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成败在水质。中线工程通水4年来,中线工程的水质究竟如何?中线工程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水质?5月28日至6月5日,大河网记者随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采访团深入中线工程一线,探寻渠首、河南、河北等地通水4年来,南水北调人为护好这一渠清水背后的故事。
穿黄工程南岸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 杨鑫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有两个关键工程,一是渠首,二就是“穿黄”。“穿黄”作为南水北调的“咽喉工程”,需要的不只是过硬的技术,还有让人叹服的想象力。 5月30日,大河网记者随采访团来到荥阳黄河孤柏嘴,从空中俯瞰南水北调穿黄隧道工程,南、北岸像放置了两把琴身相对的巨大“吉他”,它们看似被黄河隔开,但在河床下三十米深处,它们被两条深埋地下的4250米长的隧洞连通。南水北调中线向北方输送的丹江水,将通过这两条穿黄而过的隧道,一路向北。
长江水和黄河水在这里 “会师”
站在观礼台上,向北看,黄河九曲十八弯摆动着腰身,浩荡东去;向南看,清澈的丹江水沿着地上明渠从南面奔腾而来。长江和黄河在这里“会师”,北上的长江水通过两条穿黄隧洞在此与黄河立体交叉,以形成“江水不犯河水”之势俯冲而下,穿越万古黄河。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上的标志性、控制性工程——穿黄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有两个关键工程,一是渠首,二就是“穿黄”。“穿黄”顾名思义就是“穿越黄河”,将长江水从地下穿越黄河,一路向北。这需要的不只是过硬的技术,更是大无畏的魄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全线通水,北上的长江水与东去的黄河水在黄河孤柏嘴相遇。黄河孤柏嘴位于郑州向西约30公里,从空中俯瞰,南、北岸像放置了两把琴身相对的巨大“吉他”,它们看似被黄河隔开,但在河床下30米深处,它们被两条深埋地下的4250米长的隧洞连通。
穿黄工程北岸
若遇极端状况南水可补给黄河水
站在桥上,据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南分局穿黄管理处处长韦国虎介绍,穿黄工程位于郑州市黄河京广铁路桥上游约30公里处,于孤柏山湾横穿黄河。工程南岸起自荥阳市王村镇,终点北岸到温县南张羌乡马庄,总长19.3千米。工程由南岸明渠、穿黄隧洞及北岸明渠组成,其中黄河南岸明渠长4.6千米,穿黄纯纯隧洞全长4250米,其中邙山段隧洞长800米,过河段隧洞长3450米,北岸明渠长9.3千米,建筑物沿途穿越黄河、新蟒河、老蟒河等3条河流,与14条等级公路交叉。
韦国虎说,双洞设置而且中间不连通。这样就能达到两个功效,一方面控制流量,南水满负荷运水的设计流量是265m/s,目前还没有达到,双洞能保证在需要时加大流量。另一方面可“一用一备”,当其中某个洞发生状况需要检修时,不影响北京、天津用水。
韦国虎说,在“双洞”旁边还有一个“退洞”。 这就是以备发生极端状况,比如“双洞”均出现问题、地震、水质遭到破坏等不利工况时,可以通过“退洞”将南水补给到黄河水中。
九曲黄河向东流
穿黄工程可抗8级地震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项目之一,是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控制性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开工的第一个项目。工程浩大,工作复杂,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难题。建造的过程中,除了要时刻防备危险,更要突破很多技术难题。穿黄工程的隧道,与公路、铁路等隧洞不同,穿黄隧洞为输水洞,既要考虑隧洞外部的黄河水和土层压力,还必须考虑洞内水流的压力,因此隧洞实行的是双层衬砌结构。
据了解,穿黄工程的抗震能力可达到8级,按黄河30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不仅如此,隧洞内还布置了现代化的观测仪器,若出现洞内受力、变异等情况,通过观测仪器,在黄河岸上的自动控制室就能及时看到。
穿黄工程由南岸明渠、南岸退水建筑物、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段、出口建筑物、北岸明渠、北岸新蟒河渠道倒虹吸、老蟒河河道倒虹吸、北岸防护堤、南北岸跨渠建筑物和南岸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
穿黄隧洞盾构掘进于2007年7月8日正式开始,2010年4月8日全线贯通。穿黄工程开创了我国的数个第一:第一次采用大直径隧洞穿越黄河,第一次在我国水利史采用泥水平衡加压式盾构进行隧洞施工,第一次应用双层衬砌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