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稳中求新!看郑州外国语学校名师解析2018年高考语文卷

2018年06月07日19:37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2018年全国高考试题的命制,既体现新《考试大纲》的精神,同时又尽量保持与往年的衔接照应,以体现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在命题思路上,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立场;在考查内容上,体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在考查形式上,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导向。高考语文拉开了今年考试序幕,6月7日,大河网记者特邀郑州外国语学校两位名师,为考生解析今年的语文试卷。

  【名师】

  李燕芳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年级语文教师

  李昕 郑州外国语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点评】

  一、体现“立德树人”方向。

  试题中多篇阅读文本的选材体现德育内涵,比如: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自杨国荣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一文,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理解和运用,又体现了当今中国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自信;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人物原型的《赵一曼女士》一文,着重表现她为国牺牲的精神,有利于弘扬当今时代的英雄情怀,同时也体现了2018年4月份以来,从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各级行政部门、各大主流媒体关于“崇尚英雄”的社会热点问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围绕中国空间科学研究的“量子通讯”展开,一方面折射“墨子号”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关注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同时也表现了中国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观题对个人人生和国家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当个体或国家陷入困境的时候,要有“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以及对未来的热情向往……这都体现了命题人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具体而有效的实践。

  二、强化“思维品质”考查。

  思维品质考查力度加大,是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语文试题的突出特点。比如:实用类文本阅读并非单纯的非连续性文本,而是一方面顾及选文体裁的全面性,比如新闻、传记和消息等,另一方面要求考生了解并思考不同文体的特点,并在理解不同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做出比较阅读;作文材料本身按时间顺序呈现了相对丰富的材料,无形中要求考生对每一则材料进行思考并做出辩证而创新的选择,作文材料要求更需要考生打通时空界限,从自由度比较大的创作空间里面做出理性而深入的思考,进而才能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

  三、遵循“稳中求变”原则。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相较于2017年,有许多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当大家都预测会考散文的时候,文学类文本阅读又出乎意料地考了小说,而且这篇小说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篇高考考过的小说,其不仅有着特殊的叙述方式,而且其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过的革命英雄,体现出命题人不仅不会回避社会热点,反而会从意想不到的角度进行改变和创新。

  2.古诗文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难度系数有所降低,体现出对语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表达。比如文化常识中“阙”“践祚”“逊位”等都是学生复习中常见的知识点,文言翻译也并没有考查太多通假、词义推断、词类活用等文言翻译的难点,两句翻译大意都不难理解;诗歌主观题考查句子含意的理解,较17年的句子赏析更为简单一些,比较容易拿分。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方式虽然变了,但多了一定的背景资料和语境参考,更加注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表达。

  四、延续“作文改革”趋势。

  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继续采用材料作文题型。作文材料来源于已逝的典型时间节点的重大社会事件以及未来的典型时间节点的中国梦的目标,命题时围绕考生和中国共同的经历和成长做了有机的删减和整合,以便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

  试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了功夫,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地反映了时代主题,传递了正向的价值观念。以“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的“世纪宝宝”为基础,立意空间极其广阔,设计清新自然,接地气且有生气,时代感强。力求为每一个考生都提供写作空间,不仅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每一个考生的写作优势,有利于对考生写作能力的全面考查。

  材料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十二个典型事件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可以说,每一个典型事件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的内部之间又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的背景提示,既温和亲切,又理性十足,很容易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考生而言,可以借此对十二个典型事件进行再分类,比如“人类迈进新千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等是“际遇和机缘”,是和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的见证;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使命和挑战”,是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目标。考生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有机地剪裁材料是重点,因为典型事件的选择未必是越多越好,但希望考生能够做出有新意的、有创造性的取舍和剪裁,乃至对匪夷所思但言之凿凿、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事件组合有较高的期待。

  当然,合理选取的时间和事件仅仅是背景,重点应是这些材料触发了考生什么“联想和思考”。在作文要求中,将“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作为明确的指令,不仅要求考生联系与自己共同成长的新时代的中国,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勇于发声,把真实而理性的“联想和思考”表达出来,而且要求考生注意角色意识,作为此时18岁的“千禧一代”和彼时18岁的一代人进行对话,有着较强的超时空性。可以说,今年的作文命题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考生为本,贴近考生的现实生活,让考生在实际感悟中抒发与时代相关的个人情怀。

  由此,本题命题不仅能够有效防止套作,而且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通过近乎真实写作情境的创设,给出了明确的写作任务,这在考场上要求考生有对象感、有针对性地写作,有利于纠正考场作文的“假大空”取向。加之本题作文材料直观,没有审题障碍,考生可以合理剪裁背景时间和事件,或浅或深或由浅入深地生发多种立意,可以在记叙、议论、抒情等诸多表达方式中自由选择,从而脱颖而出。

编辑:史海山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