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市圪当头村 博士给村民上考古课

2018年05月29日08:06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黄红立 通讯员王祝鹏 郭小红

  “我在国际讲坛讲过很多次,但在村里向父老乡亲汇报还是第一次,乡亲们很热情,我觉得很亲切。”近日,在偃师市圪当头村的“三新”讲习所内,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给村民讲述了关于早期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公共考古知识。前来听讲的人当中,有上交最早的青铜礼器的村民,还有多年参与过考古工作的村民。

  “明年就是二里头遗址发现60周年,在咱们圪当头村,发现了有明确中轴线、中国迄今最早的宫城,这是紫禁城的鼻祖;还有最早的青铜礼器、最早的车辙……还有中国最早的十字路口。”许宏图文并茂的讲解,让很多村民第一次了解了圪当头村的惊世发现,和二里头遗址的关系。

  “我们村支持文物考古工作,多位村民捡到了文物,主动上交,为保护二里头遗址考古作出贡献。今天很多全世界了解最早的中国器物,就包括他们上交的青铜器。”听了许博士的讲解,村文物保护员郭振亚骄傲地说。

  当日的讲座上,许宏不仅介绍了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讲述了把第二故乡当家、把骨灰撒入洛河的考古队第一任队长、偃师荣誉市民赵芝荃,还介绍了近60年的考古成果,以及《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二里头遗址青铜器》、《二里头遗址陶器》、《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等结集文献。历年参与考古发掘工作的村民与二里头遗址工作队队员的合影,成为著名考古学家的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队队员,赵芝荃居住过的农家院,以及工作队向村民借来看家狗昼夜看护的国宝“绿松石龙形器”……一幕幕充满回忆的画面,让听讲座的圪当头村民分外开心。

  许宏的这场讲座,被圪当头村民称为“补课”,补一堂村庄过去的重要一课。通过讲座村民们了解到,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寻找夏墟时,在偃师二里头、圪当头、四角楼发现并命名的。由于当地村民世代敬畏,修路建村避开遗址,二里头遗址得以完整保存。

  二里头遗址经历多次发掘,包括三任工作队队长赵芝荃、郑光、许宏在内的考古人,与圪当头村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劳动情谊。许宏多年来不断通过活动和讲座等方式践行公共考古理念,向二里头遗址所在村庄的居民普及二里头遗址的成果发现和重大意义。在圪当头村口,矗立着一个汉白玉牌坊,上面的一副楹联“中原热土有名村,村称圪当头;西地良田现宫城,城为紫禁城。横批:最早的中国”,是许宏多年前给村民写的,被圪当头干群建设村庄时采用。

  村民所关心的,也正是全世界关心的。许宏还现场答复了听众关于二里头遗址姓“夏”还是姓“商”等辣味十足的专业提问。一名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学生表示,听了讲座,感受到了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队的刻苦严谨、求实求真的工作精神,受到了很大激励。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