始我就跟他一起做,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以后我会接替爸爸做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技艺。”张添添笑着告诉记者。

  据张四清介绍,往年的灯笼每年能卖几百个已经不错了,但今年制作的灯笼画有所创新,再加上大家对这种传统手工艺品越来越青睐,预计能卖1000个。

  链接

  灯笼画的前世今生

  灯笼画,民间美术品种之一,是彩绘于传统灯笼之上、用于美化装饰灯笼的一种特殊画种,也是我国优秀的民间美术品种之一,在我国已有千余年历史。

  灯笼是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西汉时期,起初素白无图,自秦代宫廷开始有了彩色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东汉时期宫廷灯彩发展到民间。

  南朝梁武帝时,出现了用纹饰华丽的锦加绘佛教、天人和神鬼故事等制成的灯笼,形成了灯笼画。每年的农历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唐宋时期,随着官定灯节假日制定,彩灯的制作进入盛世,灯笼画的题材增多,绘制工艺逐渐增强。每逢元宵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远远望去,万家灯火,形成“月华连昼色,灯景杂星光”的瑰丽景色。

  同时,随着年画的发展和灯彩的盛行,特别是木版年画的出现,为灯笼更加经济有效地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提供了发展契机——利用木版年画的木版水印工艺印制灯笼画,然后裱糊在灯笼上,制作出更精美的灯笼画灯笼。

  明清时期,灯笼画除手绘外,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的木版年画作坊出现了专门的灯笼画品种。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