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的“自救”

2018年05月28日13:19

来源:大河网

《路过未来》剧照

  □王不动

  如果看过李睿珺执导的《路过未来》的话,会感觉这个世界真的很不公平,为什么有些人生来就能享尽荣华富贵,有些人却命如草芥,通过辛勤劳动也看不到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

  戏中人物的命运如此,电影在商业环境中也是如此,虽然该片是2017年唯一一部入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长片,但自上映以来,它只获得了200万票房,排片占比除了上映首日达到1%外,其他时间均徘徊在0.4%左右。对此,李睿珺日前发文表示,低排片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为了保证《路过未来》的长线放映效应,片方放弃了全国大概5万块商业银幕,只集中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进行小范围放映。李睿珺认为,做这件事的最大价值不在当下,他举例说,2015年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能够上映,便得益于中国第六代导演不断地把他们的电影往市场里推。为了能够让观众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也为了避免在商业电影环境中“见光死”,李睿珺表示愿意多蹚蹚路,哪怕会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炮灰”。

  李睿珺对于“炮灰”的担心并不是没有理由,同样是新人导演,周全执导的影片《西小河的夏天》自5月25日上映以来只获得了87.3万元的票房,昨日0.2%的排片率基本宣告了它在商业院线中的“死亡”。所以现在国内电影圈的现状是,大家都知道国产电影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国产电影的繁荣需要拓宽电影类型,青年导演的培养是当务之急,观众观影水平的提高也不能仅靠当红影片。但从目前来看,独立创作和商业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青年导演能否打破自己的安全壁垒,拥有自我信任和压力调节能力;一方面,国内电影投资者能否将目光放长远,耐心培育国产电影的新鲜血液,让青年导演在商业和创作上都获得成长。这比一部文艺片爆冷过亿要重要得多。

  不能一味责备市场的残酷,因为电影作为高风险投资产业,赚钱虽然不是拍电影的唯一目的,但一定是目标之一。多少部中外优秀电影都表明,一部电影可以同时具有优秀的文艺气质和上佳的商业价值。但电影不能成为敛财工具也是共识,要么定位清晰,要么拥抱市场,让年轻电影人在竞争中获得更多对电影的热情,对创作的投入,在挥洒个人创作灵动的同时缔造票房奇迹,这才是一个健康电影市场的表现。

  如今,艺术院线的成立成为一部分文艺片的避风港,但要想让更多观众接触、认识并了解文艺片,还是要真正走入商业片环境中,李睿珺口中的“蹚路”与其说是寻找文艺片的另一种出口,不如说是商业避险的手段,要想真正拥抱并融入普通观众的心房,独立放映只是权宜之计,走向市场才是最终归属。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