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鄙视链”无处不在 毕业生被划“三六九等”

2018年06月14日10:4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毕业的焦虑中 一边向现实妥协一边默默前行

  宋潇

  直到6月初,同学A还没有找到工作。本专业群里,班长提醒大家尽快回校,导师在催论文,辅导员又在催交三方协议了:“今年××专业就业率暂列全院倒数第一,相关同学要加紧工作啊!”同学A已经被催得不耐烦了,他决定,如果谁要再催他,他就随便找个工作,先把这些烦心事应付了再说。

  在我身边的同学当中,A不是个例,在他背后,可能还排着BCD等一大群人。他们并不是不找工作,也不是找不到,而是想去的企业不要非985、211的大学生,想从事的工作呢,自己的能力又不匹配。于是,这群所谓的“佛系”毕业生,就在这种应付毕业季的焦虑中,一边说着“各自随缘”,一边又在跟现实妥协。

  我算比较幸运,找到了一份还算满意的工作,但只有我自己知道,为了这份工作,我投了上百份简历,面试过几十家公司和企业,最终在屈指可数的offer当中,在犹豫去北京还是留在成都的挣扎中,做了一个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的选择——进入一家传统媒体,做一名普通记者。

  说它在意料之中,是因为作为一个三线城市的非985、211学校的大学生,我们头上没有名校的光环,选择的机会不多,除了考研和赶快工作,也许别无选择。而说它在意料之外,是因为我发现自己除了做记者,可能什么都做不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记者这份职业和所学专业至少是对口的,我个人对文字工作也比较有兴趣。虽然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记者,甚至在学校里的时候,我都很坚定地强调“以后一定不会去媒体”之类的话。但是,在进入这一行过后,每天能够接触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事情,跑不一样的现场,能用文字或者相机,记录真实的瞬间,这种工作状态让人感觉充实。

  我有时想,假如我没有那份看起来“还算不错”的简历,没有去主动尝试各种招聘会、双选会,没有那些平时积累下来的发表作品,我是不是也会找一份不满意的工作将就,或者干脆就在学校里浑浑噩噩度日?

  至今还记得,二三月份的成都,天气还是有点冷,一个人背着装简历的大书包,屁颠屁颠地走在路上。一般是上午两场面试过后,下午就立刻赶往下一个地方,小心翼翼地敲开人力资源部的大门,然后拖着一身疲惫离开……

  有一次面试一家建筑公司,部门经理瞟我的眼神,到现在我都忘不了。当时,在看到我的个人简历和毕业学校时,经理很打趣地问道:“是那个什么什么学校吧!我记得那个学校还是专科啊,什么时候升的本啊?你这个简历上的内容该不会是撒的谎吧?”

  这些话很讽刺,也格外扎心。

  3月的时候,通过网站投递简历,收到一家做房地产开发的企业的面试通知。面试官一来就跟我说:“本来我们不招你们学校的学生,前段时间有人因为各方面原因离职,出现了岗位空缺,才选择破例……”对此,我还感觉很庆幸,但是当通过一轮面试和二轮复试过后,一些细节让我很不是滋味。

  旁边一位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坦诚地讲:“如果你直接工作,建议你1月份就来实习,8月份的时候看情况进入见习期,毕竟你们学东西比较慢。”说完,他还不忘补充一句:“实习期和见习期的时间,要比同阶段进入公司的那些名校毕业生们长半年,工资也要比他们少一半!”“别人毕竟是名校出来的,工资待遇比你们高比你们好,这点没什么意见吧?”

  无处不在的“学校鄙视链”,连躲都躲不赢。

  有人会说这些毕业生们太矫情:“有工作就不错了,还挑什么挑?”我的身边确实也有这样的同学,即把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咎于企业的歧视、社会的不公平。本身自己能力并不算特别突出,对工作却是各种挑剔。一会儿听说哪家公司工资给得高,就盲目地跳槽,一会儿又觉得自己的工作太忙太累,工资待遇还不好,又频繁地辞职,总是处于一种极度盲目、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之中。

  虽说这种眼高手低确实是学生自身原因,但一些企业为什么都不给一个对比的机会,而是直接给他们划分了“三六九等”?一些公司甚至连简历都不看,就将其拒之门外。更关键的是,一份连五险一金都没有的××岗位,也能高调叫喊着“只要男生不要女生”时,给他们的机会又还有多少?况且,大部分人不是正在努力着,把自己变得优秀起来吗?

  或许,正如那些“凌晨三点都不回家的人”一样,当生活就是如此,当社会就是那么残忍,留给每个人的,可能就只有脚踏实地。不刻意放大委屈,也不轻易抱怨社会的不公平,一边向现实妥协,一边默默前行。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