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期《梨园春》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全民参与 让百姓成为舞台的主角

2018年06月28日11:41

来源:河南卫视

  从1994年到2018年,走过24年的《梨园春》在近日迎来了其千期节目,这档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视传媒巧妙嫁接的节目,在坚守初心的同时也在探索创新发展之路。

  戏曲节目如何做到好看?艺术的专业和文化的厚度必不可少,同时,遵循传播规律,不断探索与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的深度互动,才能历久弥新。河南卫视《梨园春》自1994年创办至今,已经获得了不俗口碑,并获得全国电视优秀栏目“星光奖”“金鹰奖”等多个奖项。这档被英国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官方人员认证为“世界上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中国电视戏曲节目于近日迎来了它的第一千期。

  6月27日,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举办的千期《梨园春》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围绕该节目的文化内涵、艺术成就和时代价值展开讨论。

  少长咸集,风云际会,参会的领导和嘉宾都是业内重量级人物: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

  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袁慧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处长马晶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陆地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

  同时,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曼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王仁海,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翟国选,河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波,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河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杨彦玲,河南卫视监委会成员《梨园春》总制片人庞晓戈,河南卫视监委会成员张毅等出席了研讨会。

  河南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王仁海主持了会议,他动情的说:“《梨园春》坚守二十四载,播出了1000期,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和记录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有多么深厚,根植于其中的《梨园春》就有多么强大。同时,它又始终根植于人民,让全民参与,让百姓成为舞台的主角。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 《梨园春》与时代共成长,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梨园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

  文化为本 坚守传承

  融合了文学性与艺术性的戏曲艺术,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抹亮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潮流文化迅速迭代的今天,戏曲正面临传承难的瓶颈,然而《梨园春》在豫剧乃至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播与传承上却仍然坚持了24年。正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所言:“《梨园春》是坚守传承的一面旗帜”。

  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翟国选说:“《梨园春》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面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以及面对时代发展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未来,《梨园春》还应顺应时代发展,围绕节目这一核心拓展价值链、产业链,力争成为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杰作,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对于《梨园春》来说,其核心竞争力与独特价值就是“豫剧”这一IP,“对价值的坚守是节目持久生命力的体现,豫剧因其唯一性而拥有了核心价值”,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说。

  “节目要投物言志”,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来,《梨园春》不仅仅是在展现豫剧之美,更是以广阔的文化视角展现中国文化之美。在这一点上,“《梨园春》走在了文化类节目的前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处长马晶说。

  戏曲自身的地域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传播路径,《梨园春》在内容上并不局限于本地戏曲,而是将视线从豫剧转移,将视野打开,“美人之美”,采用“纵横交错的战略,实现”“美美与共”。纵向上,节目深耕细掘本地文化资源,以豫剧为基础和突破口,巩固和拓展本地戏曲种类、观众市场;横向上,对其它省份的主要剧种兼收并蓄,扩大节目的受众接触面,藉此扩大节目的国内外影响力。

  “节目里有原汁原味的名家名曲名角”,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认为,节目浓郁的戏曲基因是其长寿的基石。同时,从节目举办的戏迷擂台赛可以看出,豫剧之外,京剧、黄梅戏、越剧、秦腔等全国著名剧种也是《梨园春》的常客。以文化为本、纵横交错的传播战略从模糊到清晰、从自为到自觉,逐渐形成《梨园春》独有的成长路径。

  从“年轻”处寻新意

  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即“改革创新”,“传统文化是活的文化,广泛吸纳时尚元素,将娱乐、竞技、生活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甚至走向国际都是对传统戏曲的发扬”,在陆地看来,寓教于乐是《梨园春》的一大特色。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戏迷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三岁学话小童,群众基础广泛。《梨园春》不仅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年轻观众,打造中国豫剧青年领军,更注重为中国戏曲选拔和发掘戏曲新生代的中坚力量。“百团争霸”青年豫剧演员大赛、“校园练戏生”播出季,既落实了国家“戏曲进校园”政策,激活了基层戏曲市场的活力,又让更多青年人关注戏曲、了解戏曲、参与其中。诚如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曼如所说,“文化类节目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梨园春》要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

  把舞台交给人民、交给年轻人,24年来,《梨园春》栏目的足迹不仅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更将目光放远,走向世界。从国内各省市的平民戏曲海选,到赴澳大利亚、委内瑞拉、巴西、英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梨园春》试图在当地掀起“中国热”、“河南热”,用亲民的方式宣传、推广了中国戏曲。

  作为一档戏曲综艺节目,《梨园春》用现代的电视手段为古老的戏曲带来时代气息,让传统戏曲焕发出青春力量,实现着古为今用的期待。

  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

  1999年5月,《梨园春》栏目首次改版,创造性地设置了戏迷擂台赛之后迅速走红,成为全国最早的平民选秀平台。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认为,评审场景是《梨园春》首开先河,节目中评委之间的“逗哏”与“捧哏”等脱口秀元素与真人秀元素都是当今综艺节目的关键要素,“《梨园春》是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原创的宝典”。

  在多年的探索中,《梨园春》除了在音乐、灯光和服化道美等艺术元素上不断创新外,在节目环节设计上也进行了创新,引进悬念丛生的擂台赛形式、应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场内外互动模式等,这些创新都大大增强了戏曲节目的可视性、娱乐性、时尚性和生活性。

  高长力谈到,戏曲节目的突击方向在于两方面,一是反映时代之需,节目应当顺应时代进行改革,多探索反映当代现实的题材和内容;二是顺应传播规律,大众传播中“讲故事”的策略应更多地被运用进来,同时要注重与新媒体的深度互动,讲求传播内容的感染力。

  可以说,《梨园春》是与互联网时代一同成长起来的,在顺应传播规律时节目也遇到了困境,即《梨园春》栏目制片人齐柯谈到的节目在互联网传播上开拓不足的问题。在内容求新的同时,《梨园春》也在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前不久,《梨园春》录制播出了千期盛典。在两台融合的大背景下,《梨园春》首次尝试广播和电视的并机播出。在台网互动方面,运营栏目官方微信、微博,推出《梨园春》APP,强化用户思维,加强戏迷互动。如何在内容制作和传播上真正把握互联网特性,实现有效互动,仍是《梨园春》在不断探索的课题。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曼如高度肯定了《梨园春》对河南戏曲事业的促进作用,她说:“《梨园春》开创了中国电视戏曲的新局面,引领了中国电视戏曲的新发展。栏目立足河南、走向全国、面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同时,张部长还对《梨园春》提出更高的希望:“《梨园春》栏目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服务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创新,真正让戏曲这一民族瑰宝‘活’起来、传下去、走更远。 ”

  据了解,《梨园春》还将顺应时代发展,拓展价值链、产业链,开发《梨园春》戏曲演艺经纪公司、《梨园春》戏曲服装道具开发公司等,实现从单一的电视栏目品牌到文化系列产品品牌的转变。

  坚持传承中华戏曲艺术,把握时代脉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积极互动,《梨园春》的坚守与创新值得肯定。

  最后,河南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王仁海对各位专家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同时表示:“党的十九大,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重要部署,为戏曲工作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动能、描绘了新的愿景。1000期是《梨园春》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重要节点,有这么多专家领导为节目的创新发展指点、建言、支招,弥足珍贵,也让我们感觉受益匪浅。我们将拿出百倍的精神,再出发、再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把《梨园春》办得更好,为促进河南文化繁荣、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监制丨张毅 主管丨龙涛 主编丨李洁敏 编辑丨洁敏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