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铁路】孔庄站:守护太焦线的“咽喉”成新时期铁路精神

2018年04月27日21:41

来源:大河网

  阅读提示:4月23日至27日,“发现最美太焦·感受奋斗精神”30余家中央级重点网络媒体深入太焦线进行采访,实地感受沿线铁路职工扎根山区、艰苦奋斗、确保安全畅通的精神风貌,大河网作为河南唯一一家网络媒体受邀随团参与报道。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处于大山深处的孔庄站,是太原至焦作铁路中的一个四等小站。小站位于太行山深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沟,远离城镇,荒无人烟,生活环境极为恶劣。4月27日,大河网随采访团来到这个小站,感受孔庄车站的奋斗精神。

  每隔五六分钟就有一列火车经过

  孔庄车站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每五六分钟就要通行一趟列车,是晋煤外运的必经之地,被称为太焦线的“咽喉”。由于孔庄车站地处偏僻,环境恶劣,孔庄村村民几乎全部搬离了这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孔庄站车务、工务、供电、电务、桥梁五个工区的干部职工坚守了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

  以前,职工取水的白水河

  经过车站的线路成一条“U”字型曲线,孔庄车站就坐落于这个“U”字凸出来的顶弧处,这里山高谷深,站在站台看通过的列车,不见车头车尾。他们终日与山为邻,与车为伴,甘守孤寂,以苦为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心和汗水守护这每一台设备、每一米线路,确保每趟列车顺利通过。

  孔庄站副站长李健生在孔庄,长在孔庄,与孔庄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1989年6月,李健沿着父辈的足迹参加工作后分配在孔庄站。李健的父亲李献忠和岳父戴田自1961年把第一列火车接进孔庄车站时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他的妻子戴晓明从小在孔庄长大,也曾是孔庄车站上的职工。守在孔庄大山里,李健和妻子从相恋到相爱,从相互支持到相守相依,共同品尝艰苦岁月中最甜蜜的爱。那时,山上的野韭菜是经常往丈母娘家送的“秋波”,河沟里的螃蟹是孝敬老丈人的上好下酒菜。两位为铁路建设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在退休的时候,难舍对铁路的眷恋,将手中的“枪”交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延续着站好孔庄这班岗。

  孔庄人自力更生,开荒种菜。

  谈到为什么会坚守在这个地方?李健说:“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从童趣到不惑,从烦闷到牵挂,从厌倦到难舍,也许,冥冥之中我和孔庄还有更深远的情意。”

  李健说,2007年以前,孔庄职工买粮买菜十分困难,需要坐上唯一的一趟火车到山西晋城或河南焦作购买。吃水更困难,职工

  每天下班后,不管有累,职工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到深沟里挑水。挑着一担水顺着崎岖的山路爬上来,生怕有个闪失打翻了水桶,这一趟就白跑了,不能洗澡,电视无信号,手机也因信号弱而成了一个摆设。由于不通公路,职工们很长时间不能回家是常有的事。但是,面对繁重、紧张的工作任务,一代代孔庄人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职工们坚持按时按点深入现场,再苦再累也不放过每一处隐患,担起安全保障的重任。

  如今的孔庄站成了“世外桃源”

  2007年,郑州铁路局投资200多万元在工区院内打了一眼300米深的水井,从此彻底解决了困扰孔庄站区近半个世纪的吃水难问题。

  数十年过去了,月山工务段里持续加大投入,为工区安装卫星电视接收装置,修建了篮球场,标准化宿舍,配备了太阳能淋浴、小药箱,建好了书屋、网吧和活动室,职工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吃水难、看电视难、洗澡难、看病难得到有效解决。孔庄站生活环境好了,但自然环境没有变,职工也换了好几茬,但他们依然坚守在大山深处,传承着“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的精神,守护着58载的安全路。

  如今,孔庄精神已经走出了大山,吸纳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每年都有大量的党组织和党员前来参观学习。“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的孔庄精神已成为铁路人克服困难、勇创一流的强大动力,成为畅通太焦线煤运大通道实践的行为准则。


编辑:史海山 审核 :张培君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