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档案】苏联援建系列之二:苏联专家的“东方红”情结 迈向新辉煌难忘当年“老大哥”

2018年04月05日16:58

来源:大河网

  今天的一拖生产车间

  上世纪50年代末一个夏天,第一台“东方红”顺利下线,标志着新中国拖拉机工业的诞生和农业机械化的开端。在那些燃情岁月里,40位苏联专家先后来到古都洛阳。“老大哥”们在一拖建成投产8个月后才离去,他们给一拖留下了丰富的技术资料,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一拖已经由原来单一生产履带拖拉机的农机制造企业转变成了一个生产履带和大中小轮式拖拉机、工程机械、汽车、农用车等几大类产品的综合性机械制造企业。2006年,一拖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成为唯一进入河南“百亿俱乐部”的老国有企业。一拖,正在走向另一个辉煌。

  大河报记者孟冉文李康图

  重视细节:一点一滴关心一拖建设

  翻阅档案,记者发现了一份标注着“1957年第一号专家意见书”的材料。这是一张薄薄的信纸,上面总共写了两句话:“拖拉机厂锻工场施工的煤气管道,按设计规定管材为377×10;426×6;273×7;219×8,现在这种规格的管材缺乏,且急于施工,若以大代小,浪费极大。根据该厂基建处所提供的资料核算结果,专家同意采用另一种规格的铜板卷管代替。”这是中方根据苏联专家裘里巴诺夫的意见翻译出来的资料——寥寥数语,解决了一个关键性的技术难题。

  而苏联专家曼多洛夫在1959年11月19日提出的书面报告,则对机器的使用、保养和维修作了详尽而通俗易懂的说明:“机器未使用前,要经过充分运转,否则会造成磨损,缩减工作效率;要经常保持润滑油和空气滤清器的清洁或及时更换,最好的保养就是清洁……工作结束后,要清洗和擦拭机器,紧固螺栓、键、锲的连接点和支撑圈,换掉磨损的零件,检查仪表、起重和刹车装置;维修时,在一切情况下,机器不能使用时必须保存在使它各零件不致锈坏的条件下,如果能预见机器不能使用的时间过长,那么就应适当地使机器暂停工作,但在此之前,必须修理机器……”

  “即便到今天,专家的这些意见仍对我们的生产有着指导意义。”齐家琴说,在一些产品的说明书上,他们甚至直接引用了曼多洛夫的原话,“用户一看就明白了,而在此之前我们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做支持”。

  苏联专家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他们对一拖建设的关心。齐家琴讲了发生在另一名专家阿列克谢夫身上的两件事。

  一天上午,阿列克谢夫正在开会,不知谁说了一句“锻工场的基础旁边约20厘米处挖了一个锻锤设计基础”。他马上警觉起来,立刻站起身宣布休会并赶往工地,告诉大家这样搞有可能使柱基旁边的土壤下移,带来厂房崩塌的危险。阿列克谢夫指示停止开挖,立即浇灌混凝土,并要求中方总工程师留在现场监督。下午1点多,他回到住处简单吃了点东西,又来到工地,直到当晚11点现场达到规范才放心离开。

  还有一次,阿列克谢夫在一个工区看到厂房周围堆着土堆,建议尽快清除,不然会阻止雨水外排,引起厂房的裂缝和下沉。工人答应说“3天可以完全清净”。3天后,阿列克谢夫专门去检查,发现土堆原地未动,生气地对工区主任说:“以后我不到你这里做客了,直到你们办好了答应的事。”事后,阿列克谢夫动情地告诉洛阳工程局负责领导:“过去苏联在建设中是走了弯路的,我不愿看到中国再走。如果我的知识没有用到一拖建设中,回到苏联我也不会安心的……“

  加强交流:专家建议制度成效显著

  档案显示:“在建设一拖过程中,苏联专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共提出各种建议7200多条,解决了建厂中的许多技术和管理问题,节约建厂投资及生产费用1100多万元……”

  这些数字的背后,其实是有一个制度做保障的。

  这个制度,就是洛阳工程局贯彻苏联专家建议的工作准则。根据档案记载,该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与专家会谈时,提请苏方解决的问题,必须是工作中或技术上的重大疑难问题,经本单位充分研究,确属无法解决的;请示专家时,必须携带请示卡片(无卡片者,不予接待);与专家谈话登记表和请示专家书面问题卡片,分急、缓、大、小等问题;向专家请教时,一般须提前三天填写“请教专家会谈登记表”,紧急问题须提前一天请示;会谈前应充分准备,细心倾听专家发言,如有不懂,立即提问。“我们对苏联专家是怀着尊重和崇敬的心情向他们学习的,苏方的意见和建议大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这个工作准则落实得还是比较到位的。”齐家琴说。按照准则,专家巡视工地时,中方工区领导或工程师、技术检查站站长或工程师应陪同,以便专家当场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专家在现场提出的建议可先口头通知执行单位,执行单位应立即考虑执行,然后再补发执行专家建议通知单。

  洛阳工程局于1954年9月正式成立,承建一拖、洛阳矿山机械厂、滚珠轴承厂及部分市政建设工程。该局成立后的1955年至1956年,苏联专家共提出1129条建议,中方贯彻执行了89.54%。执行苏联专家建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档案记载:“两年来,提高了施工管理水平、缩短了工期,如在一拖发动机工场施工中,全部按专家的指导布置了现场,只用了38天就完成了厂房外型,建设时间缩短了45%;提高了技术水平,保证了工程质量,如管道施工中,专家建议用石棉、水泥代替油麻沥青,大大提高了管道接口质量;降低了工程成本,如专家提出的利用一拖已建成的铁路,直接将材料运进厂房,节约了2.5万多元……”

