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枝铁路的修建带着浓重的军事烙印(黑白照片为翻拍)
工具虽不先进但干劲十足
修路民兵英姿勃发开向伏牛山区
解朝中(右)向记者讲述修路经历
核心提示
1970年6月20日,一条北起河南焦作,南到湖北枝城,纵贯豫西、鄂西的特殊铁路正式竣工。这条号称“7个月时间、80万人建成的800公里铁路”,名为焦枝铁路,其特殊身份在于,它是中国当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秘密修建的一条备战铁路,工程代号为4001,浑身刻着“要准备打仗”的军事烙印。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枝柳线(枝城—柳州)的修通,连接豫、鄂两省的焦枝铁路延伸至湘、桂两省,统称焦柳线,成为我国平行于京广线的又一条南北铁路大动脉。
焦枝铁路在河南境内总长度超过450公里。37年前,河南集结60多万人的会战大军奋力修建焦枝线,这条被“人民战争”催生的铁路,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秘密?
大河报记者 孟冉 文 李康 图
亲历毛主席“动员”,青年争修铁路
“毛主席说,‘三线建设要抓紧,没有火车坐汽车,没有汽车骑毛驴去,钱不够把我的稿费拿去。总之,三线建设搞不好,我一天也睡不着觉’。那个时候,我们就是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去修建焦枝铁路的。”
2007年8月15日,今年56岁的周口电厂退休干部解朝中,熟练地背出毛泽东当年针对三线建设发出的号召。
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到1978年,中国在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焦枝铁路正是为服务三线建设铺设的一条跨越豫、鄂两省的干线,档案如是阐释它的意义:“对于加强战备,改善工业布局,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成后,和京广铁路并肩,把西南、西北连接起来,平时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就成为一条重要的钢铁运输线。”
1969年9月,周口市鹿邑县玄武镇解楼村的18岁青年解朝中初中毕业后,回家参加劳动,但他并不安于现状。“大队干部说从东北迁到河南一批三线工厂,国家准备为三线建设修铁路,动员符合条件的都要去。我没心思干农活,天天缠着队长。”解朝中说,“能去修铁路,那时是最光荣的事了。”
在解朝中的印象里,各村选拔出来的修路劳力实行军事化管理,形成民兵建制。
事实上,焦枝铁路是一项军事重点工程。1969年9月3日至4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召开紧急会议,商讨焦枝铁路河南段修建事宜。据此次会议档案记载:“完成焦枝铁路的修建任务,最根本的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化,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我省担负的修建焦枝铁路的任务长达458公里,其中有中小桥涵、隧道近2000座,任务非常艰巨……”会议还确定,焦枝铁路河南段全线成立4个师,分别由新乡、安阳、洛阳、开封、许昌、商丘、平顶山、南阳和周口组成。“各县成立民兵团,实行一团多营,一营多连,一连多排,一排多班……”记者注意到,档案中记录的全省各地筑路民兵最多的是洛阳地区(市),有11万人,最少的安阳、周口、商丘各有3万人,全省参与焦枝铁路建设的民兵超过60万人。
周口地区组建的修路兵团被安排在南阳境内的伏牛山区。解朝中回忆,1969年10月,他和鹿邑县全团民兵从漯河乘闷罐火车专列到宝丰,“我们的主战场在南召县一个叫云阳(现为云阳镇)的地方。从宝丰到云阳全是险峻狭窄的山道,根本不通车辆。大伙儿自带干粮,硬是步行了两天,走到了云阳工地”。
年轻的解朝中没有料到,他即将面临的焦枝铁路工地非比寻常,种种细致入微的限制让他和同伴们几乎与世隔绝了……
保密修路民兵几乎“与世隔绝”
1969年10月的一天,开完誓师大会,解朝中奉命进入铁路工地。“就像部队一样,每个连差不多有200人,为一个伙食单位,配备有司务长、上士,每30个人配一个炊事员。”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很差,别说肉,连青菜都很难吃上。“工地上的伙食非常好,天天肉蛋不断,每月还发37元的工资,相当于当时的二级技术工人的收入,已经很高了。”
