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究汝瓷烧造技艺的朱金奇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春通讯员郭营战文图
核心提示|不去追逐耀眼的光环,不在炫目的舞台上抛头露面,很少进入新闻媒体的镜头,40年来尽管历尽生活的坎坷,却始终痴迷汝瓷烧造技艺而无悔,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默默钻研技艺。40载坚忍的守望,使朱金奇成为汝州市推动汝瓷大众化消费的先驱者,用“汝瓷茶具、餐具、酒容器推广第一人”来称谓他,应该丝毫不为过。
传承|三代人矢志不渝烧造汝瓷
朱金奇祖籍郏县安良镇,自祖父朱书连起就跟着汝州清末知名的民间艺人和企业家李少初做工,传到父亲朱富林时,陶瓷施釉技艺已经非常成熟。1956年,临汝县汝瓷一厂、二厂相继成立,决心恢复失传800年的汝瓷珍品,朱金奇的父亲朱富林作为杰出的民间陶瓷艺人被选进临汝县汝瓷一厂。
1978年底,只有18岁的朱金奇接了父亲的班,进入临汝县汝瓷一厂,成为一名学徒工。一生严谨求实的父亲尽管很疼爱他,在工作上却一点也不“怜惜”他,送给他一句硬邦邦的话:“三个月后干不好,让你三姐来接班。”
父亲的这句话,使他暗下决心要干出个模样。那时,汝瓷烧造技艺还没研发出来,厂里在全力以赴恢复汝瓷生产技艺的同时,还生产瓷碗、面盆、瓦罐、瓦缸等普通的民用陶瓷用品。从父亲那里得到真传的朱金奇勤学苦练,“3个月的时间,别人在大黄碗上施釉需要施两遍,我一遍都成了,3个月后顺顺当当接了父亲的班,半年后就转正了”。
创业|致力于推动汝瓷产品大众化消费
然而,朱金奇的人生似乎注定要经历太多的磨难。1983年6月6日,他被调往临汝县汝瓷二厂,之后又辗转进入梨园化工厂。到了1994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朱金奇从汝州市汝瓷厂下岗。为了生计,他到禹州市神垕镇贩卖瓷器,后来开过饭馆、做过包工头。生活的异常艰辛磨炼着这位要强的汉子,劳作之余,与汝瓷失之交臂的无奈和遗憾深深纠葛在他的内心。
2007年,在经历了一场工程承包纠纷最终胜诉后,朱金奇决心重新回到割舍不下的艺术追求中去。经多方协调,他租用别人的厂房开办起了汝瓷小厂,并在市区西环路北段第一次立起了“金冠汝瓷”的门店招牌。
创业艰难百战多,当时的整个汝瓷产业都处在市场化的早期摸索阶段。朱金奇同其他汝瓷创业者一样,面临着技术研发力量薄弱、产品知名度低、市场开拓难等困局。直到2010年底,这个“坚冰”才被打破。
当年底,致力于汝瓷产品大众化消费探索的朱金奇,接到了南京一名客商的大订单。“整整3400套汝瓷茶具,这是我第一次接到的最大的订单。这一次的订单产品,我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样亲自动手去设计、烧制,把好每一道工序,白天忙一天,晚上还要守在窑旁,根本都睡不着,也不想休息。正是这一次的成功完成,才使我随后接了很多千份以上的大订单。”
汝瓷茶具的批量订购,使得朱金奇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汝瓷在北宋一直作为皇家用品而与民间隔绝,正因为如此,金兵入侵才导致了汝瓷烧造技艺的失传。如今保持汝瓷传统工艺和传统器型固然重要,但开发适合老百姓消费的新产品同样不容忽视。
正是基于这样的市场研判,多年来,金冠汝瓷从批量生产汝瓷茶具到汝瓷餐具的研发,走出了一条独辟蹊径的成功之路。他的团队研发的汝瓷茶具涵盖了天青釉、月白釉、豆绿釉等所有汝瓷品种,包括20余种器型。他的汝瓷餐具系列产品不仅进入寻常百姓家,更是进入了国内外众多文化界名人的家庭和收藏者的专柜。
梦想|培养更多优秀汝瓷技术人才
在汝瓷产品大众化消费领域越走越宽的朱金奇,如今又瞄向了更远的地方:在汝瓷酒具、酒容器的研发迅猛发力,目前已开发出10余个酒容器品种。5月25日下午,记者在朱金奇位于市区双拥路的门店看到,一款名为“福禄坛”的汝瓷酒容器,融汝瓷技艺与实用器皿为一体,器皿上的人物线条古朴流畅,神态活灵活现。“这个汝瓷容器,可以盛6公斤白酒,酒盖包上红布后盖上,不仅可以保持白酒的酒精度不下降,同时汝瓷还可以降解酒里面的有害成分。汝瓷本身又有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可谓一举三得。”
成功来之不易,本应弹冠相庆,朱金奇却异常冷静,他深知,不管是研发传统器型,还是大众化器型,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至为重要,企业最终的竞争,应该是核心技术的传承、研发创新的竞争。因此,他的两个儿子已经与他一起走在了技术创新的大路上,尤其是大儿子朱亚辉如今已是清华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群研修班优秀学员,成为中国非遗新生代的优秀代表。
而朱金奇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培养更多优秀汝瓷技术人才和汝瓷大师,推动整个汝瓷产业做大做强。谈到未来的汝瓷研发思路,这位处事低调的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语速低缓却充满力量:“汝瓷艺术应该属于大众的,它不仅是高端消费品,更应成为一切消费者都能够消费得起的大众化产品。我将在大众化汝瓷产品研发的道路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