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档案】神秘"三所"的光荣往事

2018年04月05日17:26

来源:大河网

  8号楼是“三所”的精华

  铁路专用线

  毛主席当年用过的物品

  游泳池

  刚刚落成的会议中心

  核心提示

  北临黄河,西依邙山,距郑州市区约15公里远处,有一片繁茂浓密的阔大树林。围墙环绕的林子中,道路平坦,纵横交织,几栋低矮的别墅和楼房从树影间若隐若现。这里一年四季绿树成阴,花木锦绚,安静恬然。这里有全国最好的法国梧桐,有大片只有在南方才能看到的水衫林,而安置在这里的直升飞机停机坪和铁路专用线,更给这片看似普通的树林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近半个世纪来,对那片近在眼前却又仿佛远在天边的1200亩幽雅园林,郑州市民习惯称之为“三所”,也有人将其誉作“河南钓鱼台”。

  没有人怀疑,这个曾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一些外国政要、高级代表团,现更名为“河南省黄河迎宾馆”的地方,多么非同寻常……

  □大河报 记者孟冉文李康图

   客居“三所”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

  尽管已经离开“三所”22年,施立仁仍对那里充满了留恋。“算起来,我在'三所'总共才待了两个多月,时间很短,但一辈子都忘不了。”郑州市广播电视局退休干部施立仁感慨不已。

  1985年3月,时任郑州市科委情报所科研室主任的施立仁突然接到通知,说河南要创办黄河大学,美籍华人投资,急需负责人事工作的同志。施立仁有在中央组织部和郑州市委组织部工作的经验,他很快随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一批同志被抽调到黄河大学筹备组。当年6月,《人民日报》刊发消息,宣布黄河大学校址确定在中共河南省委第三招待所(即“三所”),同时面向全国招聘教职员工。施立仁的职责是登记、归集应聘人员信息,协助筹备组为录用者安置岗位。

  1985年6月底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48岁的施立仁平生第一次走进了令他日后魂牵梦萦的“三所”。

  “那天天气很好,我特意换上了一身新衣服。上午9点,我和筹备组几个同志准时赶到'三所'。大门门口岗哨站着两个解放军战士,全副武装,拿着枪。”施立仁说,当天上午他被安排在自己的办公室,开始正式工作,“办公室在二楼,几号楼我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面积特别大,总有四五十平方米,宽敞明亮,铺着地毯,有套间和卫生间。办公桌油漆锃亮,上面放着台灯,天花板上也有吊灯,漂亮得很。”

  当天中午,施立仁在“三所”小食堂吃了饭,然后回宿舍,躺在沙发床上午休。“我吃的是烧茄子、米饭和鸡蛋汤,味道美极了。”施立仁说,后来他有一次带着孩子来“三所”,小女儿一口气吃了两份烧茄子,还嫌不过瘾。“你想啊,'三所'的大师傅厨艺高超,而且舍得用油,当然香了。”

  下午,为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施立仁他们“美美逛了一次大公园”,看了直升飞机停机坪和铁路专用线。施立仁说,当时他就想,能在“三所”工作,绝对是这辈子最大的荣幸,他宁愿在那里干到退休。

  1985年8月,施立仁调回郑州市广播电视局后,就很少去“三所”了。那段客居“三所”的日子,从此成为施立仁心中无法割舍的情结。

  代号“5901”当年河南的第一号工程

  上个世纪80年代,出入“三所”还极其严格。“虽说我们是黄河大学筹备组成员,但出入都得随身携带各种证件,不然岗哨不放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三所”是不对公众开放的。

  而今已改换名称的“三所”,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自由出入,门岗也换成了保安,各种产品推介会、答谢会、单位活动甚至结婚喜宴,都能在“三所”举办。据工作人员透露,曾一度高不可攀的8号楼如今也整体对外短期包租,“租金当然不低,每天七八万元吧”。

  据相关档案显示:“中共河南省委第三招待所始建于1959年。宾馆坐落于郑州市北郊,北临黄河,西依邙山,占地面积1200亩,馆内绿树成阴,鸟语花香,环境幽雅,景色宜人,还有直升飞机停机坪和铁路专用线。建馆以来,先后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一些外国政要、高级代表团,有过辉煌的历史。”

  时下虽是隆冬季节,但院内随处可见常青林木,温泉池中冒出股股热气。直升飞机停机坪位于8号楼前的空地上,比标准篮球场大不了多少,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接待员苗苗告诉记者,停机坪距8号楼不足百米,东侧土丘附近隐藏着防空洞口,紧急状态下便于8号楼内的人员直接从防空洞出来登机脱险。而铁路专用线修建在大院南侧,每天停靠专列。从火车上下来,穿旁门入院,可沿一条数百米长的道路直达8号楼。

  8号楼是“三所”的精华。这是一座朱红瓦顶的别墅建筑,回廊环绕,古朴典雅。由于平常不开放且参观手续繁琐,记者未能进入。“有人称8号楼为‘听涛宫’,取聆听黄河涛声的意境。内部装修朴实无华,是按总统套房标准设置的。”苗苗说,前几年刚对8号楼装修过,增添了不少现代化设备。