不久,解朝中发现,工友们全都是与他一样的贫下中农,“可能是上面对修路的人有要求吧”。的确,当时对修建焦枝铁路的民兵选拔是有条件的,档案显示:“民兵的条件是:思想政治好,没有资产阶级派性;十八至四十五岁的男劳力,身体好;地、富、反、坏、右分子不准吸收……”
在工地时间一长,大家难免想家,上级规定给家里寄信不准透露工地详细地址,也不能出现焦枝铁路的字样,只能写代号。解朝中所在第四师的代号是4054工程指挥部,不这样写,信发不出去。实际上,自焦枝铁路动工时起,国家便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
1969年10月27日,铁道部军管会生产组给焦枝铁路会战河南省指挥部发文,档案显示:“党中央批准修建的焦枝铁路是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的伟大战略部署的重点建设项目,为了便于更好地做好物资供应及运输工作,确定焦枝铁路的代号为‘4001’……”
当年11月6日,焦枝铁路会战河南省指挥部下发《关于使用代号的通知》。这份标注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保守机密,慎之又慎”最高指示的文件显示:“对登报、广播、黑板报、标语,以及器材的发货、运输、收货单位等,焦枝线河南段工程一律使用代号。如省指挥部称4050工程指挥部;第一民兵师至第四民兵师,用4051至4054工程指挥部代替;丹河大桥、沁河大桥、黄河特大桥、运粮河大桥等数项工程,分别用01至024工程或工程指挥所代替……”
同日,焦枝铁路会战河南省指挥部还下发了《关于加强焦枝铁路保密工作的指示》。
记者发现,这份载明“各种工程图纸要有专人负责保管,非有关人员不得随便翻阅;阅图纸时,要注意周围人员,严防失密;未经省指挥部允许,不得在施工场地拍摄照片,私自拍照者,送民兵团处理,属于特嫌的送省指挥部处理;发现行踪可疑人员,要进行盘问;和非会战人员谈话通信,不要涉及施工地点、工程数据,以防口头、信件泄密……”的详细保密指示,揭开了“解朝中们”几乎与世隔绝的秘密。
珍藏旧书摊淘到当年“战地”影集
“短短几天内,淮阳、鹿邑、太康、沈丘、郸城、商水六县的3.5万名民兵,奔赴豫西南伏牛山区。‘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炮声隆隆,歌声阵阵,红旗如海,人流如潮,一场气势磅礴的人民战争,于1969年10月打响了……工地上峰峦连绵,沟壑纵横,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会战民兵们心中升起红太阳,天大困难无阻挡,他们顶风雪,战严寒,凿顽石,填深渊,劈掉105个山头,填平95条深沟,建造了167座大、中、小桥,71个涵洞,打通了4条隧道,铺设了一条钢铁运输线……”这些激情四射的档案文字,出现在焦枝铁路会战云阳段战地摄影集的扉页上。
这本手工制作的摄影集,是迄今在河南发现的首部有关焦枝铁路建设最为全面的影像档案资料,它成型于1970年7月,源自“周口兵团4054工程云阳指挥所”。几经辗转,现珍藏在一位名叫徐前光的农民家里。
8月15日上午,在周口市开发北区周套楼行政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里,记者见到了36岁的徐前光。这套厚厚的相册保存完整,首页上贴着一张毛泽东的照片。里面大小照片全是黑白照,共有230张,按毛主席语录共分“江山如此多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等几部分。从焦枝铁路云阳段开工到竣工通车,每张照片下都有一段详细的文字说明,热火朝天的修路场景被一一定格在摄影师的镜头里。
这本摄影集的发现很偶然。据徐前光介绍,他是一个收藏迷,1990年5月的一天,在周口市五一路一个旧书摊前,他看到了“焦枝铁路会战云阳段战地摄影”相册,觉得很有收藏价值,花了50元钱购买下来。徐前光说,这套相册上虽然没有摄影者的名字,但从照片拍摄的角度和构图来看,一定是个“摄影大家”。“你看,虽然37年过去了,可人物表情依然清晰。”
得悉焦枝铁路战地摄影集现身民间,河南省档案馆有关负责人十分兴奋,他们表示,将征求徐前光的意见,通过正规渠道将这本影像档案收录馆藏。
焦枝铁路工程浩大,60万河南民兵奋勇征战,经历了天气、地形、技术以及不可预知的生死考验,他们何以在短短7个月内完成了这项“前人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毛泽东语)?竣工后的焦枝铁路是如何交接的?它如今的面貌怎样?请关注“寻访焦枝铁路(下)”。
原载《大河报》2007年8月25日A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