  “苏联专家十分关心工人的安全和身体健康,他们对操作规程经常提出意见。”齐家琴说。一次,阿列克谢夫发现在屋架上刷油漆的工人没系安全带,很不满,严肃地告诉工区领导“请记住,人是最宝贵的财产”。为此,专家规定了脚手架安全网的高低,在小密肋板上行走要铺木板,统一使用指挥棒等。

  令人欣慰的是,在一拖建成投产的8个月后,苏联专家才奉召回国。他们给一拖留下了丰富的技术资料,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一拖97%的非标准设备和20%的标准设备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并且直接参加了安装和土建工程。可以说,专家撤走时,我们的管理手段和生产技术已基本成熟了。”齐家琴说,下一步,就看一拖如何占领市场,进行大规模发展了……

  国有老企:大胆改革迈向新的辉煌

  在中苏双方热切关注下成长起来的一拖,迅速为人们所知,“东方红”唱着欢快的歌儿奔向广阔天地。1959年11月2日,一拖落成的第二天,中国青年报刊发消息称:“‘东方红拖拉机已和20个省、5个自治区和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人民公社社员见了面’……”

  对“东方红”这个牌子,苏联专家非常赞同。已经回国的专家组组长列布柯夫写信祝贺:“多漂亮的名字啊!听到这个名字,我跳了起来。你看,几千年来的中国农民,他们都是扛着锄头,迎着太阳,而现在,他们就要开着拖拉机,去迎接太阳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对农机产品的渴求使得性能好、质量优的“东方红”拖拉机备受欢迎。很长一段时期,农民排队选购“东方红”的热烈场面,成为一拖门前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拖不断致力于结构调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拖已经由原来单一生产履带拖拉机的农机制造企业转变成了一个生产履带和大中小轮式拖拉机、工程机械、柴油机、汽车、农用车等几大类产品的综合性机械制造企业。但是由于体制僵化,机制不活,观念陈旧,效率低下,企业系统管理和竞争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至2001年,履带拖拉机销售量从1997年的1.7万台下降到不足4000台;小四轮拖拉机销售量由1997年12万台下降到5万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产品的生产销售也举步维艰。

  一拖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以开放的思维,在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车辆等领域大胆探索战略联盟和资本运作,有效弥补了自身资源、能力、知识的缺口。”一拖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到2002年,一拖结束了销售收入持续4年下滑和连续2年巨额亏损的经营困境,一举扭亏为盈;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47.5亿元,同比增长65%。特别是2006年,一拖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唯一进入河南“百亿俱乐部”的老国有企业。

  眼下,曾经辉煌的一拖已走出低谷,迈向新的辉煌。据了解,一拖已经成功研制开发出东方红X700、X800、1204等系列轮式拖拉机,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东方红1884轮式拖拉机,目前马力是国内最大的,标志着我国拖拉机制造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2006年,一拖国际市场销售额突破5700万美元,形成了农业装备、工程机械、车辆、零部件等多元产品出口格局。其中,吉尔吉斯斯坦项目一次性出口1211台,创造了全国拖拉机单笔业务出口最高纪录。

  “按照规划,到‘十一五’末,一拖将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利润1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2亿美元,重点产品技术接近或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行走在一拖机器轰鸣的总装车间,曾当过一拖交际处处长的齐家琴又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几年前我去俄罗斯,想找找过去的那些老朋友,但因久无联络,一个也没找到,我是带着遗憾回来的。现在只要在车间看到这些还没下线的‘东方红’,我就不由自主想起当年的苏联专家,他们是老师,也是朋友。他们走的时候,是我把他们送到北京、送上回国的火车的,大家紧紧拥抱,脸贴着脸,都流泪了……”老人叹了长长一口气,眼角泪光闪烁……

  《三门峡水利工程刻下的苏联印记》及本文部分图片由王大秋先生提供原照,特向王先生表示感谢。

  相关链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大事记

  □1954年1月8日新中国决定在洛阳涧河以西建立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

  □1955年10月1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奠基,7万余人参加庆祝活动

  □1958年7月20日中国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出厂

  □1959年11月1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落成

  □1966年3月开始进军军用越野载重汽车领域

  □1980年生产履带式拖拉机创历史最高水平

  □1981年4月开始大规模市场调研,在全国率先走向市场

  □1982年7月18日第一台小马力轮式拖拉机试制成功

  □上个世纪80年代正式进入大功率轮式拖拉机、柴油发动机、工程机械领域

  □1992年12月29日实行公司化管理,更名为中国第一拖拉机机械工程公司

  □1994年5月8日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

  □1995年10月6日第100万台“东方红”拖拉机下线

  □1997年5月24日更名为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1997年6月23日中国第一个农业概念股“第一拖拉机”在香港上市

  □1999年1月5日“东方红”商标在中国农机行业第一个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当年,4

  台拖拉机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送给泰国国王

  □2003年7月28日进军重型卡车生产领域

  □2004年4月“东方红”大轮拖批量出口,出口量创全国第一

  □2005年10月建厂50周年,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成为唯一进入河南“百亿俱乐部”的老国有企业

  线索提供 刘志远河南省档案馆咨询电话:0371—65901274河南档案信息网:www.hada.gov.cn

  原载《大河报》2007年5月15日A14版


编辑:杨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