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红军战士

2018年06月16日10:04

来源:大河网

  □徐青

  给红军老战士黄火青立碑的那天,听说现场的人并不多。可这件事却传得很快,也传得很远。

  黄火青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历任过多个重要职位,是一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黄火青的老家,在鄂豫两省交界桐柏山南麓的石鼓山下,石鼓山是桐柏山西南余脉最边上的一座山。新中国成立后,走上领导岗位的黄火青,一直坚持以红军老战士自称,不管在哪里工作,都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把人民视为自己的父母。

  黄火青只是在晚年退休后回乡一次。伫立在石鼓山上,他思绪万千满含热泪,他缅怀一起跟他干革命而牺牲的多位兄弟、战友、同志,尤其是秦超等革命烈士。秦超和黄火青同时入党,又和他一起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又同时在红十四军,他任团政委兼团参谋长,秦超任团长。在一次与强敌的遭遇战中,他和秦超战斗到最后,他不幸负伤,秦超壮烈牺牲。一个月后,在另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不省人事的他,被当地的老百姓就近掩护了起来。后来看情况紧急,老乡们又趁黑夜把他藏到芦苇丛中,他才捡回了一条命。

  黄火青回乡那两天,县委书记周本立工作一忙完就去陪同他。这天晚饭前,周书记对黄老说,晚上去剧院看戏。听说晚上有戏看,老人家很高兴,但也很警觉,他怕是为他安排的少数几个人看的专场。他立刻提出要和大家一起看,还说每个人都要买票。周书记告诉他,县剧团正在上演豫剧朝阳沟》,戏票是花钱买的,一人一张。黄老这才高兴地说:“我们都是共产党的干部,像看戏这一类的小事,也不能马虎。老百姓看共产党,就是从我们这些人的一言一行中来观察的。”

  回到家乡,回到老庄子上,黄老走这家进那家,一直都是笑呵呵的。那次回乡,黄老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喜上心头,特意作词一首抒发心声:

  水晶帘,还故乡。

  去时麦如丝,归来果满枝。

  战天斗地五十年,旧地一切不相识,醉米汁。

  秃岭穿新装,河水奔山冈。

  乌云妖雾齐消散,桃李万株竞芳香,还故乡。

  但当他看到耕地越来越少,地里的坟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时,脸上不免露出了愁容。同行的小妹黄海明劝慰说,耕地里埋坟的问题,是一个普遍问题,很多地方比枣阳还严重些。谁都知道耕地里埋坟不好,但很多人都这样做,有的还在攀比。这件事细想想,的确不是个小事,可谁来带这个头?

  “我来带这个头!红军老战士、共产党员黄火青来带这个头!”他认为,自己是红军老战士、共产党员,来带这个头最好。他将自己的决定正式向党组织作了汇报,又向子女亲属们做了通告,也及时与家乡党组织和有关领导做了沟通。黄老对子女们说,枣阳新市老家后面的石鼓山上,有很多的石头缝,随便找个石缝挖个坑把骨灰盒一埋,入土为安叶落归根就完事了。

  黄老是99岁那一年的初冬,在北京因病逝世的,他死后,骨灰从北京八宝山运回,埋在了他家房后石鼓山的一个石缝里。实现了老人家生前的遗愿,既入土为安叶落归根,又不占后人一分一毫的耕地。

  黄火青的骨灰下葬的那天,知道的人很少,他老家枣阳新市杨庄的乡亲们也是临时才知道的,现场既没有锣鼓家什,也没有喇叭响器。乡亲们见证了一个老红军老革命、一个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最为简单的安葬过程,以至于安葬完毕后,很多人问:“这就完事了?就这么简单?”黄老入土的这天,天一擦黑就开始飘雨,雨丝一会长一会短,纵情地飘洒了一夜。

  黄老为人民打江山时九死一生,为人民坐江山时鞠躬尽瘁,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仅退休后回乡一次,回到家乡黄庄只吃了一碗芝麻叶面条。而今,叶落归根了,他选择的属于自己的仅仅是一个石头缝。

  黄火青朴素的做人情怀,在教育和感动了社会的同时,很多人对这一结果却接受不了:“为什么黄老连个墓碑也没有?”多年来,老百姓强烈要求给黄火青立墓碑,有多人相约一起为这事找到了镇政府,也有人找到有关部门提出要自己出钱给黄老立碑。当地政府也感觉到,黄老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大家,移风易俗丧事从简,保护越来越少的耕地。在黄老连个坟凸都没有的墓地旁立个碑,不是可以更好地弘扬黄老的精神吗?

  黄老的墓碑不高,正面只有五个字:“黄火青之墓”。墓碑的背面虽然字不少,但大家看后能很快记住也只有五个字:“红军老战士”。由于既没有举行官方仪式,也没有按民间立碑的规矩办,给黄老立碑的那天,像他骨灰入土的那天一样,现场除了民政局的两位干部,和黄老的几位亲属,其余都是他老家杨庄临时得到消息的乡亲们,立碑的过程极其简单。也许是巧合,当天又飘起了小雨。

  枣阳城四周地边和耕地中间本来有很多坟凸,仿佛是一夜之间,这些坟凸都没有了。红军老战士黄火青仙逝已有10多年的时间了,在他的家乡湖北枣阳,他就像一颗永不陨落的星辰高悬在天空,闪耀着恒久的光芒。(河南日报 中原风)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