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与中国传统时间制度的现代转换

2018年02月18日21: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说文·禾部》中将“年”解释为“谷熟也”,华夏先民将谷物的生长周期命名为“年”,据记载,春节自诞生之日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现今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舜继天子位时祭拜天地,从那时起,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然而,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最初并不一致:夏朝以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即十二月为正月,周代的正月又提前至十一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古代历法尚不完善的因素,有各王朝疆域的实际管辖版图不断扩张的缘故,同时远古时期气候变迁不稳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它使得谷物的生长周期随之波动。到了汉朝,随着统一管辖疆域的需要、历法的进步以及气候和谷物生长周期的稳定,汉武帝颁行了《太初历》,恢复了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农历新年)的历法,此后我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在民间,西周初年就已经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春节活动,祭天祈年逐渐成了新春习俗的主要内容。我国各民族春节期间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其中汉族、满族和朝鲜族的春节风俗习惯较为接近,比如全家团圆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宴席,或是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送祝福。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被称为“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则过藏历新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将新年称为“古尔邦节”,春节同时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

  由于传统中华文明的广阔辐射范围,亚洲各国在古代也大都以我国的历法为标准,有着过年的习俗。春节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19世纪以来,现代世界体系逐步形成,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全世界所有国家,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文明古国,都不得不推行和适应以阳历、公历为代表的现代时间制度。因此,能否协调好原有文化制度下的纪年历法观念与现代时间制度的冲突,考验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

  我们今天的“春节”也正是回应这一历史挑战的产物。1912年,国民政府颁令废除通行了4000多年的夏历,改行格列高利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阳历、公历),并以此为国历,废除了传统春节。当时明文规定,1912年1月1日至4日为新年假,12月31日为除夕,举行夜宴;1月1日为新年正日,举行春宴;1月15日为元宵节,“打年锣鼓,游市上灯”。为确保法令实施,还提出了“过一个革命化新年”的口号,强调“党政军各机关工作人员,更要以身作则,为全民倡”,如有违犯,将予处罚。无疑,这种违背中华儿女基本文化情感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倒行逆施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反对和抵制。

编辑:杨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