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刻意!上海课本“外婆”改成“姥姥” 听听语言学专家怎么说

2018年06月21日19:12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6月21日报道:今天一早,不少上海人的朋友圈都不同程度地“炸了锅”,争议的焦点源于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将原文的“外婆”改成了“姥姥”。叫外婆还是姥姥原本是每个地区的不同习俗,但刻意把原作者稿子的“外婆”改成“姥姥”,让不少包括上海在内的南方地区群众表示不习惯、不接受。

  这篇引发热议的网贴称,上海小学二年级课本中,《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而搜索课文原文,作者在文章中写的全篇都是“外婆”。

  对此,很快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针对此问题的答复,答复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指“外祖母”,姥姥、姥爷一般是在口语中使用较多,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用“姥姥”真的比“外婆”合适吗?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钱乃荣表示,教材上的书面语规范是没有问题的,但也不能把方言词和通用语词界线划死了太过。方言词和通用词没有严格的界限,普通话也要不断从人民群众方言口语中吸取活水,方言词用得多了也可以成为通用词。“外婆”在国内不少的地区都在使用,就连已经出版的书也有“狼外婆”这样的书面语出现,所以在他看来没有必要对这样的字眼刻意改动。

  钱乃荣提到,很多作家写作都有用方言的习惯,鲁迅、茅盾、老舍、叶圣陶这些作家文章中都用了很多方言,不少文章也被选入教材了没有改动。《打碗碗花》作者是陕西作家,原文用的就是“外婆”。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郑伟也表示,这样的改动其实并不妥当,可能以北方方言为词汇基础的普通话没有“外公外婆”的叫法,但“外公外婆”在学术层面上算不上方言。郑伟也告诉东方网记者,江浙一带的方言有“好公好婆”、“舅公舅婆”之类,而“外公外婆”则是南方、北方地区都能理解、接受的正式称呼。“北方方言区的人会觉得外公外婆更书面化,因为他们的口语里不用,但严格说来,姥姥姥爷也是北方的一种方言。

  不同于语言学领域的方言用法之争,作家圈更关注的是,改动原作者已定稿的文字,是否合适?

  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孙未出版过二十余本著作,她告诉记者:“出版过程中被删改是可以理解的,我自己的文章就被改过很多次”。但是她始终认为,如果不是严格的公文写作,在文学写作中,使用少许方言的词汇与叙述节奏是一种通常的艺术表达方法,甚至有一部分文学作品为了达到艺术效果,使用更大比例的方言进入书写语言进行表达,不仅没有引发阅读困难,还造就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作家有来自不同地方的,大家的写作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的称谓和文字风格之美,岂不是更符合文学的教育?”她表示。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