  除了8号楼,“三所”还有9栋建筑物,其中1至8号楼为别墅,9和10号楼为楼房。

  翻阅上个世纪50年代历史档案,记者没找到任何关于“三所”的记录。河南省档案馆有关人员透露,“三所”是河南省1959年的第一号工程,代号就叫“5901”,与当年的中州宾馆、郑州市委办公楼并列为三大工程。由于缺乏档案佐证,当年的老员工也无从寻访,“三所”的立项、选址、筹建等过程也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事实上,“三所”的神秘不仅在于它的建筑规模,也不仅限于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想进“三所”,即便是最普通的工作人员也要通过层层“政审关卡”。

  “三所”员工审查标准非常严格

  1964年4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则毛主席会见柬埔寨外宾的消息,并登出一张合影照。实际上,1964年3月底至4月初,毛泽东在“三所”居住了4天3夜。见报的照片就是在8号楼前拍摄的,这也是毛泽东在“三所”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毛主席居住在“三所”期间,当年23岁的靖永贵曾是毛主席的服务员。靖永贵出生在荥阳市广武乡一个贫苦农家,1963年调到“三所”,由于工作能力出色,一年后成为服务科唯一的党员。

  “1964年3月底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通知,要我接待一位重要国家领导人。”靖永贵回忆,当年3月30日下午,领导人的车准时开进“三所”,停到了8号楼下。打开车门,毛主席走了出来。靖永贵既吃惊又激动,原来是毛主席!靖永贵说,毛主席的日程安排得非常紧,经常要召开会议、接见省领导。“我的任务是每天早上给主席送8瓶水、8条毛巾,给主席端饭。”靖永贵说,“我印象最深的是主席喜欢深夜看书,起床后要先到院里散步,大约上午10点左右才吃早餐,中午饭要到下午才吃,晚饭经常要等到夜里一两点。主席很节省,从不剩下一粒米……”

  “主席身材魁梧,非常健康,很精神。他最大的爱好是看书。”靖永贵说,事情过去整整5年后,他周围的亲戚朋友才知道自己曾当过毛主席的服务员。“那时‘三所’的工作纪律非常严格,我必须保守秘密。”他说,毛主席去世后,他每年在毛主席诞辰那天到“三所”毛主席像前深深鞠躬。

  靖永贵向记者透露,那时对“三所”员工的审查非常严格,“不合格的人进不来,进来的只要查出有问题,立即就辞退”。

  1960年,省委省政府曾对交际、招待和警卫人员进行过一次全面系统的审查,当时的档案印证了靖永贵所言不虚。档案显示:“这次审查包括经常接近首长、外宾、专家的交际处、紫荆山宾馆、河南饭店、省人委招待所、汽车队、政治保卫队等单位所有的干部、招待员、炊事员、汽车司机、保卫员等,共计623人。主要审查这些人的出身历史和主要社会关系、思想观点和一贯工作表现、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生活作风和是否有传染病等……”“使他们成为一支思想进步、立场坚定、一贯积极、作风正派,绝对纯洁可靠的接待、警卫队伍……“

   “河南钓鱼台”如今老百姓也能来休闲

  1973年,“三所”和中州宾馆完成了“角色”转换,确定了各自承担的接待任务。当年9月24日,河南省委办公厅致函省委,据档案记载:“根据中央关于接待内宾外宾应该分开的指示,我们研究,今后中州宾馆以接待外宾为主,‘三所’以接待内宾和省委召开的重要会议为主……建议配合中州宾馆,扩建一座接待国家元首、政府总理级的外宾住房;配合‘三所’9号楼,扩建一幢600床位的五层楼(含电梯),约投资200多万元,同时改建2号楼,增加几间住房,并将4、5、6号楼的冷暖风接通,约需七八万元……”

  1993年,“三所”正式更名为河南省黄河迎宾馆,隶属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1994年,省政府对宾馆进行改造,按照五星级标准设计装修;1997年7月23日,“三所”重新开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历程。

  “‘三所’虽然开放了,老百姓也能自由来这里休闲了,但神秘感并没有消失,周边建筑物不超过5层的规定还在延续,这里的主要任务还是接待国家领导人。”河南省黄河迎宾馆有关负责人介绍。

  漫步“三所”,高尔夫球练习草场、水上钓鱼俱乐部、温泉游泳池、健身房、阳光酒吧……一切时尚设施应有尽有,别墅、办公楼经常举行规格不一的会议,客房入住率居高不下——昔日的“河南钓鱼台”,渐成民间乐园。

  采访中,工作人员不断向记者提及“三所”刚刚落成的会议中心。这个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大型智能展览场馆总建筑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分会议中心大厅、会议区、贵宾区、康乐区4大功能区域,庄重挺拔,气势磅礴。

  走进高挑开阔的会议中心大厅,迎面墙壁上镶嵌着一幅壁画《嵩岳秋色》,长1630厘米,高650厘米,面积106平方米,重约150公斤,用1100公斤新西兰羊毛织成,染出2500多种色线,蔚为壮观,堪称绒绣艺术品之最。外墙的《厚重中原》大型浮雕集中表现了中原文明的代表元素,而汇报厅天花板中心悬托的牡丹花造型水晶吊灯,象征着河南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

  “‘三所’是河南省的政治接待中心、会务中心、休闲度假中心……河南省黄河迎宾馆可根据客人要求,由名厨为宾客奉上特别菜肴以及湘、豫、川、粤菜等,带给客人高层次的美味享受,是接待、会务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也是河南省对外的重要窗口。”黄河迎宾馆网页上这段文字,如是诠释神秘“三所”的过去和现在……

原载《大河报》2007年2月10日A13版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