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为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品)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王惟一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怕自己死后没地方住,便用缩小版的亭台楼榭随葬。出土的这些“微缩版”建筑模型中,有陶楼、水榭、宅屋、院落、戏楼、谷仓、作坊、厕所、圈舍等,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建筑。
这件汉代绿釉陶楼,便是其中的精品。它分为三层,每层都有精致的人物,檐角的装饰也十分精美。两汉时期,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各地豪门大族为加强防范,常自行兴建大型塔楼,有的高达九层。高楼的盛行,一方面是军事守卫的需要,便于观察敌情;另一方面也与汉代崇尚高台有关,汉代道学家公孙卿说过“仙人好楼居”,认为仙人都是住在高楼之上,故汉代贵族豪强热衷于修建高楼。由于东汉时期丧葬制度趋向世俗化,贵族豪强和庄园地主把生前享用的高楼制成模型进行随葬。这种汉代楼阁式建筑明器,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与文化,再现了汉代楼阁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古建筑历经风雨剥蚀、社会动荡、时代变迁,多已不复存在。而用以随葬的建筑模型通常是对现实建筑的还原,能体现古代建筑的形制和技术,并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状态,是研究古代建筑与社会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